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公募量化基金经理曾经在一次小范围路演中说过,当前很多量化团队就是不断寻找新的量化因子,然后去套市场,能解释,就加入模型,不能解释,就扔一边,这其实就是多因子模型的一部分现实。
这种思路适不适合投资暂且不论(多因子毕竟是当前的量化主流,虽然整体超额收益在下降,但也没变负,而且确实有人做的很好),但其实挺适合做号的,毕竟“数据流”一直是快速起号的法宝之一,曾经的研报“脱水”靠的不就是这个?而且普通个人投资者确实没空去拟合各种曲线,寻找他们字面意义上的“相关性”,这种号能给人非常强烈的“知识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