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李扬: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紧抓人民币国际化主线 与更多国际规则对接
东方财富资讯君
2020-02-27 20:22:14
  • 点赞
  • 评论
  •   ♥  收藏
  • A
    分享到:
来源:第一财经 作者:段思宇

  对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而言,2020年是决胜之年。近日,《关于进一步加快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和金融支持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意见》(下称《意见》)重磅下发,提出了30条措施,新举多多。比如,发展人民币利率、外汇衍生产品市场;研究提升上海国际金融中心与国际金融市场法律制度对接效率等。


  对于《意见》发布,第一财经记者近日独家专访了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理事长、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首席专家兼学术委员会主席李扬。作为落户上海的国际一流金融智库的参与者,李扬长期研究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他提出,此次《意见》背后反映了两大主线,一是人民币国际化的稳步推进;二是与更多国际规则的对接。他还称,在30条措施中,涉及金融基础设施建设的内容也颇多,且趋向国际化,为外资进入提供更多便利。


  发展衍生品市场紧抓人民币国际化这条主线


  第一财经:一直以来,国际化不足是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短板,其主要推动力在于人民币国际化。此次《意见》针对人民币国际化有何新的举措?


  李扬:《意见》30条措施背后的一大主线就是人民币国际化的稳步推进。从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多年经验来看,其与人民币国际化程度始终共进退。本次“30条”里的一些战略安排,均有利于人民币国际化。比如,引入外资方面,放开股比限制、试点外资机构合资设立理财公司、支持符合条件的非金融企业集团设立金融控股公司等。


  再如,市场方面,继续扩大债券市场对外开放,进一步便利境外投资者备案入市,丰富境外投资者类型和数量。逐步推动境内结算代理行向托管行转型,为境外投资者进入银行间债券市场提供多元化服务。


  《意见》还提到要发展人民币利率、外汇衍生产品市场,研究推出人民币利率期权,进一步丰富外汇期权等产品类型,我认为这是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一大亮点。衍生品市场的发展不仅能丰富人民币金融资产的配置,还能有效对冲汇率波动的风险。对于货币而言,本币市场的深度是成为国际货币的关键。如果货币市场中没有衍生品,那么就意味着没有避险工具,不利于国际机构进行资产配置,进一步不利于国际化。整体上,《意见》始终紧抓人民币国际化这条主线,以夯实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基础。


  第一财经:为引进外资,《意见》支持非金融企业集团在上海设立金融控股公司,而金控公司在国内被视为风险的高度聚合处和汇集点,应该如何理解这一举措?


  李扬: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一举措较为前卫。对于外资机构而言,支持符合条件的非金融企业集团在上海设立金融控股公司的吸引力度相当大。以往,国内监管层面对金融控股公司的表述大多语焉不详,一方面监管层认可金融控股公司的发展方向,但另一方面并不知道怎么去监管。如今,在临港新片区试点开展,临港又具有比较前沿的组织方式、投资方式、金融业务、金融市场等各种优势条件,体现了政策的前卫性。


  对接更多国际规则推进新的全球化


  第一财经:除了人民币国际化的稳步推进,30条措施里是否还反映了其他主线?


  李扬:另外一条则是与更多国际规则的对接。虽无集中表述,但《意见》中多条措施均有涉及。比如研究提升上海国际金融中心与国际金融市场法律制度对接效率、建设与国际接轨的优质金融营商环境、优化境外机构金融投资项下汇率风险管理等,足以体现其重要性,也为逆全球化浪潮下中国始终积极推进全球化开辟了道路。


  不管是做人民币业务、外币业务、离岸业务、在岸业务,还是人民币和外币之间的业务交换,或者是跨境资金池,都需要符合国际惯例。上海要成为国际金融中心,首先要学习,然后才引领。那么如何推进国际化?对于中国来说,我们的步调就是先融入这个世界,先推进贸易投资的便利化,即人民币交易的便利化,然后再和其他国家共同推进新的全球化,包括金融全球化。


  其中,临港新片区扮演着重要角色。在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作为国家战略安排的背景下,临港新片区作为金融先行先试的试验田,基本涵盖了可以先做的事情。比如将在岸市场和离岸市场相结合,促进投资贸易的自由化便利化。我认为,这是一大亮点,美元以前实际上也是离岸、在岸分离,之后随着离岸业务和在岸业务的紧密结合,美元作为国际储备货币的地位才最终确立。

  第一财经:关于临港新片区的举措中,也提到了要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重点产业这一大方面,如何理解其与国际化推进之间的关系?


