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创新药出海迎爆发 上市公司加快布局 这一数据首次反超!
亚盛医药-B资讯
2024-11-08 12:43:10
  • 10
  • 2
  •   ♥  收藏
  • A
    分享到:
来源:华夏时报 作者:黄敏璇

  在国内一、二级市场融资遇冷的背景下,创新药企去年以来迎来出海爆发期,今年更是带动NewCo这一出海模式兴起。

  11月6日举行的第六届粤港澳大湾区生物医药创新高峰论坛上,亚盛医药(HK6855)、诺诚健华(HK9969)、信立泰(002294.SZ)、百济神州(HK6160)等多家上市药企负责人现场分享企业出海布局与思考。

  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创新药license-out(许可输出)数量首次反超license-in(许可引进)数量。行业分析人士认为,中国正从生物医药资产的净流入国变成净输出国,中国创新药资产价值也在不断提升,预计随着出海药物种类扩大,未来还有更大提升空间。

  企业同时布局自主出海与“借船”出海

  论坛期间近十位企业负责人发言,“出海”成为绕不开的话题。

  “创新药的市场必须是全球的,这里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国外创新药进入国内市场的时间差没有了;二是国内市场再大,更大的市场依然在全球,所以做创新药必须面向全球市场。”亚盛医药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杨大俊开场说道。

  亚盛医药成立于2009年,致力于研发肿瘤等领域的创新药。据杨大俊介绍,公司目前已有一款创新药“奥雷巴替尼”在国内上市,该药目前也已获得美国FDA批准开展全球注册性III期临床试验。此外,另一产品Bcl-2抑制剂lisaftoclax(APG-2575)也获FDA批准开展注册性III期临床试验。

  事实上,自主上市并非药企出海的唯一途径。

  总体而言,当前中国创新药企出海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自主出海,即药企在海外自主建立团队,开展临床试验、申报上市,最后获批销售;二是借“船”出海,包括license-out、NewCo等,前者为中国药企把产品海外或全球权益卖给海外企业,由海外企业负责后续开发上市等事宜,后者则是中国药企将管线剥离授权给外国一家新成立的NewCo,并获得一定股权和资金。

  成立之初就瞄准全球市场的亚盛医药采取“两手抓”的方式布局出海。杨大俊介绍,今年6月亚盛医药与日本知名药企武田制药合作,后者将拥有除中国外全球范围内开发以及商业化奥雷巴替尼的独家权利。这一合作给亚盛医药带来充沛的资金,公司不仅可收取1亿美元的选择权付款,还有资格获得最高约12亿美元的选择权行使费和额外的潜在里程碑付款,以及年销售额两位数百分比的销售分成。此外,亚盛医药还向武田制药成功发行及配发股份,总额达7500万美元。

  “公司跟武田的合作非常重要而且是双赢的,一方面解决了公司资金需求的问题,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公司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认可。”杨大俊说。

  诺诚健华联合创始人、董事长崔霁松也介绍,公司第一个产品“奥布替尼”在国内已有三个适应症获批上市,同时获FDA批准开展注册性III期临床试验,并在多个国家递交NDA申请。

  “预计未来几年奥布替尼销量还将有爆发式增长。因为奥布替尼不只是治疗血液肿瘤,在治疗自身免疫疾病方面也有巨大潜力,包括多发性硬化症。而多发性硬化症是当前欧美国家多发的疾病,并且仍未有很好的治疗药物。目前FDA已经同意我们开展全球三期临床研究,包括原发性进展型的多发性硬化症、继发性进展型的多发性硬化症。”崔霁松说。

  深圳信立泰药业集团自2014年起从传统药企转型做创新药。集团总经理颜杰介绍,目前公司已上市了4个新药,还有3个产品在北美、欧洲和中国同时开展临床试验。

  不过,对创新药企而言,出海并非一路坦途,其过程如同一款新药研发需经历重重困难。例如,去年国内多家创新药企就曾出现海外授权产品被退回的情况。

  百济神州生物岛创新中心CEO刘建认为,创新药企出海须做好技术、人才、设施、资本四大要素的资源整合,同时在实际运营上降本增效,更重要的是做到创新点上的差异化,“要么是新的靶点,要么是新的作用机制,如果缺乏创新和差异化,几乎是没有出路的。”刘建说。

  中国创新药license-out首次反超license-in

  出海,既是创新药企的主动出击,也是国内融资遇冷背景下企业不得不采取的策略。论坛上,多位创新药企负责人坦言,出海最直接目的是融资。

  沙利文大中华区合伙人兼董事总经理毛化介绍,2022年以来国内创新药投融资明显放缓,融资事件数从2021年的1559件降至2023年的972件,融资金额从2021年的526.2亿美元降至2023年的254亿美元。

  “企业在资本市场融钱很难,但又要维持生存,因此就会通过其他方式去融钱,比如通过出海。当下创新药企通过出海融资的首付款金额已经超过了国内IPO融资的金额,这对于企业而言是非常大的现金流补充,也为国内生物科技行业注入了新动力。”毛化表示。

  值得注意的是,在此推动下,中国正从生物医药资产的净流入国变成净输出国。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创新药license-out(许可输出)数量为58次,首次反超license-in(许可引进)数量,后者为45次。

  “如果不出意外的话,到今年年底,中国创新药license-out数量大概是license-in数量的两倍。”毛利说,不仅如此,中国创新药license-out交易还呈现两大趋势,一是抗体类药物为主要交易类别,二是研发早期产品成为交易热点。

  “这是非常好的信号。一方面说明国际化已经深入创新药企业家的意识,另一方面说明外资公司认可国内企业研发的早期数据,而早期数据其实对于市场而言意味着风险。”毛利表示。

  此外,据统计,2023年中国Top10创新药license-out交易首付款增速比交易总金额增速更快。“这说明在过去的一年里面,中国的创新药资产的价值在提升。不过我们认为未来还有更多提升空间,因为目前还有很多类型的药物交易量并不大,相信中国的生物科技公司有实力让交易的种类更全面。”毛利表示。

郑重声明:用户在财富号/股吧/博客等社区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请勿相信代客理财、免费荐股和炒股培训等宣传内容,远离非法证券活动。请勿添加发言用户的手机号码、公众号、微博、微信及QQ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8328号 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编号:91310104631286033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21-61278686 举报邮箱:jubao@eastmoney.com
沪ICP证:沪B2-20070217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05006054号-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120号 版权所有:东方财富网 意见与建议:4000300059/95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