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提倡一对夫妻生育两个子女 还有哪些省份鼓励生育
东方财富资讯君
2020-06-05 10:54:50
  • 点赞
  • 评论
  •   ♥  收藏
  • A
    分享到:
来源:第一财经 作者:林小昭

  面对出生率下降的趋势,目前一些地方不断出台鼓励生育的措施。


  6月3日,河南省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表决通过了《河南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河南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等八部地方性法规的决定》。其中,《河南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第十五条第一款修改为:“提倡一对夫妻(含再婚夫妻)生育两个子女。”


  河南之外,多地也先后出台了鼓励生育的举措。今年 4月8日,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下发《关于促进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发展的实施意见》,鼓励用人单位对计划生育政策内生育的婴幼儿家庭父母每人每月发放200元的婴幼儿保教费。


  安徽省统计局网站今年3月刊发的文章《我省人口发展现状与挑战》建议,建立完善并逐步实施两孩家庭生育津贴、购房补贴、奶粉补贴、税费减免等奖励和优惠政策,刺激两孩生育意愿。


  在今年全国“两会”上,鼓励生育也是不少代表、委员热议的话题。全国人大代表、大连外国语大学校长刘宏建议,借鉴世界其他国家经验,由国家统筹采取现金补贴、差异化个税抵扣、租房和购房补贴等系统性配套补贴政策,促进自然人口增长。


  民盟中央在 “关于调整社会家庭政策,应对人口发展问题的提案”中建议,研究全面或者有条件地放开生育的可能性。民盟中央建议加快构建生育支持体系。一是探索建立从怀孕到18岁或学历教育结束的全面鼓励生育体系,二是加大0-3岁托育服务供给,使入托率从目前的4%提升至40%。同时,对进行隔代照料的(外)祖父母提供津贴。


  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19全年出生人口1465万人,比2018年的1523万人减少58万人,这是全面二孩政策实施以来,我国出生人口连续三年下降。以人口出生率来计算,2019年我国人口出生率为10.48‰,创出历史新低。


  厦门大学经济学系副教授丁长发对第一财经分析,鼓励生育要落到实处,要对准“痛点”,真正解决人们“生不起、养不起”等问题。当前,我国不少农村的人口出生率还不错,但是在大都市,受高房价、高生活成本等因素影响,生育率就差了很多。因此如何解决住房、医疗、教育、养老等民生问题,对提高生育率十分关键。


  在出生率走低的同时,各个地区之间的出生率差异很大。


  根据第一财经记者统计,2019年出生率前十名的省份分别是西藏、宁夏、青海、贵州、广西、福建、海南、云南、江西和广东。从区域分布上看,出生率高的省份主要集中在西部省份,不少地方地广人稀、城镇化率较低。一般而言,乡村人口占比大,生育率也会高一些。


  另一部分是集中在海南、广东、福建等华南省份。尽管广东、福建都是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城镇化率也比较高,但是这些地方受当地传统生育文化影响,生育意愿更高。此外,像广东外来青壮年人口大量流入,人口结构总体较为年轻,因此生育率也会比较高。


  相比之下,出生率低于1%的省份共有10个,分别是黑龙江、吉林、辽宁、天津、上海、北京、新疆、内蒙古、山西和江苏。其中黑龙江、吉林和辽宁分列倒数三位。总体而言,东北地区是我国出生率最低的地区。


  东北的出生率比较低与东北工业化和城镇化都比较早有关。吉林大学东北亚研究院教授衣保中对第一财经记者分析,东北企业以国企为主,很多就业人员是在国企、行政事业单位,计划生育执行得比较严格。


  此外,生育率较低也与当地的就业机会较少有关。衣保中分析,东北地区这几年人口外流的主要是青壮年人口,尤其是很多人大学毕业后就东南沿海发达地区工作,而留下的的中老年人比较多,整体老龄化程度比较高。


  今年全国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辽宁省常务副省长陈向群在审议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恳请率先在东北地区全面放开人口生育政策。


  2018年6月发布的《辽宁省人口发展规划(2016-2030年)》提出,将完善税收、教育、社会保障、住房等政策,对生育二孩的家庭给予更多奖励政策。这是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近40年来,第一次有省级政府层面出台奖励生育政策。


  2019年各省份出生率


(来源:第一财经记者根据各地统计公报统计)

郑重声明:用户在财富号/股吧/博客等社区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请勿相信代客理财、免费荐股和炒股培训等宣传内容,远离非法证券活动。请勿添加发言用户的手机号码、公众号、微博、微信及QQ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8328号 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编号:91310104631286033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21-61278686 举报邮箱:jubao@eastmoney.com
沪ICP证:沪B2-20070217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05006054号-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120号 版权所有:东方财富网 意见与建议:4000300059/95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