鹏华基本面投资专家罗政:中国制造业迈向海外的新格局与新机遇(下)
鹏华基金
2024-07-26 10:32:56
来自广东
  • 4
  • 评论
  •   ♥  收藏
  • A
    分享到:

嘉宾及主持人简介

罗政:8年证券从业经验,2022年12月开始管理基金,曾经担任中信建投证券中小市值组研究员,国盛证券机械行业首席分析师,信达证券机械行业首席分析师。2022年3月加盟鹏华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现担任稳定收益投资部基金经理,从事投资研究相关工作。

代川:广发证券机械行业首席分析师

罗政金句 

1、我的研究原则是全面梳理问题各方面,理解其中利弊。但是我们不会因为公司类别而进行投资决策,而会依据底层逻辑框架和自身投资风格来判断这家公司是否符合投资性价比。

2、因为海外拓展不一定能成功,需要有稳定的国内业务给它输血、培育,所以我们更关注国内业务的稳定性,而其估值水平由原生业务估值体系决定。

3、我认为核心问题在于,中国加入WTO后的20多年间里,中国经济和内需增长非常快,高于美国、欧洲、东南亚的增速,当时是全球增长最快的大型经济体,投资者只需将目光聚焦国内,就可以找到很多增速能够满足投资要求的资产。

4、尽管中国企业出海面临贸易摩擦以及各地政策经济壁垒,但中长期来看基于我们自身产品品质、成本优势,以及中国人勤勤恳恳、严谨负责的民族特性,未来我们的制造业在全球竞争力会进一步强化。

代川:最近大家对于出口资产讨论很多,既会担忧内生增长瓶颈问题,也会担忧外部挑战问题。从投资角度,现在大家担忧的出发点在哪些方面?以及在这个时点我们应该怎么去评估其中的机会点或风险点?

罗政:我一直认为市场总会对某些领域有所担忧,而这种担忧正是交易和投资机会的源泉。我感觉市场在1、2年前对出口环节仍有偏见,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第一,不容易掌握业务真实性,但我认为这未必是有效担忧, A股上市公司有这么多审计机构以及公开财务报表供参考,我们也可以通过各种公开渠道求证上市公司业务真实性。

第二,跟踪存在一定难度,大家始终认为如果公司业务在海外就需要跑到美国、欧洲、东南亚才能看到这家公司的业务发展状态,这是过去一段时间大家对出口市场公司的普遍担忧。

2022年前或更早市场给予出口公司一个相对低的估值水平。但我认为核心问题在于中国加入WTO后的20多年间,中国经济增长和内需增长高于美国、欧洲、东南亚的增速,当时中国几乎是全球增长最快的大型经济体,投资者只需将目光聚焦国内,就可以找到很多增速能够满足投资要求的资产。

但这两年情况发生了变化,无论国际环境变化,还是国家从高速发展到高质量发展模式进行转变,都让我们的增速和欧美、东南亚、印度等发达经济体增速之间出现了新变化。因此,大家可以将更多关注放到出口企业,特别是去年很多出口公司外需业务增速超过了内销业务。

随着整个出口环境发生变化,大家对出口也有一些新担忧。

第一个担忧是中美贸易摩擦,目前看来影响有限,因为2018年以来无论中美间贸易往来,还是中国整体进出口贸易量都似乎没有特别受到贸易摩擦和加关税影响。与此同时,中国企业也采取了一些应对措施来规避影响。

第二个担忧是随着我国的出口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产生的问题。以前企业出海无论是海外设产能还是产品直接出海都会和海外企业直接竞争,并凭借价格优势以及服务效率优势胜出。随着越来越多企业批量出海,中国企业在海外形成了竞争,我们在国内担心的一些问题也会复刻至海外市场。因为我们广谱性出海才开始,未来市场空间非常广阔,还有更多企业在走出去过程中。

从中长期维度来看,大家需重点关注企业自身产品竞争优势、公司企业运营效率竞争优势以及自身拓展能力。过度担忧这些宏观问题不利于我们选股和投资,我们非常清楚出海道路荆棘丛生,过去很多企业走出去效果并不理想。

这里想特别请教一下,您是否跟踪和研究中国企业在海外面临的一些挑战?以及您所交流的企业有没有一些成功经验可供准备出海或正在出海的企业提供借鉴?

