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时年味,你还记得多少?
愉见财经
2018-02-15 14:40:37
  • 点赞
  • 评论
  •   ♥  收藏
  • A
    分享到:

年底了,来向各位“愉见财经”大家庭的“家人”汇报一下,我们今年斩获的部分奖项,分别是:

-      今日头条“2017财经领域最具影响力创作者”

-      网易“年度最佳签约作者”

-      雪球“2017年度影响力自媒体”

-      未央网“2017年度最佳专栏作者”

-      2018胡润新金融百强榜优秀财经记者奖

我们进步的点点滴滴,和您一路的陪伴密不可分。在此叩谢各位,依然把我们留在您的订阅栏。

下文附上一篇有着浓浓年味的专栏文章,向各位拜年了!恭祝新年大吉!我们年后再见。


又要过年了。打着我们移动支付账户和消费大数据主意的“红包”大战已经提前预热,电商们开始PK年货销售,饭店酒店的宴席订餐已经爆满。

后工业时代的节日盛宴,摆满了一碗碗热气腾腾的快熟面,消费主义带动的便捷和可复制性,搅扰原本的节奏。

原本的节奏,那是缓慢的、质感的、什么都不是随意和随手可得的、但却是情意充沛的。我是一个上海人,我跟你说说我记忆中儿时的过年画面,你也来跟我说说你的记忆,好不好?

先说说:穿。

记忆中上世纪80年代甚至直到90年代初,家家的条件似乎都不算好,哪里可能像现在这样随时高兴了按按APP就能海淘来几件洋货,周末下午茶顺便逛个Shopping Mall就能买个几件新衣服。那个时候,似乎非要一个过节出门“做人客”的理由,才能让家里大人给孩子添置套新衣裳。

但是呀,新衣裳提前买好,是不可以穿的。熨贴平整地挂在橱里,必是要待到节日出客当天早上才能换上。就像现在这样的节前的最后几日,我总是每天开了橱门摸摸那新衣裳,这个动作,像是一个倒数计时的仪式。

可不是。那种顶着期盼的日子就是一个“仪式”——即便是简单的获得也并不轻易,非得度过一个长长的、撩拨心扉的过程。而这个过程却构成了一个审美空间,让所有的获得都变得郑重其事,加倍美好。

再说说:吃。

我记得从幼儿园大班开始,我每年过年被分配到的任务,便是为“阿娘”(奶奶)、姨妈、“娘娘”(姑姑)等家摊好蛋饺。那时的超市包装菜没那么盛行,样样东西都是要自己亲手做的。

情和意,都黏着在这种忙忙碌碌里。

摊个上百只蛋饺,对于我来说,是要耗上一整个下午的大工程。所需要的工具是一个老式洋风炉、一把长柄大铜勺、几块猪肥肉、打匀的鸡蛋和剁好的肉酱。我一般会搬张”小阿凳”,坐到老弄堂有阳光的角落,哼哼小曲,掌掌勺。

为了让蛋皮不粘勺,我们家的做法,是取一块肥猪肉,先在长柄大铜勺上涂抹一层,挤出猪油来。听肥猪肉在滚烫的勺里被烫得兹兹作声冒出油芯子,在没有雾霾因而通透的阳光下发出灿灿的光,还透着股诱人的肉香味,实在是一种诱惑。然后就要撒入蛋汁,转动长勺让渐渐凝固的蛋皮铺成圆形。实在馋了,我会偷偷地把这溢着肉香的小蛋皮吃掉,然后满足地咂巴咂巴嘴,再摊下一个。

到了吃年夜饭当天的下午,盛世之景开始。“灶披间”(公用厨房)里人满为患。张家阿娘生炉子;李家妈揪着个鱼头刮鱼鳞瓣。要是哪家来了个“毛脚女婿”(准女婿),卷起袖子煞有介事地做饭炒菜,那必定是要惹来其他家阿娘阿婆的啧啧称赞的:“喔唷,侬屋里厢小女儿有福气来,侬看小王噶来塞。”

