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企在选择ADAS(高级驾驶辅助系统)会有两极化的趋势,价格敏感的车型会从传统的堆料转向更加的高性价比的方案。”英恒科技的管理层在回答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提问时表示。
绑定国际汽车芯片厂商英飞凌,携手国内自动驾驶独角兽地平线,英恒科技(01760.HK)上半年业绩实现增长27%,营收总额达到26.26亿元。
其中,新能源汽车期内收入大幅增加58%,占公司收入的47.7%。回顾报告期内,集团毛利为人民币5.4亿元,股东应占利润为1.52亿元,增长1%,毛利率20.6%,与去年同期大致持平;报告期内,英恒科技加大研发投入,较去年同期多投入1.9%占总营收8.9%。
今年中午举行的业绩说明会上,英恒科技主席、联席行政总裁兼执行董事陆颖鸣先生评价,今年上半年整体业绩优于市场表现,新能源板块业务持续成为集团收入和盈利增长的主要动力,推动业务表现优于行业水平。
智驾网联增长超一倍
目前,英恒科技业务主要涉及七大板块,分别为新能源汽车、车身系统、安全系统、动力系统、智驾网联、云服务器与服务收入及其他。
英恒科技主要通过采购半导体器件,为汽车OEM或tier1提供解决方案或者汽车电子PCB-A,其自身在上海建有大型研发中心,产品涵盖电动化(三电控、辅控、热管理)、智能化(智驾域、毫米波雷达、座舱控制器)、氢燃料汽车产品等。
具体业务来看,新能源汽车业务实现营收12.5亿元,同比增长58.1%,占集团总收入由去年同期的38%提升至48%,英恒科技的安全系统、动力系统及智驾网联业务则分别录得43%、41%和118%的增长。
车身系统板块营收与去年大致持平,英恒科技管理层表示,这是由于下游客户库存处于较高水平,仍然需要时间消化,公司将持续关注市场动态并灵活应对。
报告期内,英恒科技智驾网联业绩实现大幅增长,来源于解决方案的装配率和渗透率增加,新项目量产亦逐渐增加。
上半年,英恒推出舱驾一体控制器MADC3.5,面向中高等级自动驾驶的第三款域控制站解决方案,MADC2.5通过地平线认证。
英恒科技管理层向记者表示,车企在ADAS有两极化的趋势。低端车型选择方案考虑高性价比,中高端车型追求高性能的方案。英恒科技开发的技术方案都是可剪裁的,可以升级满足不同配置的要求。针对高性价比方案,像行泊一体是面向经济车型。此外,也有像MADC3.5的中大型域控制器,能够满足高阶系统的需求。
新能源车研发周期加快
近期,多家新能源车企纷纷降价抢市场,考验下游供应链对成本的承受能力,同时也带来了技术迭代的机会。
英恒科技管理层谈到,近期国内主机厂受限于终端价格下调,成本进一步承压,部分厂商开始意识到单一的零件降本并不能完全解决整车的成本压力问题,开始寻求上游供应商如英恒科技,通过优化系统研发设计的方式整体降低system cost(系统成本)。
与其他汽车电子厂商不同的是,英恒科技是一家典型的轻资产公司,将生产交由代工厂,自身则强调研发,上半年研发费用为2.33亿元,同比增加59%,集团70%为研发技术人员。
管理层谈到,整车的开发节奏提速,研发周期相较于传统的油车时代正在缩减,这也迫使整车厂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尽可能多的开发成本分摊,因而也更加倾向于寻求长期的技术合作伙伴共同研发,尤其是具备软硬件一体化的平台。
业绩会上,英恒科技也透露了研发中心的建设进展,将于香港科学园开设研发中心,主要用作研发汽车智能化软件、先进功率半导体应用以及协作机器人解决方案,预计于今年十一月正式运作。“新能源、智驾网联业务未来仍将是企业的发展重点。”英恒科技联席行政总裁兼执行董事陈长艺谈到。
部分“缺芯”不误下游供应
业绩会上,英恒科技管理层从汽车供应商的角度,分享了对当前汽车供应链的看法。
管理层提到,中国是汽车出口大国,欧美和国内汽车安全法规各异,国内车企倾向于统一的方案,共同适配世界各国的要求,这对车企及供应商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另外,当前诸多汽车芯片厂商都在加码碳化硅,扩充产能。在管理层看来,虽然目前6英寸碳化硅规模化应用,但仍面临着诸多技术瓶颈,降本还需要时间。公司电控搭载碳化硅功率器件,包括驱动板、控制板已经向车厂批量供应,实现量产落地。
作为汽车芯片下游,芯片的供需关系影响着英恒科技的生产经营。在回答记者提问时,管理层谈到,过去两三年,全球汽车芯片短缺严重。目前来看,今年情况已经大幅缓解,少数几类核心的芯片还存在短缺的现象。
他补充,英恒科技产能预测与主机厂十分贴近,“我们没有令任何主机厂,因为供应不足而导致产能下降,或者产能爬坡没跟上。”缺芯正在一步步缓解,全球车载业芯片厂商,正跟着全球的汽车业务趋势逐步增加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