代川:我们过去做过很多案例研究,从产品维度发现出海公司有以下几点需要特别关注:

第一,国内市场环境和需求特征对海外相同产品差异化影响深远,其中有地域特征,比如低维度产品和高维度产品的差异。

第二,文化特征,有些地方追求性价比,有些地方则受各种宗教因素影响,不是特别追求性价比。

实际上,在出海过程中很多企业无数次试验发现产品定制化需要进行定向研发,最典型的案例就是工程机械,会面临四重挑战:

第一个挑战,国内产品广谱性和地域复杂性都很高,所以大家自然而然认为产品可复制,但实际上并非如此。以挖掘机为例,在进入中东地区后,由于地域特征不同,就需要研发能够抵御风沙,适应特定环境的产品。

第二个挑战,来自于本地化经营的经验积累,不同区域文化特征不同,这些文化特征导致了海外经营模式的变化和差异。

第三个挑战来自于整个经营过程中的配套和服务体系。大多数机械产品或者制造业产品使用寿命周期很长,运用了很多类金融手段。我们的产品在出海过程中有没有相应配套金融服务去支持其全生命周期,面临很大挑战。我们的政策和服务体系能否在海外完全复制,这也是一个核心要点。

第四个挑战是本地化服务能力构建,实际上一锤子买卖对于大多数产品并不够,全生命周期服务体系总成本可能比初次购置成本更高。所以在大量使用环节过程中,我们此前难以进入欧美市场,关键在于我们在当地没有渠道深度。关于渠道深度,核心需要关注3个要点:

第一,我们有没有相应产品型谱,比如工程机械、叉车等产品,我们在海外型谱的覆盖度目前仅为30%左右,实际上远远不够。

第二,我们的渠道服务深度是否足够,比如很多海外领先公司不仅实现了生产全球化,还拥有全球化服务网络体系。我们的优势区域在于东南亚、南亚以及中东等区域,而像欧美市场这种真正体量较大、进入难度较大的区域市场,我们在渠道深度、布局网点以及投入力度并不够。

第三,来自于外部挑战,即贸易摩擦所引发的关税等问题。复盘世界贸易史,任何阶段都会有各种各样类似的关税政策。在出海过程中,这些政策既是挑战又是诱因,会促使我们考虑将生产和制造体系进行更深地全球化。

以上挑战在过去企业出海过程中都曾客观存在过,我们也很欣喜地看到非常多制造业公司不断改善,所以今天才能看到那么多优质公司走向全世界,这是该过程中的关键挑战和核心要点。

罗政:贸易摩擦是我们现在没法回避的现象,也是A股投资者进行投资时的隐忧。根据您的调查,2018年至今这些贸易壁垒是否对出海企业产生了实质性影响?当前这些出海企业对贸易摩擦抱有怎样的心态?以及可以使用什么方式去应对?

代川:自2018年开始,很多公司遭遇了欧洲、美国这些区域的政策壁垒,实际上我们研究的大多数公司样本心态上表现得比较积极开放,其中有两个问题值得我们进一步探讨:

第一,我们在很多区域市场份额提升速度很快,快速提升确实会带来本地化产品反哺以及政策调整,当前我们也在很积极地应对,从过去单纯的产品出口到现在正在加速产能出海进度。产能出海目前尚未有明确定论,但从最近几年来看,轮胎、工程机械、汽车零部件体系、上游铸造件等基础产业开始向外拓展,这是一个很积极的信号,也是行业发展的必经之路。

第二,很多核心市场区域(比如欧美),早年拥有完整的制造体系,现在面临产品冲击后,关税确实发生了很多影响,但我们依然发现很多企业并未放弃这块市场,主要包含两个维度:

