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次“神预测”股灾的杨东再发声:中国现在应重点关注泡沫破裂应对措施
聪明投资者
2017-12-08 14:18:16
  • 点赞
  • 3
  •   ♥  收藏
  • A
    分享到:
前言

原兴全基金公司总经理杨东难得再发声,他在《日本的迷失》一书中作序提到:日本经济泡沫破裂及随后“失落的二十年”,如今,中国也正面临着当年困扰日本的资产泡沫问题,日本的这一段历史经验正可以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他山之石”。

杨东还提醒:对于中国现在来说,更重要的大概不是争论经济有无泡沫,泡沫有多大,我们更应该花更多精力、把研究和关注的重点放在泡沫破裂后的应对措施上,尽量减少冲击造成的不利影响和损失,也尽量规避政策应对可能发生的错误,让中国经济顺利地过掉这个坎,避免日本长期停滞的结果。

现年47岁的杨东是中国首个、也是到目前惟一一个敢于放弃公司短期利益、劝基民赎回的公募基金总经理。

2007年,在A股6000点高位时,杨东以公开信的形式“苦劝”基金持有人赎回股票基金。没多久,A股迎来史无前例的大熊市,狂跌至1664的低点。

8年后的2015年,股指站上4414点之后,在市场狂热里,兴全所有股票型基金4月23日一季报里公开表示,对下半年股市较为悲观,观点正式出自杨东。同年6月中旬开始,A股演绎了了史无前例股灾行情。

今年1月,爱读书,爱思考的“良心基金公司总经理”杨东离职兴全基金公司。这份序言,是在他离职后所见的第一个相关信息,写得认真有态度,更有说真话的责任和担当,经兴全基金授权,“聪明投资者”转载此文。


历史不会重复,但总会有惊人的相似。——马克吐温


日本经济泡沫破裂及随后“失落的二十年”,是20世纪最重要的经济事件之一,也是各国经济学者研究的热点领域。

 

中国和日本作为毗邻的亚洲经济大国,在经济发展路径和模式上具有诸多相似之处,而这一段历史经验正可以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他山之石”乃至“前车之鉴”。

 

二战后的日本及改革开放后的中国,均经历过逾10%的经济增长奇迹,也都有一个“下台阶”的过程。

 

20世纪50-60年代,日本经济增速年均10%左右,在70-80年代下降到年均5%左右,再下降到90年代以来的年均接近0的水平;而中国在2008年的金融危机冲击后,也告别了之前两位数的经济高增速,进入6—7%左右的中速增长阶段。

 

从经济增长模式来看,投资和出口在中日两国经济崛起过程中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而持续大量的贸易顺差和国际资本的不断涌入,也均为两国带来了大量的外汇储备,给本币带来较大的升值压力,伴随着本国相对宽松的货币政策,引发资产泡沫化的隐患。

 

如今,中国也正面临着当年困扰日本的资产泡沫问题。1989年底,日经指数创下38957的高点后泡沫破裂,从此进入漫长熊市,房地产在稍后一两年也步后尘进入持续下跌熊途。

 

而中国在经历了2008年的股市泡沫破灭及2015年的股市异常波动后,对于股市的暴涨暴跌已经心有余悸,但是房产泡沫仍然居高不下。

 

在人口老龄化、产业结构转型、大规模海外投资以及金融业放松管制等方面,中国也日益呈现与当年日本相似之处,整体来看,在中国经济研究中借鉴和了解日本发展历史是很自然的,也是很有必要的。

 

在对日本经济历史的研究中,有一类观点注重强调中日两国在社会制度,国土规模、城乡结构、经济发展阶段、人均收入水平以及政府对金融市场的把控力度等方面的诸多不同,认为中国不可能遭遇和日本同样的泡沫经济问题或是日本的经验对中国没有借鉴意义。

 

这种观点我们并不认同,世界上不会有两个国家的情况完全相同,历史上也不会有两次事件完全相同,如果简单强调不同点而无视相似性和共同规律研究,甚而因此放弃学习这么宝贵的经验教训,并不是一种理智的选择。

 

同样,也有部分观点满足于一些学者总结出来的结论,比如把日本泡沫出现和破灭简单归咎于“被迫”接受广场协议让货币快速升值,或者还有随后宽松的货币政策和过早的利率市场化,并认为中国只需要不犯这些错误就足以避免走向日本经济的“老路”,这恐怕也是一种过于理想的判断。

 

事实上,日本的资产泡沫及破灭是非常复杂的经济现象,受到各种各样盘根错节、彼此关联或是互相抵消的因素影响。时至今日,学界和业界仍然存在着很多争论,也仍然有许多困惑有待厘清。

