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2日,兴业证券发布公告显示,兴证国际金融集团已于2018年6月11日向香港联交所正式提交由GEM(创业板)转往主板上市的申请。
兴业证券作为一家中型券商,近年来境外业务的发展速度较快。在2017年的年报中,更是将境外业务列入其主营业务。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不仅是兴业证券,境外业务早已被各大券商瞄准,多家龙头券商在境外业务上已耕耘多年且获得了突出的优势。
兴证国际申请转主板
6月12日,兴业证券发布公告称,兴证国际金融集团有限公司已向港交所正式提交由GEM(创业板)转往主板上市的申请,兴证国际金融是于2016年10月20日在港交所创业板上市的。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此时申请转板,可以窥见兴业证券对境外业务的信心。若能成功转板,无疑将有助于兴业证券更快地扩张境外业务版图。
从经营数据来看,兴业证券2017年营收88.19亿元,净利润22.85亿元,实现营收同比增加16.21%,净利润同比增加11.66%。而其2017年的海外业务营收达6.58亿元,同比增长高达104.92%。
同时,《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还发现一个特别的变化,在2017年的年报中,兴业证券将境外业务列入其主营业务,而在2016年是没有列入的,由此可见兴业证券对境外业务的重视程度。
境外业务成“新热土”
据《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统计,在港交所上市的证券及经纪板块中,上市公司一共有53家,主板有47家,创业板仅有6家。券商的境外业务相关公司绝大多数都在主板上市,包括申万宏源(香港)、西证国际证券、海通国际、国泰君安国际、昆仑国际金融等。
纵观2017年券商在境外业务上的表现,中信证券营收为56.20亿元,海通证券营收48.73亿元,国泰君安证券营收20.40亿元。多家头部券商的境外业务已经全面铺开,涉及的业务包括证券经纪、企业融资、投资、做市、资管等。
中信证券境外经纪业务优势明显,下一步的发展重点是投行、FICC和PE业务,想要实现多元化盈利。海通证券的境外业务近三年来稳步提升,大和证券的研报认为:“海通将成为即将推出的内地存托凭证(CDR)的受益者,得益于其领先的承销特许经营和境外业务的丰富经验。”而华泰证券收购的AssetMark平台也带动了其境外业务收入的快速增长,2018年将着力于为投资顾问客户提供更好的服务,发掘更有竞争力的资产管理产品。
中泰证券在近期的研报中就表示:“政策升温,多业务全球化参与程度有望提升。一方面,建设多层次资本市场、提升直接融资、对外开放等机遇有利于内资券商投行逐步缩小在定价权等方面与欧美投行的差距,同时CDR顶层设计出台,券商作为潜在托管发行机构,业务范围有望进一步拓宽;另外一方面,国内原油期货上市,人民币定价权提升,随着FICC标的品种的增多,券商期货经纪、场外衍生品业务的发展迎来机遇,对外开放带来更多对冲需求,具有衍生品业务优势的中信、中金等龙头有望充分受益。”
开源证券的研报也表示,券商积极布局境外业务不仅能够扩大海外客户,形成一定的境外业务收入,更重要的是通过不断满足境外客户需求,为后续国际业务开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不过,境外业务成为券商寻求发展的“新热土”,竞争也随之紧锣密鼓地展开,一些券商开始重视自身在境外业务上的不足。有一家中型券商的管理人员就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说道:“我们公司境外业务这块做得不好,基本只是在为客户参与境外市场投资提供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