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访问:
发表于 2020-05-07 10:17:43 股吧网页版
如何看待买方基金投顾业务的发展前景?

中信建投非银

望京博格参与的一次电话会议的纪要:

问题1:基金投顾业务与FOF业务、基金专户业务有一定的相似性,当前FOF业务和基金专户业务的发展状况都不太理想,那么基金投顾业务凭什么能够发展起来呢?
在我看来,大部分投资者买FOF、专户或其他基金不赚钱,并不是因为他买的基金业绩好不好,也和他买的是专户还是FOF无关。

去年很多公募基金的投资收益率是接近30%,投资者之所以亏钱,是因为他们过于追涨杀跌。大盘3000点的时候,投资者买1万,5000点的时候买5万,到6000点的时候买10万,这样会导致买1万的时候收益率很好,买10万的时候大盘跌下来了,最终基金的累计收益率可能会达到50%,但是投资者会亏了很多。

基金投顾干的更多的事,就是提供一个投资理念,告诉投资者现在市场低谷你应该多买点,而不是说到市场涨上去再买。
另外就是长期陪伴的作用。大部分投资者是不理性的,不理性的结果就是大部分投资会在涨高点去买基金,但是现有的基金销售模式对投资者并不友好的。

比如,市场在高点的时候,有客户说他要买1000万的股票,销售人员明知道他买了就会亏损,但是在“销售规模”KPI的考核下,销售人员就会心想,“这个人不被我忽悠,也会被另外一个人忽悠”,进而推荐买入。

而基金投顾需要真正站在投资者的角度来思考,告诉他“现在是上高点,你不要买了”。所以,基金投顾和FOF、专户还是有很大的区别。

问题2:未来买方投顾市场的竞争格局将如何演变?各类机构将如何应对?
基金销售是一个变化很快的东西,本质上是利益的博弈。

过去的基金销售模式,是批发零售模式,由基金公司批发给银行总行,总行下指标给分支机构,分支机构下任务给客户经理;销售完成后,基金公司把销售费用给到银行。

在批发零售模式下面,主管销售领导是有权利的。但如果转到真正的买方投顾模式,客户应该直接给投资顾问付费。

买方投顾的本质是以客户利益至上,如何真正的做到客户利益至上?

就是客户给他发工资。如果公司给投顾发工资,投顾必然会背负KPI各种考核任务。我觉得,本次买方基金投顾试点,只是一个过渡阶段,未来需要将赚投资顾问费的那帮人培养起来,他们才能跟挣销售提成的那帮势力PK,这就是演变的方向。
各类机构如何应对呢?

我觉得本质上还是用户,谁有用户谁就强大,但是这个过程可能需要一定的时间。比如,最近刚刚发布的投资顾问法规,规定了投资顾问不能服务超过50个人,这个规定和行业发展趋势是背道而驰的。

但是,发展过程必然是一个博弈过程,在里面我更看好基金公司的投资顾问团队。基金公司没有历史包袱,不像银行、券商有一些既得利益者,因此基金公司跟第三方投顾进行合作的动力更多。

而且,当前产品是基金公司给的,然后基金公司再通过银行、券商再到客户,未来是去中间化的,多一层中间环节会多一层成本。
对照美国来看,美国最大的买方投顾机构是嘉信,其费用成本低于行业成本。另外,富达基金的规模2.8万亿美元,它的投顾不仅卖富达的产品,也卖其他基金公司的产品。

还有Vanguard一样,主要通过投资顾问去销售,其智能投顾差不多1000亿美元。美国的人工投顾服务的规模差不多是30万亿美元,然后智能投顾规模不到2000亿美元。

问题3:海外投顾机构兴起、发展壮大的背景环境,跟我们投顾业务刚刚开始的背景环境,有什么不同?
拿我自己举例,我在原有的机构干得不如意,要创业,但是创业问题就是没有牌照,没有牌照就不能直接帮客户建立组合只能向客户提供建议,这跟美国那个时代是一样的。

美国传统的大商业银行,对投顾采取KPI管理模式,一些资深的投顾要出来单干的话,就需要一套基金组合系统,这时候嘉信理财出现了,嘉信理财跟投资顾问之间是合伙人关系,嘉信理财也借助投资顾问的力量把规模越来越大。

在中国,蚂蚁跟Vanguard合作的“帮你投”平台可能会日趋的完善,其他的一些互联网平台也可能向基金投顾开放。

另外,未来独资基金公司、独资券商都会进来,他们会把国外的新概念、新玩法都带到中国来,加速行业变革。

问题4:买方基金投顾和智能投顾有很大区别,未来智能投顾的用武之地在哪里?

