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点评资管新规延长过渡期:对冲疫情的必要之举 只延迟一年又彰显坚定决心
东方财富资讯君
2020-08-02 00:50:15
  • 点赞
  • 评论
  •   ♥  收藏
  • A
    分享到:
来源:券商中国

  日前,人民银行会同发改委、财政部、银保监会、证监会、外汇局等部门,充分考虑今年以来疫情影响的实际情况,在坚持资管新规政策框架和监管要求的前提下,审慎研究决定,延长《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下称资管新规)过渡期至2021年底。


  中银国际证券总裁助理、首席经济学家徐高在接受券商中国记者采访时表示,在疫情冲击之下,为缓解实体经济资金链的接续压力,保证企业表外转表内融资过程平稳,延长资管新规是对冲疫情的必要之举。但资管新规的监管导向是大势所趋,只延迟一年是有关部门早整改、早转型的决心。


  对冲疫情,延长资管新规过渡期以缓解压力


  “今年以来,新冠肺炎疫情对全球经济造成严重冲击,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增多,适当延长资管新规过渡期,是从疫情常态化防控出发,做好‘六稳’和‘六保’工作的具体举措。”人民银行有关负责人表示,延长资管新规过渡期,既是为了推动资管存量业务整改平稳进行,也是为金融机构培育规范的资管产品提供宽松环境。


  中银国际证券总裁助理、首席经济学家徐高告诉券商中国记者,在疫情冲击下,全球经济整体低迷,中国经济在上一季度处于低谷,二季度虽然增速有所回升,但整体经济发展仍面临众多挑战。在这样的宏观背景下,我国实体经济企业资金链的接续压力较大。因此,适当的延长资管新规过渡期时间,有利于实体经济的资金的可获得性。


  徐高还表示,延长资管新规过渡期也考虑到了民营企业当下融资压力。今年上半年我国社融增长较快,而在社融增长很快的时候,民企相对国企信用利差收敛的程度非常有限。今年较宽松的信用的投放,并没有充分传达到民营企业身上,这是导致民企融资难问题的其中一个因素。现在监管导向要通过更多的表内融资来支持民营企业,客观上需要资管新规适当延长过渡期、进一步拓宽表内融资空间,以更好满足民营企业融资需求。


  此外,人民银行有关负责人还提出,延长资管新规过渡期是为金融机构培育规范的资管产品提供宽松环境。过渡期适当延长,能够为资管机构进一步提升新产品投研和创新能力,加强投资者教育和长期资金培育,提供更好的环境和条件,有利于支持资管产品加大对各类合规资产的配置力度。


  早整改、早转型,只延长一年展现改革决心


  “除了对冲疫情,资管新规过渡期只延长一年,也表达出了我国推动资管新规的坚定决心。”徐高对券商中国记者表示,这次疫情冲击主要是影响到了资管新规推进的节奏,而资管新规的监管导向是大势所趋,但并不会因为疫情的爆发改变资本新规推动的方向和决心。


  人民银行有关负责人解释道,延长1年过渡期,一是有助于避免存量资产集中处置对金融机构带来的压力。二是过渡期也不宜延长过多。过渡期安排的初衷是确保资管业务顺利转型,实现老产品向新产品的平稳过渡。将过渡期延长1年,可以鼓励金融机构“跳起来摘桃子”,在对冲疫情影响的同时,推动金融机构早整改、早转型。三是最大化政策效用。过渡期延长1年,能够较好统筹存量业务整改和创新业务发展的关系,通过资管业务的转型升级,带动存量资产的规范整改。


  智信资产管理研究院创始人、首席研究员郑智撰文称,打破刚性兑付,是资管新规最重要的初心和使命,其他都是技术性的条款。如果资管不能打破刚兑,那么就不是真正的资管。在徐高看来,资管新规核心就是要做净值化的处理,打破刚兑,回归资管本源,通过大力发展二级资本市场,大力推动标准化资产的发展,有效承接存量非标资产压降规模,更加高效地实现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目标。


  “一方面,非标资产要转标准化资产,首先标准化资产市场要清晰透明,不能存在监管套利,也没有道德风险等等。首先要有足够深度的标准化市场,才有可能把非标的资产转换过来。”徐高说,另一方面,对于金融机构、投资者,非标资产要完全做成标准化资产可能需要一个逐步适应的过程,这也是过渡需要适当延长的一个原因。

郑重声明:用户在财富号/股吧/博客等社区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请勿相信代客理财、免费荐股和炒股培训等宣传内容,远离非法证券活动。请勿添加发言用户的手机号码、公众号、微博、微信及QQ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8328号 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编号:91310104631286033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21-61278686 举报邮箱:jubao@eastmoney.com
沪ICP证:沪B2-20070217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05006054号-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120号 版权所有:东方财富网 意见与建议:4000300059/95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