  李扬:临港新片区将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重点产业,如高新技术产业、航运业等,并不是为建设国际金融中心,而是为了通过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促进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发展,并借此吸引更多国际机构、国际资金。


  在这之中,临港新片区还试点商业银行理财子公司设立专业子公司,投资临港新片区和长三角的重点建设项目股权和未上市企业股权;试点金融资产投资公司设立专业投资子公司,参与开展与临港新片区建设以及长三角经济结构调整、产业优化升级和协调发展相关的企业重组、股权投资、直接投资等业务。这实际上也与国际规则相通,代表了未来发展的方向。


  因为理财业务和金融资产业务是目前国际上金融机构最主要的业务,且国际金融机构也通常通过这两类业务做股权投资,而在国内,银行还不能开展股权投资类业务。临港新片区的放开相当于打开了一个口子,符合现代金融业务,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总体来看,临港新片区7条措施所涉及的业务都为外资熟悉,特别是投资贸易的自由化便利化,可谓为外资打造了一片投资热土。


  金融基础设施建设迈向国际化


  第一财经:近年来,上海金融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上海票据交易所、中债担保品业务中心等机构先后成立,如何看待当下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对于上海的意义?《意见》中关于金融基础设施建设的表述有何亮点?


  李扬: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是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中的重要一环。以往大家讨论国际金融中心,大多只关注货币的自由兑换,但现在随着形势的发展,特别是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诸如清算结算、登记、反洗钱评估、信用评级等金融基础设施(主要指广义的金融基础设施)的重要性不断凸显,而这也是真正的金融核心。如果金融基础设施不国际化,那么外资在境内业务的开展将会受阻。


  从指标上看,金融开放多年来,外资金融机构在中国的占比一直下降,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在于没有配套的基础设施。而基础设施中,最为基础的就是支付结算清算系统,其中包括支付系统、证券存管与结算系统、中央对手方、交易报告库以及各类交易所、平台等等。在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国际上一些城市更强调支付清算功能,我国则相对泛化,会考虑法制和信用环境等。


  相较以往,《意见》中所提到的诸如区内银行可凭企业收付款指令直接办理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探索取消外商直接投资人民币资本金专用账户,探索开展本外币合一跨境资金池试点,试点开展境内贸易融资资产跨境转让业务等,可谓在清算结算方面迈出了跨向国际的第一步,为外资机构提供更多便利,同时也是可复制和推广的,有利于促进中国的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支持大型科技企业设立金融科技公司


  第一财经: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过程中,金融科技能力被予以厚望,不少观点认为,金融科技能力要进一步与国际金融中心地位相匹配,金融服务信息化能力也有待进一步增强。如何看待金融科技所扮演的角色?


  李扬:上海需借助金融科技来进一步提升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质量”,即用金融科技改造传统金融业态,并以其先发优势应对越来越严峻的国际挑战。尽管金融科技在近几年的发展存在一些泡沫,但仍要基于大数据建立新的信任基础。


  目前,国内金融机构与科技公司在相当程度上仍是分开推进金融科技,一边是银行系金融科技公司纷纷成立,一边是科技公司发展相对受限。虽然有些科技公司在B端业务上早已涉及许多金融业务,但并不以金融科技公司自许,这主要是由于相关规定较为模糊,科技公司在这方面会有所顾虑。


  不过,《意见》中提到,在临港新片区内,支持金融机构和大型科技企业在区内依法设立金融科技公司,积极稳妥探索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新技术在金融领域应用,重视金融科技人才培养。这不仅体现了政策的前瞻性,也体现了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发展的潜力。


  长三角一体化关键在金融基础设施的联通


  第一财经:《意见》中,在金融支持长三角一体化方面,提到了要推动金融机构跨区域协作、提升金融配套服务水平、建立健全金融政策协调和信息共享机制三个层面,你认为其中推动长三角一体化最大的突破口是哪里?


  李扬:长三角一体化最大的突破口是“一体化”,即要打破地区与部门之间的分割,而其中的关键就在于金融基础设施的联通,实际上现在很多问题都出在基础设施上。


  从《意见》看,关于长三角一体化的10条措施基本也都是基础设施上技术层面的安排,比如推动长三角公共服务领域支付的互联互通,推动长三角法人银行全部接入合法资质清算机构的个人银行账户开户专用通道,探索建立一体化、市场化的长三角征信体系,建立适用于长三角统一的金融稳定评估系统等。


  另外,推进金融基础设施建设也相对容易,像联合征信、专利价值评估、知识产权交易和流转等内容本身就具有较强的公共性,几乎任何一个地方都无法单独去开展,须若干个区域相互印证,而这也可能发挥更大的效益;再如,由于各地都在大力发展科创,推动G60科创走廊的建设也有利于区域间的互通。


  总体来说,金融基础设施一旦打牢了,就可反过来打破区域的分割限制,如此,区域一体化也就水到渠成。还要注意的是,尽管基础设施建设的方向确定了,领域也划定好了,但具体到落实方面还需进一步安排,要考虑后续由哪些部门牵头实施等。

郑重声明:用户在财富号/股吧/博客等社区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请勿相信代客理财、免费荐股和炒股培训等宣传内容,远离非法证券活动。请勿添加发言用户的手机号码、公众号、微博、微信及QQ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8328号 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编号:91310104631286033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21-61278686 举报邮箱:jubao@eastmoney.com
沪ICP证:沪B2-20070217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05006054号-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120号 版权所有:东方财富网 意见与建议:4000300059/95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