海外人工投顾的规模差不多是30-40万亿美元,纯智能投顾的规模不到2000亿美元,差别很大。

现在美国在发展各种科技以增加人工投顾效率,但为什么要增加人工投顾效率呢?

比如说,一个投顾通过打电话的方式服务客户,一天内打20通电话、花10小时是极限了,有些银行的客户经理能同时服务100个购买过他产品的客户就更厉害了。

但是,随着智能化,投顾可以通过订阅号、雪球等互联网模式以及其它分销系统来服务客户,从而极大地提高效能。现在一些头部大V的组合都是几十亿的规模、几十万的粉丝,而且增长很快。
与此同时,传统的投资顾问会分化,有些人服务的客户更多了,有些人必然会失去客户。这样出现另一个问题,某些头部投资顾问可能会占据了很多客户,这样的话就会导致管理的困难。将来新金融的演进,本质上还是投资顾问个人跟公司的关系本质的体现。
未来智能投顾的发展会面临监管问题。现在国内的监管模式是出台管理办法,大家都只能按照管理办法这么做;

但海外的监管模式是负面清单制,负面清单外的都可以做。按照国内的管理办法的话,比如根据投资顾问试点办法去做的话,做出来的智能投顾的样子都一样,但不排除未来会分化。
总之,只要把买方投顾的潘多拉宝盒打开,这个产业就会加速的迭代,加速的向客户需求发展。

问题5:海外投顾机构的产品会着眼于客户的生活需求,从教育、养老、购车、税收规划等角度来设计产品。未来国内机构会不会走上这条路?
蚂蚁金服可能在走这条路。现在的投资需求主要是养老需求,国内正在研究养老金的统一账户和税优养老金产品。

美国有超级账户,投资者在这个账户里买基金是免费的,然后到老了再补税,这是美国的递延税收政策。

未来国内有了这种超级账户之后,就会衍生到投资者的养老、教育各种需求,我觉得大家都会去做。

问题6:市场对蚂蚁跟Vanguard合作有很多的期待,但实际上“帮你投”还是简单地基于客户的风险偏好来划分产品,没有特别深入的创新?
蚂蚁金服要符合中国监管的模式去开展业务,由于监管层出了一个办法,所有机构的动作都标准化了。

但“帮你投”现在这种模式,也比银行、券商已经进步了很多。比如,它没有选择主动基金,选择都是指数增强型基金与指数基金,且管理费的一半归销售机构,这意味着客户的费用支出显著降低。

再比如,银行的智能投顾,点进去就是问你是多大年龄、风险偏好等一大堆问题,然后再给出个组合,但是投资者不认可这个组合;

“帮你投”不需要再做一次风险测评,它通过大数据或是历史的投资行为去测定一个客户的风险偏好,这比客户自己填的要准确地多。

问题7:多数海外投顾已经开始按照资产管理规模比例来收费,而不是按照业绩提成来收费,且费率越来越低。国内很多投顾机构按一折费率抢占市场,未来价格战是否会继续?
一折费率已经被改变了,背后原因可能是不让恶意竞争。“帮你投”的费率最终定在了5‰。

为什么美国的投资顾问没有业绩提成模式?

