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再“困”于宣传片里,人形机器人从科幻走向现实|2024中国经济年报
优必选资讯
2024-12-25 07:13:00
  • 10
  • 2
  •   ♥  收藏
  • A
    分享到:
来源:华夏时报 作者:赵奕

  随着人工智能的跨越式发展,2024年,人形机器人逐渐从科幻走向现实,成为科技界的新热点。

  科技巨头纷纷布局、初创公司相继涌现、供应链不断完善、技术层层迭代……人形机器人作为人工智能领域最具代表性的实体,在大模型的催化下,正加速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实现产业化落地。

  与2023年相比,今年的人形机器人市场,已经不再相信酷炫的宣传片和科技幻想故事,人形机器人的成本能降到多低?他们能用在哪里?成为市场最关切的话题。

  人形机器人进厂“打工”

  日前,美国《时代周刊》发表了封面文章,汇集并筛选了200项“2024年最佳发明”,其中,人形机器人登上封面,被称为2024年最伟大发明之一。

  目前,人形机器人一般可分为“本体”“小脑”和“大脑”三个部分。其中,“本体”是人形机器人的躯干和四肢;“大脑”承担类似人类大脑认知、推理和决策功能的功能,AI大模型的出现,让人形机器人能够更“聪明”地处理多模态的信息;“小脑”则负责运动控制与协调。

  相比其他机器人,人形机器人对智能感知、运动控制、智能决策、人机交互等综合能力要求更高。

  过去一年,英伟达、OpenAI、微软、特斯拉等国际领先科技巨头纷纷加码人形机器人赛道。与此前不同的是,人形机器人的发展不再局限于技术的突破,而是更加积极地探索商业化落地场景。

  日前,特斯拉发布了人形机器人Optimus-Gen2的最新视频。视频中,Optimus稳稳地接住了迎面抛来的网球并放下,反应速度与手部灵活度都有所提升。早在今年5月,特斯拉研发的二代Optimus人形机器人便已进厂实训,计划2025年底之前开始量产销售。据悉,特斯拉基本确定人形机器人在12月有望周产50台,在2025年实现至少1万台产量,预计2026年第三季度大规模量产,年产量约15万台。

  初创企业也不甘落后,创立于美国加利佛尼亚的Figure AI在2024年一开年,便安排旗下机器人Figure 01到汽车巨头宝马的美国制造工厂“上班打工”。近日,Figure CEO Brett Adcock宣布,他们正式向客户交付了人形机器人Figure 02,目前该产品已经在仓库与工厂中运作。Adcock表示,Figure的进化速度非常快,从注册公司到交付首批商业化产品,仅仅用了31个月。

  将目光转向国内,被誉为“中国人形机器人第一股”的优必选,旗下Walker S系列已成为全球进入最多车厂实训的人形机器人。在工业场景,优必选已经相继与东风柳汽、吉利汽车、一汽-大众青岛分公司、奥迪一汽等汽车企业,以及3C企业富士康、物流企业顺丰等达成合作,共同推动人形机器人的商业化应用。11月6日,小鹏汽车发布了全新AI人形机器人Iron。据悉,Iron已经在小鹏的广州工厂初步实践,即将发布和交付的小鹏P7+部分生产岗位已由机器人操作。

  12月16日,上海智元新创技术有限公司(下称“智元机器人”)宣布,公司已开启通用机器人商用量产。据悉,智元机器人通用机器人年度计划产量为962台。

  在此之前,傅利叶、宇树科技、北京中科慧灵、四川天链机器人、魔法原子等企业也都宣布了有关机器人量产的消息。据悉,截至今年10月,傅利叶旗下通用人形机器人GR-1已量产交付超过100台。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以来,国内人形机器人赛道也备受资本关注。美团先后投资了银河通用、宇树科技;阿里巴巴也投资了逐际动力和星动纪元。据高工机器人产业研究所(GGII)不完全统计,今年1月份至10月份,全球人形机器人共发生69起融资事件,总金额超过110亿元。其中,有56起发生在国内,总金额超过50亿元。

