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之前盘点过连续多年打败沪深300指数的基金名单,当时统计的结果是,能够连续6年打败沪深300的基金占比不足7%,“寥若星辰”。 实际上,A股市场中还有一个指数更难打败,就是中证偏股型基金指数。 根据Wind统计显示,过去7个自然年度,连续跑赢中证偏股型基金指数的基金只有19只,占比1.3%;在这19只基金中,7年期间没变更过基金经理的只有7只。 中证偏股型基金指数是一只反映国内偏股公募基金整体走势的指数,能够连续7年跑赢该指数,意味着基金经理要有应对不同市场风格的能力。在如今市场风格多变的背景下,这种持续跟上市场节奏、长跑续航的能力,显得愈发珍贵。 在这7位基金经理当中,光大保德信的基金经理陈栋显得很特别。 他是医药投研背景出身,担任基金经理之后,却在科技投资领域崭露头角,与此同时,他在投资当中总会适时关注一些价值股进行长期布局。 陈栋管理的光大银发商机连续7年跑赢中证偏股型基金指数,截至今年9月1日,他管理的光大银发商机A和光大保德信中小盘A近1年业绩排名都位列同类产品前15%,他管理的光大欣鑫A近1年业绩排名更是位列市场同类产品前5%。 我们的问题是:医药行业出身,擅长科技股投资的基金经理,如何在波动较大的科技成长领域实现优秀的长期业绩? 日前,由陈栋拟任基金经理的光大保德信数字经济(代码:A类015976 C类015977)正在发行当中,在与他的交流当中,我们的谜团也逐渐解开,原来,科技股投资,未必要和大起大落同行结伴,陈栋有三个秘籍,可以更好地控制整体投资风险。 一起来看看。 01 突破行业的桎梏:格栅理论 光大中小盘是陈栋管理的一只成长风格的基金,陈栋从2020年1月份接手该基金,其更注重挖掘高成长特性上市公司股票。 2020年初,在接手管理“光大保德信中小盘”后不久,陈栋就开始关注国产办公软件领域的上市公司。在此背景下,他注意到了某家上市公司。这家公司不断打磨产品与服务,不管是办公场景变化,还是人工智能技术突破,其都有相应的应对,并且持续获得增长,市值也随之水涨船高。在之后的时间里,随着信创和AI的持续发力,该公司市值也随之水涨船高,而陈栋也在这期间获益颇丰。 不过,陈栋并不是什么TMT科班选手,他最初的能力圈其实是医药。 一位医药投研选手,是如何在科技股领域游刃有余的? 陈栋本科就读于复旦大学预防医学专业,但他兴趣广泛,选修了经济学作为第二专业,后来发现经济也很有意思,于是在研究生的时候就选择了卫生经济管理学的方向。 医药+经济的复合专业背景,恰恰符合当时投资圈对行业研究员的需求,从研究生时期开始,陈栋就进入券商研究所实习,毕业之后,顺利加入国信证券担任医药行业的研究员。按照这一路径发展下去,陈栋大概率会成长为一名医药基金经理。 但陈栋非常有意思,他的第一专业是医药,第二专业是经济,同时他还是一位计算机爱好者。在他担任医药研究员的时候,为了提高工作效率,自己开发了一个自动下载和汇总医药行业公告的系统,还亲自搭建了当时医药投研行业最早的基础数据库。 投资大师查理芒格有一套非常有名的格栅理论,他认为,各个学科是交叉的,在投资中,如果能从不同学科的角度得出同样的结论,那投资决策将更正确。 他将这种思维方法比喻为格栅模型,“你的头脑中已经有了许多思维方式,你得按自己直接和间接的经验将其安置在格栅模型中”,当建立了足够多的思维格栅时,就可以将重要的想法相互借鉴,融会贯通。 广泛的学科兴趣和涉猎,也让陈栋在投资中逐步建立起自己的格栅模型。 2012年,陈栋加入光大保德信基金,他开始尝试突破医药行业的边界,往TMT、消费、金融等领域拓展自己的能力圈。 当时,在医保控费的背景下,医疗信息化行业开始得到市场的关注,陈栋在研究中发现,医疗信息化虽然也属于医药行业,但和TMT行业之间也存在一些交叉关联的部分,通过对这个行业的研究,陈栋逐步找到了TMT、科技产业的投资逻辑。 在多年的投资和研究中,陈栋认为,要做好科技股投资,需要把握住行业的三个特点。 