因为该模式对于客户并不是有利的。假如投资顾问按投资收益的10%收取投资顾费,那么投顾会让客户满仓加上杠杆,这样的话,要是牛市来了,投资收益率可以达到100%或更高,投顾可以分得客户资产规模10%的提成;

要是熊市来了,投顾顶多不赚钱,但客户巨亏。所以在业绩提成模式下,投顾的利益和投资者利益是不匹配的。

相反,假如投资顾问按资产规模的0.3%收取投顾费用,没有其他的收费,那么投顾就会考虑更长期的事情。

问题8:投资者对买方基金投顾业务、智能投顾的接受度如何?
中国人的模式,首先是认可你这个人,才会去认你的产品,所以大V组合发展速度很快。

而智能投顾被冰冷的规则框死了,客户要接受可能还是需要一个过程。

问题9:投顾所在机构会把投顾当做流量入口,进而培养投顾的影响力,以提高用户粘性吗?
这个思路不对。如果你是管投顾的机构,你是不会希望客户经理跟客户之间有很大的粘性的。

比如招行业务模式,招行的客户经理专业性不够,无法回答客户的所有问题,所以招行给每十几个客户经理配一个投资顾问,客户经理从客户那儿获得很多问题,然后跟投顾沟通完后,客户经理再告诉客户;

如果招行的投资顾问既懂销售、又懂配置、还懂组合,而且跟客户粘性很高,那么这个投资顾问就很难管、很难留住,这是银行领导不愿意看到的。

问题10:美国投顾人员的独立性感觉是相当高的,他们通常会以合伙人的形式与所在机构分享利润,甚至还可以带走这些客户自主创业。那么相比之下,我感觉国内投顾地位好像不太高,像您一样能独立提供投顾服务的人凤毛麟角。为什么中美两国之间会出现这样的差异,未来会不会有更多像你一样的人出现呢?
中美之间其实没有差异,美国1980年之前的基金销售模式跟中国现在是一模一样的。那个年代,美国的基金销售模式按认购费5%来收费,也就是客户买了100块钱的基金,5块钱是基金销售费用,然后交易佣金千分之二点五,佣金也会跟销售机构分成。

而且,美国从1929年大萧条一直到1980年里,50年的时间,美国的基金投资者也不赚钱。
但是1980年之后,出现了非常大的变化,一是美国交易所固定佣金制度取消,二是嘉信理财创始人和约翰伯格两个人彻底改变了整个行业,这过程也用了30年的时间。

这30年的时间里发生了很多事,指数基金跟主动基金打了20年架,Vanguard跟富达斗争然后Vanguard获胜,贝莱德靠并购超过了Vanguard。

所以,美国基金销售模式的发展过程,跟中国市场还是有很多共同的原因,且发展路径一模一样。

中国指数基金和投资顾问的发展速度已经超过我的预期,其迭代速度已经超越美国,美国用了30年,中国可能用15到20年时间可能就会有很大的变化。

问题11:券商而言要怎么做,才能在买方投顾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
券商的牌照没有银行的值钱;

跟互联网比的话,他又没有互联网那么狼性;

跟基金公司比,券商的人均产能又不高。

券商替代性也很强,一旦互联网机构(比如阿里)有了券商牌照,他可以很快的开始开展整个经纪业务。

但是最近几年,券商的变化也已经很显著了,券商合并案例很多,只要客户不要人,这就是一个提高效率的过程,可能未来可能会更残酷;

券商内生发展,也是越来越激烈地在提高效率。

总体相比银行和基金公司,券商的进化可能是最快的。
我觉得券商的财富管理模式很简单,就是你把你的员工变成合伙人就行了,但是实现起来我觉得很难。

问题12:您雪球上 “绿巨人组合”的设计思路是什么?
当时我从基金公司出来,主要的工作是给券商和银行讲授关于产品设计、量化和资产配置的课程,但底下学员会问我说,“你讲课讲得这么好,业绩如何?”我没法回答,就得做这个组合。像做基金一样,组合需要一个模型,比如二八轮动和风险平价等。
但是,这些模型其实是我之前拿来去路演、忽悠客户的,每种模型都是在特定的市场有效或无效的。

所以,我选择一个胜率比较高的方法,就是低费率。

在选择底层资产时,主动基金的费率成本会高,管理费加托管费是2%,还要加上交易佣金差不多也是2%,里外里合计就是4%左右;

而指数基金的费率很低,我们可以选择费率最低的指数基金,把费率控制在1%以内。
总结来看,“绿巨人组合”是一个指数基金组合,成本是1%以内,跟主动基金整体相比,每年会有3个点的超额收益,这是省下来的,也是确定的事情。