第一,市场规模巨大,以工程机械行业为例,在我们“一带一路”市场体系中大概有3000亿左右的蛋糕,如果将欧洲和美国加起来,这块市场蛋糕大概是“一带一路”的1.5倍左右。所以,即便我们短期面临很多外部因素,但这个市场对国内公司是必争之地,且大家有信心进入这些区域去抢夺一部分市场份额。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解决争端的核心要点在于;一是尽可能满足外部条件规范;二是一批公司拥有不可替代属性,比如在这个产业链中有很强工业地位。

这个事件带给我们两个启发:第一,最重要是要做好产品、提升份额;第二,需要尽可能走向海外,将我们的生产、研发、制造以及销售体系全球化。这相当于是对外部贸易争端或关税壁垒进行良性互动,全世界过去发生的贸易争端或者壁垒都是在进行生产要素的再平衡过程,我们通过这种行为也是在减少与海外竞争同行之间的差异,这是一个可预见的必经之路。

刚才提到了很多短期挑战,如果从投资角度来看,您平时在投资过程中怎么评估短期和长期风险或机遇?

罗政:这个问题触及了投资的核心要素,当我们投资一家非常优质公司时,更重要的是评估它的短期和长期表现,以及如何构建久期组合。

首先,基于对制造业的理解,我认为制造业竞争的核心在于品质和成本,将这两点综合起来就是所谓的性价比。

我们认为中国企业在这两个要素上仍具显著优势,所以无论贸易摩擦还是制造业新一轮转移,这些真正优秀的中国制造业企业的长期竞争优势都不会受到太大影响,反而在这个过程中该优势可能被强化。

但是,短期来看我们观察到两个问题:

第一,企业存在准备不足的情况,自2018年以来这一轮出海过程具有一定被动性,部分由于外部事件刺激。经过6年调整,我认为大部分有意愿出海、有能力出海的企业基本上已经适应,如果这么长时间都没有调整过来且没有出海意愿,这家公司在以后出海过程中可能也不一定会有很强竞争优势,这是短期准备不足问题。

从中长期来看,很多中国制造业企业竞争会进一步强化,市场普遍认为中国制造业将向东南亚或其他更低成本地区转移。但根据这些地区的人力资本和基础设施储备情况,我认为目前还难以承接中国如此大规模的制造业。第二,发展至当前阶段,中国制造业也有将一部分产能转移出去的客观需求。这不仅是外部对我们的要求,也是我们自身经济发展的要求。实际上,所有百年老店都是全球化企业,无论美国GE通用,还是德国西门子,都进行了全球化产能布局。所以,尽管中国企业出海面临贸易摩擦以及各地政策经济壁垒,但中长期来看基于我们自身产品品质和成本优势,以及中国人勤勤恳恳、严谨负责的民族特性,未来我们的制造业在全球竞争力会进一步强化。

代川:我很赞同您关于短期和长期的权衡,实际上做研究也这样。最近我们复盘了海外情况,无论耐用品还是工业品或广义资本品,这几年敞口较大的资产在海内外均表现较突出。您怎么看这一轮海外工业品表现,以及如何在出海过程中比较这类资产和海外同类资产,这些所谓的海外再工业化进程会不会对我们造成竞争力上的挑战或冲击?

罗政:关于在这一问题上,我个人观点和市场有所不同,大家认为海外工业品需求旺盛是否和海外再工业化相关,虽然欧美出台了很多关于再工业化的文件以及政策,也投入了很多资金,并付出了很多努力,但我认为这是一轮欧美经济周期在经历长时间下跌后,又出现了新的补库和制造投资需求。

首先,中国企业出海赶上了新一轮海外经济周期,所以这些海外巨头企业的营收、利润均呈现高增长。欧美和国内也出现了同样情况,疫情加速了行业集中度提升,这些龙头企业也受益于集中度提升,所以这些企业海外业务表现好,既有政策因素也有自身周期因素。