第一,科技产业最大的驱动因素就是技术创新,而技术是螺旋迭代,每一次技术的迭代,都会让整个产业生态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第二,TMT行业最大的魅力在于,每一次的技术创新和模式迭代,都会让后来者有弯道超车机会,都会涌现出很多的投资机会。 第三,科技企业的长期价值,取决于它们给社会、人类创造的增量价值,比如说技术和产品满足了哪些需求?商业模式解决了什么痛点? 锁定这三个方向,让陈栋更有效率地研判技术趋势、产业周期,而落实到具体的投资上,他则会选择优质赛道中具备核心竞争力的优秀企业。 他认为,优秀的科技股必须具备4个核心特点。 好赛道。 选择市场空间大、渗透率或者替换率有较大提升潜力的行业,这样的行业在中短期较难出现颠覆者,占据优势地位的公司就可以在较长时间内维持较高的利润水平。 优卡位。 选择在产业链中占据议价能力强的核心环节,竞争格局稳定的公司,这样的企业能够更好地实现模式升级和产业衍生,进行产业链上下游的拓展。 强壁垒。 科技企业的壁垒可以体现为很多方面,比如研发专利、渠道流量、客户粘性、平台效应或者生态体系,一旦建立起很强的壁垒,企业的核心优势会更明显,在激烈的科技竞争中,强壁垒就是企业的保护罩。 管理层。 从中长期持股的角度,还需要兼顾考虑管理层的因素,包括管理层的品性、专业背景、战略方向、执行力等。 在这样的框架下,加上对科技行业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索力,过去几年,陈栋在TMT、半导体、新能源以及AI等行业不断拓展自己的能力圈,也在科技投资领域构筑起自己的投资壁垒和投研优势。 除了科技股,陈栋发现,医药还有一些细分领域偏消费属性,比如消费医疗、中药保健品等,这些公司的研究逻辑和大消费也是相通的,于是又开始涉猎和研究消费行业。 另外,多年投研工作中对宏观经济的跟踪研究,也让他开启了自上而下的投资视角,在投资组合里结合中观行业进行选股。 如同芒格的格栅理论一样,在多年的投研工作中,陈栋将自己的栅栏不断加宽、加固,突破了单一行业认知的边界,通过对多个行业之间的交叉验证,最终呈现出一个均衡且在不断进行动态平衡的组合。 02 应对多变的市场气候:周期理论 橡树资本的霍华德马克斯说过这样一句话:“投资界里有老投资者,有胆大的投资者,但没有又老又胆大的投资者。” 经历过几轮市场周期洗礼的老投资者,大概都会认同这句话,陈栋也是如此。 陈栋从2014年6月开始担任基金经理助理,当时是一轮TMT行情的大牛市,市场几乎是以百米冲刺的速度上涨,赚钱似乎变得特别容易。 到了2015年4月,陈栋开始正式管理基金,当时他已经隐隐意识到:市场的风险偏好处于历史上非常高的水平,于是逐步降低了在TMT板块上的持仓。但是,一波迅猛的调整开始突袭整个市场,即便陈栋提前进行了仓位上的调整,在泥沙俱下的市场环境下,这样的应对也远远不够。 这波经历让陈栋如今想起仍然心有余悸,从2015年之后,他就形成了均衡配置的组合管理思想,这也是他跟很多ALL IN型赛道选手不一样的地方,在投资开始的地方,他就已经烙下了对风险的深刻记忆。 2018年的熊市里面,陈栋又进一步意识到,投资不能只局限在行业的框架里,有时候也得跳出来,从宏观视角去观察整体的形势。2018年三季度之后,他开始结合对宏观周期的判断,相对关注一些具备一定防御属性的板块,加大在价值、周期等领域的研究,组合配置的思想也进一步得到了完善。 “投资最大的挑战就在于,你做的所有决策,最后都要接受市场的检验。”陈栋指出,在与市场频繁对话的过程中,自己对投资的认知才能够不断提升。 几轮市场周期经历下来,陈栋深刻感受到:万物皆周期,不仅传统的周期股有周期属性,消费、医药、科技等行业,其实都有自己的周期属性,只不过不同行业背后的周期驱动因素不太一样。 比如,科技的周期属性更多来自于创新周期,典型的比如半导体周期; 对金融和消费而言,更多的是来自人口周期和居民的收入周期; 对医药板块来说,大的是人口周期,小的则比如政策监管调控的周期。 对周期的认知,就像是一个温度计,让陈栋能够更有节奏地把握不同行业的配置时机,在行业当中做好高配和低配的选择。 比如,陈栋认为,投资制造业应该更关注它的产能周期和库存周期。