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巴巴:日渐凸显的抗周期效应
悦涛三点论
2019-02-14 21:07:09
  • 点赞
  • 评论
  •   ♥  收藏
  • A
    分享到:

冬天里的阿里巴巴效应

“春节经济”的各项数据纷纷出炉。商务部数据显示,这个春节黄金周,全国零售和餐饮销售额的增速为8.5%。

尽管较之去年有所下降,但也有提振信心的一面:三四线城市的天猫年货销售额超过一二线城市;境外消费增速方面,舟山、潍坊也超过了北上广……在这个看上去的“冬天”里,阿里巴巴带着平台上的商家们实现了一种抗周期的存在。

这种抗周期怎么实现的?要回到上个季度的阿里财报本身去看。

截止2018年12月31日的2019财年第三季度营收(相当于2018年第四季度)达1172.78亿,同比增长41%;净利润为330.52亿元,同比增长37%。

从这头商业巨兽看,中国经济三驾马车之一的消费依然坚挺。

而且阿里巴巴的平台效应正在放大,从财报来看,其强劲的增长甚至一定程度上承受住了经济周期,很多与其共生的品牌也得以获益,在低迷的大环境中保持了稳定性。

随着数字化对全球经济的渗透,中国社科院研究员支振锋预测:未来几年,数字经济在全球经济的占比将达到22.5%,到2025年,全球经济总值将有一半来自于数字经济。

沃尔玛亚马逊到阿里,不同的平台效应

现代零售史上,曾出现多个零售巨头,通过释放平台效应,对行业和社会经济产生过巨大的影响。

传统零售巨头沃尔玛,曾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利用规模优势和先进的供销管理系统,在保证质量的同时,做到成本最低,价格最便宜,大大提升了线下零售效率,深刻影响了现代的供销模式,改变了竞争对手的经营思维和供货商的生产方式。每进入一个地方,一定程度对当地的经济进行了重构。

亚马逊横空出世之后,利用线上比价、会员服务、平价物流、便捷退换货等数字化优势,让价格更透明,服务人性化。但也抢走大量线下零售商用户,所到之处,线下竞品哀鸿遍野。

这是大家熟知的“亚马逊效应”,对消费者是好事,但对传统线下零售行业则产生巨大的威胁,要么随着经营惨淡而死,要么被迫推出与亚马逊相近的服务内容。

中美商业市场结构不同,美国是个早已成熟的商业市场和充分消费市场,甚至近20年是消费过度的市场。

但中国是消费力一直未被充分发掘的市场。

这种基础导致阿里巴巴的商业拓展和平台效应都和亚马逊有巨大差异。

阿里在早期走过存量商业线上化阶段之后,更多精力放在了挖掘消费潜能和连接产销两端上。包括迅速推进线上线下融合以及对三四线城市和农村市场的开拓。

这个模式里,阿里更多提供商业大脑和基础设施,用“人货场”的模式来重构零售业,让高速成长的线上市场和原本就不够成熟的线下市场同步跨进数字化零售时代。

这种融合扩张的效果是,互联网零售中39%是新增消费,而不是抢夺线下存量。其中三线以下城市新增消费的占比是57%。

冬天里的阿里巴巴效应

其实在挖掘消费的同时,也盘活了很多之前被排斥在主流商业之外的产能。包括中小企业,偏远农村和个性化表达的产品。

在数字化的渗透和线上线下连接设施的完善之下,2018年,中国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也确定性地超过了美国。

冬天里的阿里巴巴效应

中国社消总额超过美国 (图:华盛顿邮报)

品牌与平台:越来越强的互动效应

围观各大行业巨头的财报,越来越多的品牌在其财报里提到与阿里的合作对其业绩的推动。

比如星巴克,2018年开始与阿里巴巴达成数字化合作伙伴关系,目前已经超过2000家星巴克门店开始提供外卖服务。

通过积极拥抱科技,这家传统老牌咖啡行业巨头,开始调整战略,发力线上。从2018年开始,星巴克在中国咖啡市场上焕然一新,店内店外增设宣传资料,鼓励消费者采用便捷购买方式,目前手机支付给星巴克贡献了 30%的销售额。

资本市场也看好星巴克借助大平台进行数字化,从2018年8月2号星巴克正式宣布与阿里巴巴达成全面战略合作开始,它的股价就一路狂飙,从48美元涨到了现在的70美元一线。

冬天里的阿里巴巴效应

超级数字化平台拥有庞大的用户人群、海量的数据、前沿的科学技术、云计算系统、智能化的供应链管理和专业的线上线下联动运营能力,对品牌商来说是一个不可或缺的火箭助推器。而品牌本身拥有强大的口碑、过硬的产品以及体系化的服务,对平台具有极大的反哺能力。

