估值处于历史地位的银行板块,投资机会到了吗?
股友8G28m37010
2019-07-03 03:58:51
  • 1
  • 5
  •   ♥  收藏
  • A
    分享到:

因为银行板块有一个最大的机遇——“改革”!

逻辑如下,目前5大行全部国有,虽已经实现了股份制,但行长依然由相关部门直接任命。也就是说,虽然国有大行已全部上市,但市场化依然有形无神,缺了关键一环。

看似没有问题,但却有着深深的隐患。

国家作为国有大行和主要股份行的大股东甚至控股股东,这没问题;大行的公司制度仍未完善,甚至公司员工都依然没有“公司员工”的觉悟,这也不是问题。问题是,作为大股东和控股股东,国家对银行有着潜在的更深远的背书。

这一点,在历史沿革中也能寻到根脚。

在1998年和2005年,国家对国有大行和股份行分别实施了不良资产剥离以及股份制改革。

一是将占比超高的不良资产剥离,成立不良资产管理公司进行单独处理,让银行无债一身轻,搭乘经济发展的快车道,再度轻装上阵。即便剥离不良后的银行是负资产,依然没有任何问题。甚至你去银行给存款的大妈说,“现在银行普遍资不抵债,都是负资产,你怎们还敢存钱啊”。大妈一定会给你一个看傻子的眼神。因为连大妈都清楚,银行的背后是国家,存款压根不会有问题。

二是重新注资并大量引外资入股然后重组上市。所以我们能看到很多国有大行都有外资机构股东,甚至它们当初的入股价相当低,普遍在几毛钱。这历来令人诟病,被冠以什么流失之类的称谓。但假如时间倒流,去看看当处剥离大量不良资产后资产为负的银行股,应该都能体会当年的行为了。那时的银行,和如今经过一二十年躺赚后脑满肠肥的银行股,不一样。

这是在改革开放后银行业关键性历史变革,且上述有两个重点。

一是即便银行净资产为负,老百姓依然对银行存款有着充足的信心,因为国家才是银行最终的“老板”,是最终的背书“人”。但从国家的角度来看,“市场化”“股份制改革”的核心是即掏真金白银收拾烂摊子,又将股权比例稀释,怎么看都是一个不划算的买卖。相当于国家这个控股股东,只占51%的股份,享受51%的收益,却要负担100%的责任为贷款背书。银行破产了国家负责重组,存款出问题了国家负责赔,怎么都不太合理。而直接任命行长,真的只是一个添头。

此外,这种模式还有一个大罩门,因为银行业作为百业之母,且是在不断壮大的。当体量还很小时候,即便全部整顿,剥离不良重组上市也无伤大雅,但如果银行业体量惊人之后,这种情形是压根行不通的。

唯一的办法,只有“让政府的归政府,让市场的归市场”,市场的问题,让市场自己解决。

所以我们看到在2015年,出台了银行存款保险制度,这其实是在为最后的背书做准备。日本也曾经实施过这一制度,但最终在金融风暴中依然如螳臂当车,远远不够,最终结果依然是大量的银行倒闭。

解决的办法只有一个,让银行真正的深度“改革”,彻底市场化。甚至让一家真正有大问题的银行倒掉,断掉政府的背书和兜底,直至让银行由市场定价。比如像美国股市,银行股估值回到10以上的市盈率(靠盈利10年回本),2左右市净率(股价是拆散卖破烂的钱的两倍)。

不像现在这样,市盈率在5-7的不少(买入5-7年回本),市净率破1的无数(拆了卖泼辣都还赚)。让无数人都有买下一家银行,然后拆开卖破烂的心。

当银行真正市场化之后,估值普遍能提升一倍以上。这就是机会,当然,这需要市场化的改革。

国家不可能永远为存款背书,当银行被松绑和自己为自己负责的时候,就是银行股估值的回归。

郑重声明:用户在财富号/股吧/博客等社区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请勿相信代客理财、免费荐股和炒股培训等宣传内容,远离非法证券活动。请勿添加发言用户的手机号码、公众号、微博、微信及QQ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8328号 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编号:91310104631286033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21-61278686 举报邮箱:jubao@eastmoney.com
沪ICP证:沪B2-20070217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05006054号-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120号 版权所有:东方财富网 意见与建议:4000300059/95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