千亿基金经理已现,百亿基金经理遍地,明星基金经理的“明星光环”闪耀,让人好生羡慕。
一颗想红的心
公募基金公司,主要靠管理费来赚钱,而管理费的增加,主要靠的就是管理规模增加。规模越多,收入越多,利润也就越大。
在这个模式下,基金经理想要增加自己的收入,自然也是以扩大自己的管理规模为先,业绩再好没有规模也不行。同样付出劳动,谁不希望自己多赚钱呢?除非真得不差钱或者把钱看得很淡。
当下,规模向头部基金经理的集聚愈发明显,明显基金经理的“光环”愈加闪耀,一点不比娱乐明星差。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基金经理想红是很自然的事情,这也是大家都可以理解的。“光环”再闪耀,也还是个打工人,家喻户晓的明星基金经理,可能连个单独的办公室都没得。
“想红”有道
成为明星基金经理的道路有很多,基金经理“想红”还是需要走出自己的“道道儿”来的。
首先是长期业绩掷地有声,硬实力强早晚会被市场追捧的,如果说这个方法有什么缺点,那就是时间太长,回报比较晚,个人风险可能比较大。
其次是亲和力强,选基金就是选基金经理,除了硬实力,吸引人的就是亲和力,基金经理能做好投资者陪伴,也是一条很好的路子,非常“圈粉”,指数基金经理可能还更适合走这条路,在差异比较小的产品上竞争,面向个人投资者人的因素可能更有影响一些。
最后就是一些个人特色结合着玄学,比如梦圆小姐姐,机遇就在那儿了。这种出圈的路子,客观因素推了一把,主观也需要努力抓住机会,当机会送到身边的时候,要能够把握住。
别把“想红”当标签
基金经理想红无可厚非,但是千万不要“用力过猛”,那可能就“弄巧成拙”,“因小失大”。
比如说前一阵基金经理因为“季报”出圈,有的基金经理准备效仿,提前发布了自己的季报,写得比以前长得多,也有文采得多,等着媒体抢先大写特写。不过这么刻意的操作,是不是把“想红”的标签贴在自己身上了?
还有的基金经理在净值大涨后,在讨论区撰文求关注,如此积极主动的操作,还真是不多见,然而相应的质疑是否有考虑过呢?纵然是个别口碑很好的基金公司和基金经理,也很容易被各种质疑,何况是没有深厚积累的基金公司和基金经理呢?选秀节目里,这种“想红”标签一旦被贴上,通常在这个节目里走不了太远。我想在基金圈儿,也是类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