  “人形机器人的快速发展,不仅反映了科技进步的速度,也体现了人类对于智能伙伴的需求与憧憬。科技界的持续投入与探索,正为这一愿景铺设坚实的基石。”在中国投资协会上市公司投资专业委员会副会长支培元看来,国内外科技领军企业的大规模投资,昭示着人形机器人领域的巨大潜力与广阔前景。

  支培元认为,随着底层技术支持的飞速进步,尤其是AI、物联网、传感器、先进制造工艺等方面的不断创新,人形机器人正从概念走向实用,逐渐构建起包含设计、制造、软件开发在内的完整产业链,孕育出蓬勃的生态系统,预示着行业进入快速增长阶段。

  2025年或将成为量产元年

  根据工信部在2023年11月2日发布的《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指导意见》,其中提出,到2025年,人形机器人创新体系初步建立,“大脑、小脑、肢体”等一批关键技术取得突破,整机产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并实现批量生产。到2027年,人形机器人技术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形成安全可靠的产业链供应链体系,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生态,综合实力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多家机构预测,2025年或将成为业内瞩目的人形机器人商业化量产元年。

  浙商证券研报指出,2025年国际巨头量产机器人、国内龙头入局、AGI技术持续突破,人形机器人产业趋势已成。预计从产业形成期过渡到产业扩张期,商业化落地可期。

  中信证券也认为,近期特斯拉连续对外展示人形机器人进展,机器人的操作精细性、泛化通用性在持续迭代升级,特斯拉有望引领人形机器人行业,率先实现应用落地;国内杭州、重庆等多地发布人形机器人产业支持政策,在国家和地方产业政策的支持下,国内人形机器人产业链将进入快速发展阶段。2025年或将是人形机器人的量产之年。

  不过,目前人形机器人还处于产业化初期,生产成本高昂。据一位人形机器人创业者透露,人形机器人之所以造价高昂,最主要的就是一些零部件的成本,一些国产高性能的控制器单价便可达上万元,如果需要定制的话,价格则更高,更不用说进口硬件的价格了。

  因此,市场对供应链的关注度越来越高。要实现大规模的量产,供应链还需继续迭代升级,降低各个环节的成本,以满足未来人形机器人市场空间。

  日前,初创企业开普勒机器人提及计划将人形机器人计划将价格控制约为2万—3万美元(折合人民币14万—21万元)左右。智元机器人预测,未来其首款人形机器人远征A1的制造成本将会被控制在20万元以内。

  “目前,人形机器人的商业化落地取得了一定成果,但距离大规模普及仍有距离。”在中国民协新质生产力委员会秘书长吴高斌看来,特斯拉、腾讯等企业已推出人形机器人产品,但成本高昂、技术成熟度不足等问题仍然存在。

  吴高斌认为,想要打通人形机器人商业化的“最后一公里”,关键在于通过技术创新和产业链整合,降低人形机器人的生产成本,使其更加亲民。同时,不断优化算法、传感器等关键技术,提高人形机器人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成本管控机制的完善,将大大降低终端售价,为大规模量产铺平道路。”支培元认为,2025年,人形机器人领域将迎来一系列重大突破。新材料的应用将进一步增强机械结构的灵活性与耐用性,推进人机界面的无缝衔接,使机器人更贴近人类行为模式。

  “虽然确切时间表难以确定,但基于当前发展趋势,人形机器人渐趋平民化已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预计在未来五至十年内,随着技术的日臻成熟与市场接受度的不断提高,个人及家庭拥有人形机器人的可能性将显著增加,进而带动社会生活方式的深刻变革。”支培元说。

郑重声明:用户在财富号/股吧/博客等社区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请勿相信代客理财、免费荐股和炒股培训等宣传内容,远离非法证券活动。请勿添加发言用户的手机号码、公众号、微博、微信及QQ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8328号 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编号:91310104631286033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21-61278686 举报邮箱:jubao@eastmoney.com
沪ICP证:沪B2-20070217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05006054号-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120号 版权所有:东方财富网 意见与建议:4000300059/95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