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管又发大招
今天咱们说件基金行业的大事。
有媒体报道:
监管注意到部分基金挂羊头卖狗肉,在投资范围上玩文字游戏,违背基金合同,要求基金公司自查甚至调仓。
其实这个问题由来已久,具体要从很多年前说起。
早期基金公司给产品起名,和给自家孩子起名差不多。
比方说嘉实的基金泰和,据说意思是“天地间冲和之气”,看起来贵气十足,就是不知道具体投啥方向。
到了互联网时代,大家发现名字文绉绉的大伙儿反而记不住,倒是狗蛋、大柱子这类的名字顺嘴又形象。
基金公司为了把产品卖给更多人,取名开始下沉,不再端着架子。
咱们还拿嘉实举例,嘉实医药健康、嘉实新能源新材料,这俩基金的名字虽说没啥文化底蕴,但胜在简单,再白的小白也能一看就懂。
事情发展到这里,基金公司分化成新派和老派。
新派公司普遍发一大堆产品,所有热点主题都有覆盖,而且会把主题写在基金名字上。
前面说了,这样做能降低认知成本,销售起来容易。
但还有个更重要的隐含优点是:
甭管市场炒医药消费新能源还是军工半导体,都有产品精准覆盖,东边不亮西边亮,基金公司和三方代销的日子都好过。
当然了,缺点同样很明显,当热点不热了,甚至赚钱逻辑不在,那基金怎么办?
小基金调头容易,体量大就难了。
像某文体产业基金的规模有178亿之巨,召开持有人大会变更合同很难达到投票率;基金每年3亿管理费加上0.5亿托管费,如果有清盘的想法,三方代销和托管第一时间拍桌子不答应。
调头的路被堵死,眼看着基金经理业绩扑街,最后能咋办?
只剩下挂羊头卖狗肉一条路可以走,先把业绩弄上去再说。
少数几家老派基金公司,至今还在坚持传统的命名方式,比方说某全的合润、合宜。
传统的优点是没有主题限制,啥行业都能投。
缺点同样明显,基金看起来和什么热点都不沾边,渠道难做,基民也难懂。
之前咱们聊过很多次,万事万物落脚点都是商业模式,基金命名也不例外。
新派的基海战术,本质是卖铲子、押热点,自己对哪支产品心里都没底。
而老派做法是把投资权限下放,让基金经理自己决定投资方向。
后者很难,但是真的在做资管。
我个人是觉得:新派适合当赌具,老派更值得托付。
说回今天这件事本身,基金合同违规属于民事领域,如果事实清楚,应该由基民站出来打官司,把基金公司和托管一起告了。
现在监管主动冲在前面,甚至还要求基金公司调仓,咱们小散不能胡评妄议,只能说是一剂猛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