各家的节日餐宴菜谱也绝不是什么隐私,地上马夹袋里装了什么,水斗里扔了什么,砧板上切着什么都一目了然。各家“总厨”妇女们开始讨论这种鱼应该清蒸还是红烧,那道菜火候要怎么掌握,今晚家里都来些什么客人等等。

谈话声夹杂着锅碗瓢盆的碰撞声,喜气洋溢。

不多久,大儿子二女儿老三老四各家人马纷至沓来。老房子木楼梯上咯噔咯噔的脚步声络绎不绝。随之而来是一声声清脆响亮的“妈”、“好婆”、“阿奶”、“外婆”,老人们的笑脸绽成了朵朵鲜花。

人到齐,茶泡好。女的就围在一起磕磕瓜子,男的互相递烟。

八卦准时开始——最近的股票行情和所谓“内幕消息”、房子动迁怎么当最得利的钉子户、屋里小人的读书升学都是常红不朽的话题。谈到兴起时,喝茶定会吞进一口带茶叶的水,然后滤出水分喝掉,再把剩余茶叶呸呸地吐进杯子里,继续高谈阔论。

只有孩子们,呼啦一声,在最大的那个的牵头下,全部跑到弄堂里,不疯出一身汗,实在是别指望他们回来。

接下去,晚餐开始。先来说说吃什么。记忆中总归是要先上一大堆冷盆,什么稻香村的鸭胗肝啦、小绍兴的三黄鸡啦,还有祖籍宁波人家的呛虾、醉蟹,或者一些本地的烤子鱼、油爆虾等,还有来自八仙桥、第二食品商店等地方的熟食,像大红肠、猪耳朵什么的。

记得我那大家小姐出身的奶奶,即便中年开始跌落清贫,每次宴请却总要来点“创新”派头。奶奶家楼下一家餐饮店,几乎是远近第一家推出“刨冰”产品的,奶奶就会指派我带着一群弟弟妹妹在开席前去买刨冰,打包回来给大家当就餐的饮品或甜品。那个时候,打包外卖还没有纸杯,刨冰都是装在餐饮店的红绿黄蓝各不同色的塑料杯里的,借走店里那么多个杯子也完全不必押金或欠条,居民区的老店一开就是十多年,来往顾客个个都是熟面孔。

而“刨冰”这个词,我问过很多外省市朋友,他们都听不懂或从不使用,而如今上海人也不再使用这个老词了。这个词语慢慢变成更为形象的“能指”:“冰霜”;后来又成了港台腔的“雪泥”;现在,我们管它叫“冰沙”。

奶奶的另一个“创新”,是尝试买可乐给大家喝。在附近的“公泰”食品商店,我人生第一次看到了这种黑不溜秋的糖水,不明觉厉得很。家里的孩子不少和我一样“稀奇”着,这饮料为什么要采用这种莫名其妙的颜色,而颜色这么丑陋的饮料为什么还能那么好喝。只有我爷爷,至今依然皱着眉头看这种饮料,称之为“加了咖啡因的起泡咳嗽药水”。

刚刚说了“吃什么”,下面再说“怎么吃”。你能想见,在老上海的那种拥挤的老房子里,大家庭要一起用餐,那桌子一定是不够大的,怎么办呢?一般都是从大床底下取出不用时可以对半折的圆台面,由两个男人负责拼起来摆到小方桌上,然后女人立刻接过手抹灰尘。有时还要拼两张卓子,大人一张,部分女人和所有孩子一张。椅子也一定是不够多的,必然是要加上床沿充当至少三个“席位”,还得去邻居家借几张折叠椅。

席间话题继续,觥筹交错,最后必然是要吃得个满桌狼籍。留下的只有老夫妇俩,连续吃上几天热了又热的剩菜。

郑重声明:用户在财富号/股吧/博客等社区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请勿相信代客理财、免费荐股和炒股培训等宣传内容,远离非法证券活动。请勿添加发言用户的手机号码、公众号、微博、微信及QQ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8328号 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编号:91310104631286033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21-61278686 举报邮箱:jubao@eastmoney.com
沪ICP证:沪B2-20070217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05006054号-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120号 版权所有:东方财富网 意见与建议:4000300059/95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