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9日上证综合全收益指数正式发布实时行情。有朋友好奇,它跟上证指数有什么不一样?为什么要发布这样一个指数?对我们会有什么影响?下面,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上证综合全收益指数是什么
7月中旬,上交所发布实时行情的公告的时候,很多人都以为是要上新一个新指数,甚至还出现了“上证指数要被取代”的误读。
但实际上,上证综合全收益指数在2020年就已经发布了,只是之前一直没有对外公布实时行情,所以我们在交易软件上看不到它的指数点位。而上交所这次发布公告,就是告诉大家,以后可以在交易软件上看到实时点位了。
那么这个指数和上证指数有什么不同呢?
从编制方案上看,上证综合全收益指数是由在上交所上市的符合条件的股票与存托凭证组成样本,并将样本分红计入指数收益,反映了上交所上市公司在计入分红收益后的整体表现。官方对它的定义是上证指数的衍生指数。
在样本和权重上,它和上证指数都是一样的。两者的区别在于,价格指数(即原指数)只考虑了成份股股价变动,没有考虑分红带来的收益;而全收益指数除了反映股价变动,还考虑了成份股分红对整体收益的影响。
简而言之,我们可以理解为,全收益指数就是在上证指数的基础上加上企业分红后的指数。
举个例子
假设指数某成份股的股价为100元,此时企业决定每股分红5元,则股价会变为95元,那么价格指数和全收益指数在涨跌上就会有两种不同的反应:
- 价格指数:把分红的5元剔除掉,成份股股价按除权除息后的95元计入指数,指数的表现会出现回落。
- 全收益指数:分红的5元不予剔除,成份股仍以100元计入指数,那么指数的点位不会回落。
不难看出,全收益指数包含了分红再投资的部分,能够避免分红导致指数下跌产生的误会,能让大家更全面地认识成份股的收益。
全收益指数和价格指数的差距大吗
有人可能会好奇,全收益指数计入分红,那和原版价格指数的差异大吗?
一般来说,成份股的分红金额越高,或者股息率越高、统计区间越长,全收益指数跑赢价格指数的差异就越明显。道理也很简单,二者收益差距的来源,就是成份股分红嘛。
我们拿红利类指数来测算一下,以中证红利指数为例(该指数反映的是100只沪深两市高分红股票的整体表现),下图展示了中证红利及其全收益指数自上市以来的走势对比。$广发中证红利ETF发起式联接A(OTCFUND|021399)$$广发中证红利ETF发起式联接C(OTCFUND|021400)$
图1:中证红利及其全收益指数走势对比
指数过往业绩不代表未来表现,投资须谨慎。
如果只看中证红利指数,对比2007年末、2015年的高点和近期的点位,大家可能觉得它们差不多在一条横线上,很容易就以为,那么多年中证红利都没什么大的收获。
但如果把视线放到全收益指数上,就会发现情况截然不同了——无论是 2007年还是2015年的高点,都算是在“半山腰”,指数虽有震荡,但整体还是呈现上行态势。
自上市以来,中证红利指数的年化收益是8.96%,全收益指数的年化收益是12.93%。大家别以为4个点的差异很小,在复利的加持下,它们一个累计收益是411.49%,一个是910.75%,拉开了约500%的差距。
上证综合全收益指数相对于上证指数的差异,幅度也许没有红利指数那么大,但背后蕴藏的道理是一样的。巴菲特说,“不想持有十年,就不要持有十分钟!”如果我们仅仅看到股价的波动,看不到分红的收益,也很难说真正看到了长期投资的力量。让大家看见分红的价值,或许正是全收益指数的一大意义。
本次指数发布实时行情的影响?
这次上证综合全收益指数发布实时行情,对市场和投资者的影响,简单来说有这么几点。
首先,有利于提高市场的透明度和效率。全收益指数可以更加准确地反映指数成份股的真实表现,投资者可以据此作出更客观的决策。另外,它的点位能够实时发布,我们观测起来也更方便了。
其次,引导投资者关注企业的整体收益,看见分红的价值。对于长期投资者来说,可能会更关注那些高分红、低估值的优质公司。
当一个新的事物或变化出现,我们应该客观地看待它们带来的影响,并以此调整自己的投资策略。这一次的新变化,也启示着我们,在观察市场——尤其是观察红利主题时,更多地关注全收益指数,或许能够看到它们更真实的样子,得出更客观的结论。
《广发投资进化论》栏目由广发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广发基金”)员工撰写,内容引用信息来自公开资料,我们力求但不保证信息的准确性与完整性,请读者仅作参考,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本栏目所载观点、结论及意见仅代表在报告发布时的个人观点,不代表广发基金立场,亦不构成任何投资与交易决策依据。对于任何因使用或信赖本栏目内容而造成(或声称造成)的任何直接或间接损失,我们不承担任何责任,基金投资有风险,入市须谨慎。本栏目内容版权仅为广发基金所有,未经书面许可,任何机构和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翻版、复制、刊登、发表或引用。广发基金保留对任何侵权行为进行追究的权利。
投资者在做出投资决策之前,请仔细阅读基金合同、基金招募说明书和基金产品资料概要等产品法律文件和本风险揭示书,充分认识基金的风险收益特征和产品特性,认真考虑基金存在的各项风险因素,并根据自身的投资目的、投资期限、投资经验、资产状况等因素充分考虑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在了解产品情况及销售适当性意见的基础上,理性判断并谨慎做出投资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