星巴克之外,耐克、蒂芙尼、COTY、H&M、雅诗兰黛、欧莱雅、Abercrombie&Fitch、Urban Outfitters、GUESS、HUGO BOSS、PALPH LAUREN、海尔、美的、科沃斯、安踏、达芙妮等近20个国际大品牌,也在过去一年的财报里提到,与阿里的合作大大提升了用户体验,并促进了业绩的增长。

数据显示,截止2018年12月31日,来自全球的品牌在天猫的实物商品支付GMV同比增长了29%。其中,本季天猫GMV增速比全国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高出约8个百分点。

平台的效应,源动力来自与合作伙伴的成绩。从这些财报来看,品牌商与阿里的共生,两者是相得益彰的。通过合作,很多品牌在阿里生态内得到了新增长;反过来,阿里也获得了稳定的增长。

从这个角度,阿里巴巴效应会在更多的品牌进行数字化的过程中,越放越大。

新零售:线上线下融合效应显现

除了与品牌商的全面数字化合作,阿里巴巴效应的另一个冲击波体现在新零售的探索上。

在过去的几年里,阿里在线下零售业开拓了一条新赛道:通过线上线下结合,运用AI、大数据等技术,对商品的生产、流通和销售整条链进行改造升级,打造用户更加满意的零售模式。

业界称之为新零售。

阿里的新零售有两个样板,一个是通过控股改造的大润发,400多家线下超市一夜之间接受数字化的全面改造,整条供应链环节都进行互联网化,给周边的居民带来更便捷人性化的消费生活。资料显示,效益提升了15%。

另一个样板是被媒体捧为“新物种”的盒马鲜生,阿里重金打造的店仓一体式“亲儿子”,特点是供应链、销售、物流履约链路完全数字化,实现3公里范围内30分钟送货上门。在这次Q3财报中处于野蛮成长状态,直营门店增至109 家,同店销售也增长强劲。

冬天里的阿里巴巴效应

大润发与盒马鲜生的成功,让行业看到了传统线下商超的提升空间,树立了一个对线下超市完全重构的新零售业态。

技术效应:驱动商业扩张的根基

推动阿里巴巴效应扩大化的,是张勇口中引以为豪的阿里巴巴商业操作系统。它由用户、数据、云计算、支付、智能物流等构成。

这些板块的增长和迭代,直接影响阿里巴巴效应的释放。

Q3财报显示,阿里用户继续高速增长,支付宝及其附属公司全球范围内年度活跃用户过10亿,淘宝移动月度活跃用户增至6.99亿,“人手一辆购物车”成为现实。

其新用户增长来源也值得关注。就整个互联网生态而言,中国一二线城市的用户已经趋向饱和,阿里用户的新增长点,一方面来自下沉,另一方面来自国际开拓。

Q3财报里,比上一季度净增的3300万用户中,有70%来自低线城市,说明阿里在加快向六七线城市甚至农村渗透。

此外,阿里在东南亚地区继续强劲扩张,将控股的Lazada业务和技术运营整合到阿里商业操作系统中,同时全资收购巴基斯坦电商平台Daraz,领投印尼版淘宝PT Tokopedia等,这些都成为了阿里用户的新增长点。

被寄予厚望的阿里云在过去的2018自然年里取得了非常不俗的成绩,营收规模达到213.6 亿元,成为亚洲最大的云服务公司。菜鸟智能骨干网也在加速布局,刷新了包裹交付体验,天猫双十一后一周内送达包裹超11亿个。

阿里近几年的平台效应释放,很大程度上建立在提前储备的技术能力:数据、算力、效率。

互联网下半场,光有连接能力是不够的。因为无法带动效率提升和带来增量。

前瞻性布局的技术能力,让阿里在新零售领域的整合并购和商业赋能层层突破,就像一个商业大脑,对新零售各类场景进行对接、开拓和优化,也带动了整个社会商业的效能提升。

经济有规律,有周期,但一个健康的体系,有利于抵御周期低谷的冲击。

在全球经济和贸易寒冬的背景下,阿里巴巴这份穿越周期的财报,来之不易。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其平台效应释放在增量和效率之上。

从更长远的眼光看,中国的数字化经济转型,刚刚开始。

(来源:悦涛三点论的财富号 2019-02-14 20:15) [点击查看原文]

郑重声明:用户在财富号/股吧/博客等社区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请勿相信代客理财、免费荐股和炒股培训等宣传内容,远离非法证券活动。请勿添加发言用户的手机号码、公众号、微博、微信及QQ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8328号 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编号:91310104631286033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21-61278686 举报邮箱:jubao@eastmoney.com
沪ICP证:沪B2-20070217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05006054号-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120号 版权所有:东方财富网 意见与建议:4000300059/95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