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5日,千呼万唤的做市转让交易正式上线。首批43家新三板挂牌企业采取做市转让交易。
9月1日,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有限责任公司(下称股转系统公司)披露做市交易首周的数据显示,43只做市股票均有成交记录。8月25日至29日,挂牌公司股票做市成交5814笔,占今年以来总成交笔数的44%。
“起步阶段,做市商制度效果还有待观察。但相比较过去协议转让时代,这是一个质的飞跃。相信经过一段时间的市场培育期后,随着参与挂牌企业的增多,做市商的规模将会扩大”。
招商证券场外市场部负责人李玉萍告诉《财经》(博客,
微博)记者。
中国资本市场经历20多年发展,已基本形成股权市场的多层次格局,未来仅依靠证券交易所市场达到大幅提升直接融资比重的目标并不现实,新三板作为资本市场“承上启下”的平台,可有效对接投融资双方,业界预期该市场将迎来快速发展。
做市商破冰
做市之前,新三板是一个基本丧失融资能力的市场。与主板公司上市就完成了融资不同,对于新三板公司来说,除非有人协议转让,否则挂牌真的只是“挂”而已。
市场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新三板总计成交989笔,成交股数2.02亿股,总金额8.14亿元,相对于新三板1400多亿元的总市值,换手率才6‰。而主板市场在230%-240%左右。其中,去年整个市场交易笔数最多的几家公司全年平均(按交易日平均)交易是5天一次。
此前,新三板的流动性之所以不乐观,一方面由于新三板公司股权分散、转让平台效率低,另一方面也是由于市场缺乏清晰的估值体系。
其实,场外市场交易相对不活跃是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面临的普遍问题。成熟市场经验表明,做市商制度在激活市场流动性上能够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股转系统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8月29日,挂牌公司股票成交共计13236笔,其中,做市业务实施以来的一周,挂牌公司股票成交了6569笔(做市成交5814笔),环比增长338%,占今年以来总成交笔数的一半。在做市商制度执行的首周,43家公司总成交9230万元。其中,新制度出台的首个交易日,市场的成交额就达到了3866.19万元。
相比较协议转让时代,这是一个质的飞跃。
郑重声明:用户在财富号/股吧/博客等社区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请勿相信代客理财、免费荐股和炒股培训等宣传内容,远离非法证券活动。请勿添加发言用户的手机号码、公众号、微博、微信及QQ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