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束8年港股之旅 达利食品“撤单”了 纠结的港股:一边是私有化退市创新高 一边是上市忙排队
达利食品资讯
2023-07-12 21:36:37
  • 3
  • 1
  •   ♥  收藏
  • A
    分享到:
来源:财联社

K图 03799_0

  手握达利园、可比克、和其正、乐虎、豆本豆等知名品牌的食品巨头与港股共同度过八年时光,走的时候却并没有带走一片云彩。

  6月27日,达利食品晚间突然发布计划私有化退市公告,与港股分道扬镳,要约人财务顾问为中金。前福建首富八年的港股之旅告一段落。八年来尘归尘土归土,退市价即为开市价,而达利食品在公开招股后也并未进行过募资。

image

  盛大地来而悄悄地走,达利食品八年港股之旅结束

  你不一定了解达利食品在港股这八年的经历,却一定吃过或听过达利食品,达利园、可比克、和其正、乐虎、豆本豆等都是达利食品下的子品牌。为何这家食品行业巨头费力地在港股上市,却又要与港股分道扬镳?

  这一切都要从2015年11月说起,达利食品在香港上市,成为当年全球消费品项目最大的IPO,也是亚太区12个月以来最大的食品饮料IPO,还是2015年香港股市最大的民营企业IPO,更是福建省8年以来上市市值最高的企业。因此,达利食品登陆港交所的当年,其实控人许世辉家族凭借当时手中700多亿港元市值的股票,问鼎福建首富。当日,福建首富的头衔多年后被宁德时代曾毓群追上。

  上市后,达利食品股价一路走高,2018年1月出现峰值6.86港元,市值冲上千亿港元。不过2018年后股价逐渐下跌,长期处于每股5港元以下。今年6月1日,达利食品股价曾跌至2.43港元,创下新低。

  达利食品在公告中表示,退市主要原因包括:股价低迷、公司已丧失维持上市地位的优势、股权集资能力有限;股价表现不理想对公司业务发展造成不利影响;私有化利于公司实施长远策略。

  按照退市公告,达利创始人许世辉全资拥有的融世国际,将以3.75港元价格向投资者回购达利食品的股份,较停牌前2.72港元收盘价有高达37.87%溢价。

  接近40%的私有化溢价,带动达利食品股价复盘后大幅上涨,截至2023年7月12日为3.46港元,这与达利食品2015年11月上市首发价3.6港元十分接近。

  公告还显示,假设于记录日期前不会进一步发行股份,及考虑到许世辉股份注销代价及存续安排,建议应付的最高现金代价约为57.07亿港元,收购完成后将持有上市公司96.11%的股权。

  花费57亿退市,是否划算?

  花57亿港元回购退市,这笔买卖达利食品划算吗?

  2015年上市,达利食品在IPO首发时从资本市场募集过88.94亿港元的资金,扣掉费用后净额86.46亿港元,之后7年半再无配股、定增等融资活动。从首发融资的资金用途上看,应该已经全部花完,招股书表示融资中有20%用于开发、推广新产品;20%用于扩充产能;20%用于搭建销售渠道和品牌推广;剩下的用于收购和营运资金。

  对比86.46亿港元的融资净额,达利食品的分红上市以来累计却达到175.16亿元,占对应期间净利润的一半以上,由于实控人许世辉通过DF公司持有其85%的绝对股份,因此15%的流通股获得的分红金额大概是26.27亿元。

  此外,年报显示达利食品每年需要支付年审等服务费用约520万元,上市以来已花费4160万元,退市后这部分费用也将节省下来。

  值得注意的是,达利食品并不缺钱,截至2022年末其总资产中6成都是现金,达166.7亿元,短期带息债务54.58亿元,负债率30.77%。关于退市之后的计划,达利食品表示,还将继续经营现有业务,并没有任何重大资产重组的打算。对消费者来说,达利园、可比克、和其正、乐虎、豆本豆等也并不会从生活中消失。达利集团盛大地来,又悄悄地走,港股从此少了一个食品巨头。

  港股疲弱,私有化退市公司或创新高

  港股近年接连疲弱,交易量也长期位于低谷,与前福建首富的达利食品一样选择私有化退市的知名公司还有很多,比如今年宣布退市的伊泰煤炭、雅士利国际、保利文化;2022年宣布退市的中国金茂和厦门港务;2021年则有华人置业、金嗓子、创兴银行。

  近年来,受宏观经济影响,港股流动性持续走低,很多港股上市公司股价和成交量双双创新低,大股东认为公司在港股的表现难以反映真实价值,且行情影响港股融资能力,多重影响下,不少公司都会产生私有化退市想法。由于港股行情及私有化退市企业越来越多,更多投行也将布局私有化退市业务。

  业内人士表示,今年的私有化退市数量有可能会创新高,并且,今年港股市场整体表现低迷,进行私有化退市的成本也相对较低,对公司大股东而言是个私有化的合适时机。

  一边是私有化退市企业不断增多,一边是上百家企业排队等着敲开港交所大门,这在港股的历史上也算得上一道奇观。今年上半年,港股IPO市场表现持续低迷,融资额与去年持平,但上市公司数量却增加了三成,且随着特专科技公司上市新规落地,港股市场能够服务和接纳的新兴企业范围进一步扩大,在港股门前排队的企业接踵而至。

郑重声明:用户在财富号/股吧/博客等社区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请勿相信代客理财、免费荐股和炒股培训等宣传内容,远离非法证券活动。请勿添加发言用户的手机号码、公众号、微博、微信及QQ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8328号 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编号:91310104631286033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21-61278686 举报邮箱:jubao@eastmoney.com
沪ICP证:沪B2-20070217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05006054号-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120号 版权所有:东方财富网 意见与建议:4000300059/95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