然后一年三个点,两年就是6个点,三年就九点,然后这样下去的话,时间就是我朋友。只要时间越长,投资者的收益越高。
单纯给客户讲道理是很难的件事,只能给出证据,表明我能够做到,客户才能服气,他会跟你的。投资者教育并不是靠说的,一定是通过你的行为,通过比较的方式告诉他们,他这样的做法有问题,通过两年三年的结果他们就会跟随你。

问题13:本次买方基金投顾模式的开展,对于整个大资管行业生态还会有哪些其他的非常深远的影响呢?
我觉得最重要的影响是,能够收取投资顾问费了。每个机构内部本质的利益团体,是跟他的费用来源相关。

现在让收投资顾问费了,这样的话就会在券商内部还是基金内部,培养出一帮以投资顾问费为生的利益群体,这样就会导致加速迭代。

这个迭代可能整体不成功,也可能会遇到很多曲折,但各种模式就会进化,只要进化就会有成功之处。


问题14:您觉得买方投顾未来他的竞争对手,或者说比较基准更多的是权益型的产品、混合型的产品,还是真正帮客户稳健保值增值的类似一些固收及货币资金呢?它会是一个产品超市吗?
这还是个传统的买方想法。我个人作投资顾问会比较简单,因为我只有一个标准,就是我的客户满意不满意。

所以我觉得大家没必要去分类或方法,你把自己当作一个客户,你希望你能得到什么样的服务和陪伴,你去做就好了。
讲一个关于中国的投资顾问跟美国投顾的区别。不管是富达、爱德华琼斯,还是嘉信理财,如果你没有投资顾问的话,你想找投资顾问,你去他们的网站会告诉你当地邮编和当地有哪几个投资顾问,同时能看到投顾简历然后跟这个人约时间,这就是服务的模式,人与人的模式。
然而中国的模式不一样,因为美国先有投资顾问后有互联网,而中国是先有互联网再有投资顾问,互联网催生的大V模式有点像追星,投资者会直接在互联网被动获得这些大V的信息,然后主动挑选大V的组合。

因此,我觉得其实中国的投资顾问市场比美国投资顾问还要大,中国投资顾问大V自带的粉丝流量是客户转化的来源。

大家应该跳出来去想一些问题,而不是在基于传统的方式再去想这个问题,不要把这个产品分成几类,然后再根据客户需求做出资产配置。

其实,客户需要的不是这些东西,客户想知道的是怎么转赚钱或者怎么让Ta在市场底部拿货,或者让他能改变他的方式。

所以我就比较简单了,我知道传统上投资者怎么亏钱的,是因为它模式就是市场越涨买的越多,我告诉他,你这样是错的,你看我在市场底部买的多了,比你在顶部买的多赚得多。

还有频繁交易问题,我不频繁交易,三年来比你赚得多,那你频繁交易就不对。当然如果你是个机构赚佣金的,你可能喜欢的客户频繁交易,但是频繁交易对客户不是好事,可是对你是件好事,总而言之,大家没必要把另外一个商业模式往现有的商业模式往上套。
最后,感谢中信建投非银提高的分享机会!


PS望京博格有绿巨人(低估值大盘)、李时珍(医药)、蜘蛛侠(科技概念),战神(国防军工)四个组合。别忘了关注望京博格!

1.绿巨人(低估指数配置组合,累计业绩38%):

2.李时珍(精选医药基金的组合,累计业绩85%):

3.想在天天基金网跟投,请在APP搜索—实盘—“绿巨人”“李时珍”

#指数基金投资#

郑重声明:用户在社区发表的所有信息将由本网站记录保存,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请勿相信代客理财、免费荐股和炒股培训等宣传内容,远离非法证券活动。请勿添加发言用户的手机号码、公众号、微博、微信及QQ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
作者:您目前是匿名发表   登录 | 5秒注册 作者:,欢迎留言 退出发表新主题
温馨提示: 1.根据《证券法》规定,禁止编造、传播虚假信息或者误导性信息,扰乱证券市场;2.用户在本社区发表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证券投资并承担相应风险。《东方财富社区管理规定》

扫一扫下载APP

扫一扫下载APP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8328号 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编号:91310104631286033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21-61278686 举报邮箱:jubao@eastmoney.com
沪ICP证:沪B2-20070217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05006054号-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120号 版权所有:东方财富网 意见与建议:4000300059/95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