我们可以将中国企业出海定义为东南亚国家工业化、非洲工业化、欧美再工业化,而中国企业出海是这些工业化或再工业化的一部分。东南亚企业、非洲企业、南美企业、中东企业甚至很多欧美企业都去美国、欧洲投建产能。所以,我们就是再工业化的一部分,其中并不存在你死我活的激烈竞争,在现行社会经济体系下,仍需比拼企业产品的技术、效率、成本。

最终,我们仍要分析中国出海去欧美投资设厂的企业,其技术、成本能否满足当地要求,是否比这些当地新投建产能更有竞争力,而不是担忧欧美再工业化对我们的影响。

以往我们认为中国产品的优势就是价格,但是您认为本轮中国企业出海的核心竞争优势是什么?

代川:从我们观察样本来看,竞争优势较明显,有以下几个核心要点:

第一,从产品品质来看,相对欧美产品,我们目前大多数工业产品品质性价比更高,相对欧美“一带一路”本土产品,我们属于高端产品,所以我们这轮在 “一带一路”海外扩张中以极高性价比快速提升了市场份额。

第二,在出海中产品、渠道深度所带来的产品覆盖度以及型谱变化会给我们的海外竞争优势带来增量。

第三,产能布局。产能布局加速了我们应对外部风险的可能性,相比以前我们的竞争优势大幅提升。

第四,国际人才储备。现在很多企业员工本地化率可以实现90%甚至95%,高度国际化状态会让他们应对外部竞争更从容,这是一个相对优势。

即使在5、6年前,很多企业已经展现出全球竞争实力,结合我们刚才所讲的优势,目前这么多资产品种中您对哪些感兴趣?无论是从市场份额还是长期空间角度,在未来投资过程中哪些资产比较适合进行配置?

罗政:这两年我也一直在研究这个领域,并参与了该领域的投资和配置,现在尤其关注一类企业。目前这类企业的市场关注度不高,但他们在国内已经积累了非常好的产品体系、渠道网络以及原材料供应等各方面都已经非常成熟,且已经从基本上已经从成本上秒杀国内其它竞争对手。这类企业刚刚开始有走出国门的思路,只要有比较好的渠道配置以及人才储备出海,他们就能很快打开国际市场,因为他们在国内积淀足够深厚。由于这类企业在国内市占率高,导致估值增速不高,如果他们能走向全球就能够打开一片新的成长空间,提升增速,且有望成为真正的国际化百年老店。

在我看来,无论欧美企业、日本企业,还是中国的百年老店,都必须走出国门,走向全球。

以上观点仅代表基金经理个人观点,不代表基金管理人观点,不构成实际投资建议,也不代表基金过去及未来持仓。投资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公开募集证券投资基金(以下简称“基金”)是一种长期投资工具,其主要功能是分散投资,降低投资单一证券所带来的个别风险。基金不同于银行储蓄等能够提供固定收益预期的金融工具,当您购买基金产品时,既可能按持有份额分享基金投资所产生的收益,也可能承担基金投资所带来的损失。您在做出投资决策之前,请仔细阅读基金合同、基金招募说明书和基金产品资料概要等产品法律文件和本风险揭示书,充分认识本基金的风险收益特征和产品特性,认真考虑本基金存在的各项风险因素,并根据自身的投资目的、投资期限、投资经验、资产状况等因素充分考虑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在了解产品情况及销售适当性意见的基础上,理性判断并谨慎做出投资决策。

$鹏华弘泽混合A(OTCFUND|001172)$$鹏华上华一年持有期混合A(OTCFUND|013353)$$鹏华丰和债券(LOF)C(OTCFUND|006057)$


郑重声明:用户在财富号/股吧/博客等社区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请勿相信代客理财、免费荐股和炒股培训等宣传内容,远离非法证券活动。请勿添加发言用户的手机号码、公众号、微博、微信及QQ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8328号 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编号:91310104631286033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21-61278686 举报邮箱:jubao@eastmoney.com
沪ICP证:沪B2-20070217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05006054号-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120号 版权所有:东方财富网 意见与建议:4000300059/95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