当一个行业出现了可能导致行业产能周期往不利方向发展的周期性因素时,他会根据自己对不同行业的周期性因素理解,对一些板块进行适当的动态调整,力求最大程度降低后续或有的板块调整给组合带来的冲击。 所以,我们也可以发现,在陈栋的组合当中,行业的配置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他会通过适时的动态调整,在某个阶段在合同约定的投资范围内对行业进行适当的低配和超配,以期获取更好的超额收益,这也是他多年下来得以持续跑赢中证偏股基金指数的原因之一。 03 应对情绪泡沫与风险:逆向思维 华尔街有这样一句投资格言:“智者开头,傻瓜收尾(what the wise man does in the beginning, the fool does in the end)。” “太阳底下无新鲜事”,在每一波行情的热闹时分,资金前赴后继加入潮流,当把潮流炒得过头的时候,灾难就来了。 陈栋喜欢钻研科技,同时也热衷研究历史,他每到一个地方旅行,都会到当地的博物馆转一转,感受沧海桑田与世事变迁。对于投资,他也是如此,通过对历史上每一轮泡沫的研究,他知道人性永远在疯狂和悲观之间摇摆。 因此,在投资当中,陈栋常常保持对市场情绪的警醒,尽量在面对过度热门板块时保持谨慎,及时兑现收益,在面对一些相对市场主流认知时,尽可能保持自己的独立思考,并结合适当的逆向思维开展投资。 当市场情绪过度演绎,估值显著偏离合理水平时,陈栋会通过适当的左侧布局或止盈以追求更好的超额收益。 04 结语:数字经济浪潮已至,投资该怎么做? 凯文凯利被称为“未来学家”,他的几部著作对很多科技爱好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陈栋也是他的粉丝之一。 陈栋多年来一直反复阅读凯文凯利的《失控》,他非常认同书里面的一句话: “我们正在跨越第四个间断,人类和机器之间的间断。” 这句话的意思是,未来随着生物技术与信息技术的融合,机器智能将超越人类智能。陈栋认为,ChatGPT的出现,意味着这一次AI技术的突破,已经带领人类越来越接近这一猜想。 在这个背景之下,陈栋认为,人工智能有望引领新一轮的技术革命,数字经济也将是未来投资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领域。 如何把握这一时代机遇呢?光大保德信推出了一只专注于这一方向的新基金——光大保德信数字经济主题(代码:A类015976 C类015977),并由陈栋拟任基金经理。 对于未来科技股的投资机会,陈栋表示,数字技术将作为核心驱动力量,不断提高经济社会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并加速重构经济发展与治理模式。具体包括以人工智能、信创、半导体和互联网平台为代表的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两个方面。 在大模型算法迭代、大规模算力、海量数据资源的共振下,智能化应用将层出不穷,预计人工智能领域将掀起一场生产力的变革,有望蕴育出更多新的产业生态和投资机会。 同时,陈栋认为,2023年是新一轮信创周期的启动,边际上的改善值得期待,经济复苏之后,以B端为主的企业也有望迎来业绩修复。 半导体方面,陈栋表示,目前处于周期的相对底部,随着产业库存逐渐改善,或有望迎来新一轮周期复苏。 此外,经济的企稳也有助于推动大型互联网平台企业的盈利增速。 同时,陈栋认为,成长板块在经历一波回调之后,当前估值趋向合理,部分板块和标的则已经进入一个相对低估的区间,一些优质标的已经展现比较好的投资价值。 格栅理论让陈栋打破了行业间的桎梏,融会贯通; 周期理论让他有节奏地在不同行业周期当中进行轮动配置; 而适度的逆向思维则让他对泡沫保持警惕、对市场阶段性关注度较低的机会维持敏感,成为长期优秀表现的重要来源。 连续7年跑赢偏股型基金指数的秘密,原来如此。
风险提示:基金有风险,投资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