 

从曾经全世界普遍看好的“日本奇迹”,到后来“迷失的二十年”,几乎没有人能预见到这样的剧变,这一切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是否存在走上另外一条持续繁荣的道路的可能性,这些问题不仅使其他国家的学者陷入困惑,日本学界自身也无法给出满意的答案。

 

在种种学术争论中,如果缺乏足够的关于当时具体历史事件和过程的记录资料,那么争论就变成了“空中楼阁”,对外国研究者而言尤为如此。

 

当然,如果站在当今的历史时点,给出一种“事后诸葛亮”式的评价,对于当时历史的亲历者也并不公允。

 

比如回看1992年日本大藏省对于银行资产负债表的评估, 当时日本的银行对企业提供长期贷款时,大多数都要以土地作为抵押,似乎很容易看出当政者低估了后续房价下跌的影响,对金融系统危机的认识和把握不足。

 

然而中国的房价在十年前就不断有海内外经济学家看衰,在泡沫的质疑声中又不断上涨了数倍,我们的金融部门和管理层这十年以及现在又该如何看待和判断我们的房地产业为好?

 

就像克劳塞维茨说过的,评价战役指挥的得失不应简单的以成败论英雄,而应该还原到当时的环境,资源和信息条件下来观察和评判。

 

我们相信,要想了解日本到底发生了什么,监管政策应对是否恰当,金融机构做错了什么,也必须回到彼时彼地,通过大量原始资料的整理,还原当时的市场条件、国内外环境和经济金融情况,进行抽丝剥茧的分析,才能够做出比较准确的评价,得出比较客观的结论。

 

《日本的迷失前夜》  作者: (日) 西野智彦  翻译:兴全基金

 

本书作者西野智彦致力于站在“当政者”的视角,以近乎纪录片式的表述方式,展现当时日本政府官员、中央银行以及金融企业的决策和博弈,媒体的报道,社会舆论的反应以及政治人物的应对互动。

 

可以说,本书以详尽的调研和细腻的文笔让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提供了宝贵的历史资料。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关于日本泡沫经济的研究绝大多数关注的是泡沫前和泡沫中,分析重点几乎都放在日本经济泡沫为什么会发生以及如何规避泡沫的发生。

 

而本书则聚焦于资产泡沫破灭后,政府管理部门如何应对收拾随之而来的各种混乱局面,如何应对金融机构的各种困境,以及如何周旋于社会舆论的种种非议之中,相关人士在对金融政策进行斟酌决断时,不可避免地受到政治选情和政治人物的干扰,导致不断修改方案。

 

事实上,几百年来人类经济发展的历史一直与经济泡沫的不断出现又破裂相伴而行,但泡沫导致的结果却大相径庭。

 

比如同样是大型资产泡沫,1929年美国股市泡沫破灭引起了全球经济长期萧条,2008年的房地产泡沫破裂导致全球经济衰退,但2001年的互联网泡沫破裂却只造成经济短暂较轻微的衰退。

 

美联储前主席艾伦.格林斯潘(Alan Greenspan)就一直认为,泡沫无法避免,管理当局也很难较好的预测泡沫和控制泡沫,最重要的是泡沫破灭后如何有效应对。

 

如果说中国的资产泡沫形成已是既成事实,未来泡沫破灭恐怕也难以避免。

 

对于中国现在来说,更重要的大概不是争论经济有无泡沫,泡沫有多大,我们更应该花更多精力、把研究和关注的重点放在泡沫破裂后的应对措施上,尽量减少冲击造成的不利影响和损失,也尽量规避政策应对可能发生的错误,让中国经济顺利地过掉这个坎,避免日本长期停滞的结果。

 

这本书在这些方面可以给我们提供许多的借鉴帮助。

 

杨东 兴全基金牵手公益特邀顾问,兴全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原总经理,具有25年证券和基金行业投资管理经验,在投资业界具有相当的口碑和影响力。


声明:凡注明“聪明投资者”的作品,版权均属聪明投资者。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违者必究。所有文章旨在记录和传递信息,不代表“聪明投资者”赞同或反对其观点。

郑重声明:用户在财富号/股吧/博客等社区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请勿相信代客理财、免费荐股和炒股培训等宣传内容,远离非法证券活动。请勿添加发言用户的手机号码、公众号、微博、微信及QQ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8328号 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编号:91310104631286033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21-61278686 举报邮箱:jubao@eastmoney.com
沪ICP证:沪B2-20070217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05006054号-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120号 版权所有:东方财富网 意见与建议:4000300059/95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