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式地产霸权蜕变
股友Do03080692
2017-03-17 10:28:52
  • 点赞
  • 评论
  •   ♥  收藏
  • A
    分享到:
【达人专栏】止凡
专栏:《财商有价》

地政总署公布,鸭脷洲利南道临海住宅地,以约168.6亿元批出予麒湾(香港)投资有限公司,即龙光地产与合景泰富,每方呎楼面地价为22,118元,成本港历来最贵地王。
其实不只这一单成交,近期中资企业频频高价抢地,本地发展商在地价飞升时期变得低调,很少出手,感觉香港地皮慢慢地被内地发展商占领。

是否本地发展商的资本不敌内地呢?我看又未必,例如上面那块地皮的成交价为百多亿元,本地发展商绝对有融资百多亿元的能力,只是运用金钱的效率问题。

曾经有报导形容:「你可能见到天价卖地、楼价一路升,但其实内地与香港最大不同在于税制不同,就算毛利有40%,但去到(税后)纯利可能只有10%。」

或许因为税制,内地发展商不太计较效率,赚多了也是付给政府的。但我认为情况不止这样,曾经讨论过黑钱不会讲效率的(见《内地游资源源不绝?》)。内地更有走资潮,在内地的政策之下,不少富商都认为资金能走出国外才算是自己的,早前就有报导指德国房车宝马公司的收入也汇不出中国,可见这是什么样的概念。于是,内地发展商能到香港投地,把资产转移离开内地,多多钱都愿。

有一点需要留意,内地发展商这些高价投地的动作,背后金主可能是内银,是「国家队」,某程度上这代表国家支持或默许的,有点政治考虑的味道。

政治性的转移,其实香港以前也有发生过。80年代地产行业正是由英资转向华资,当年华资有汇控等银行支持,快速成长,而英资大行知道在香港政治影响力日渐下降,怡和、太古等大型洋行渐渐成为收租股,甚至撤出香港市场。

近年来,自从梁营胜利,唐营失势,加上这些年的新地案、许仕仁案、曾荫权案、李嘉诚撤出大中华等动作,足以窥见到华资失去政治影响力,又或者失去关系影响力。尤其于内地做生意,关系往往比资本更重要,香港的地产行业,由华资作了地产霸权三四十载,如今由华资转向中资的势头渐见。

特首选战还有十天,结果能否令主流港商阵营重新再有影响力,又再出现如数码港的情况,相信这会难一点了。

不投地的发展商,怎样生存呢?或许靠土地储备,不少发展商手持大量农地,但需要申请更改用途,今天的政治环境,以它们的政治影响力,这不容易。另一个方向是收购旧楼重建,虽近年提出全面收购的门坎比从前低了,但这操作也不容易,相对投得一块「熟地」发展,成本较高,时间较长。

最后,本地发展商最后可能慢慢成为「收租佬」,没有从前货如轮转地投地建房卖楼。投资者可以检视对本地发展商的投资,对其商业模式的解读可能需要再评估,不过,即使真的发展为「收租佬」如太古地产,这也是不错的。
郑重声明:用户在财富号/股吧/博客等社区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请勿相信代客理财、免费荐股和炒股培训等宣传内容,远离非法证券活动。请勿添加发言用户的手机号码、公众号、微博、微信及QQ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8328号 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编号:91310104631286033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21-61278686 举报邮箱:jubao@eastmoney.com
沪ICP证:沪B2-20070217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05006054号-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120号 版权所有:东方财富网 意见与建议:4000300059/95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