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证监会和央行不是奶妈 救市是害了股市
东方财富资讯君
2013-06-25 08:17:00
  • 点赞
  • 1531
  •   ♥  收藏
  • A
    分享到:

点击查看《人民日报:证监会和央行不是奶妈 救市是害了股市》全文




  人民日报今日继续发两文关注股市,文章分析称面对当期行情,有人建言,请证监会立即救市,明确无限期停止IPO、暂停融券卖空交易、将禁售期一律延长六个月;请央行开闸放水救市,向市场释放流动性;请汇金、中投等中央金融机构托市,牵头成立平准基金进场托市……其实,证监会不是股市的“奶妈”,央行也不是。这些所谓的“救市”和“托市”之举,不是帮了股市,而是害了股市。

  【人民日报:沪指创近四年最大单日跌幅 小盘股有补跌风险】

  6月24日,上证综指下跌5.30%,深证成指跌幅为6.73%

  已连续快速调整多日的沪深股市,本周一不仅没有放缓跌势,反而出现信心崩坍迹象。6月24日,两市出现近年来罕见的大幅下跌,上证综指下跌100多点,击破2000点重要关口,创近四年最大单日跌幅,去年底以来的反弹成果尽数抹去。

  本次大跌有宏观经济因素,也有技术性回调因素

  24日股指全天呈现单边下跌态势。在连续下跌之后,市场信心处于极低迷状态,各类利空消息被无限放大。早盘股指低开之后,银行、券商、保险等金融和地产板块单边下行,带动指数刷新本轮调整以来的新低。午后市场出现恐慌抛售,上证综指很快失守2000点整数关口,创2009年8月31日以来最大单日跌幅,百点长阴也使股指逼近去年末的最低位1949点。截至收盘,沪综指报收于1963.24点,下跌109.86点,跌幅为5.30%;深证成指报收于7588.52点,下跌547.52点,跌幅为6.73%。两市成交金额近1800亿元,与前一交易日相比有所放大。

  伴随股指暴跌,两市个股普跌,近200只非ST个股跌停,422只个股跌超9%,1702只个股跌超5%,仅71只个股上涨。权重指标股全线大幅下跌,民生银行兴业银行海通证券平安银行跌停。所有行业板块跌幅均在2%以上,房地产、券商保险板块跌幅超过7%,公用事业、有色金属、煤炭等板块跌幅也在6%以上。

  股指期货市场同样迎来罕见暴跌行情,期价今年以来首破2200点。至收盘,IF1307合约报2133.0点,跌幅7.42%,创股指期货自2010年4月上市以来最大单日跌幅。

  股指重挫使得市场情绪进入悲观状态。有网上调查显示,仅有不到22%的投资者认为上证综指能在1949点上方形成底部。上海财经大学奚君羊认为,本次大跌有宏观经济的因素,最近,包括PMI在内的一些经济指标有所下调,股民有了看跌心态。从技术上看,股市从去年12月起,上证综指从1时代进入2时代,而且直奔到了2400点,本身已缺少向上的动能,技术性回调也是因素之一,从2400点到2100点附近,也是这种因素作用的结果。

  “断崖式”下跌与最近“钱荒”的担忧有密切关联

  此次股市遭遇“断崖式”的下跌,3个交易日跌10%,与最近“钱荒”的担忧有密切关联。欧债危机担忧再起,上周五欧洲股市全线回落,银行板块重挫。巴克莱警告民生银行、兴业银行风险,指其同业资产占比过高,这引发了银行可能违约的过度担心。此外,银行间市场7天回购利率竟与隔天回购利率相当甚至更高,引发了银行进一步缺钱的担忧。这种担心很快传导到了资本市场。

  目前的流动性紧张程度超出市场预期,也超过了正常的季节性波动。周一午间,中国人民银行官方网站挂出6月17日发给各银行的《关于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事宜的函》,要求商业银行强化流动性管理,统筹兼顾流动性与盈利性等经营目标。部分投资者将这一表态理解为相关部门不会就“钱荒”采取行动。

  有券商分析,流动性紧张的冲击在不同阶段将有不同表现。前一阶段,流动性紧张主要表现为银行间市场利率水平上升及理财产品收益率上升,这将对市场的估值和风险偏好产生冲击。如果流动性紧张的局面延续,则有可能扩展到实体经济领域并影响实体经济的增长。因此,流动性紧张对股市存在估值水平下降和企业盈利水平下降的双重影响。

  在流动性紧张冲击股市的同时,上市公司盈利水平下降,也给市场带来压力。Wind数据显示,截至6月24日,两市共有917家公司披露中报业绩预告,尽管有超过六成的公司预喜,但是在剔除不可比因素后,798家公司预期的上半年盈利中值较去年同期下降了1.45%。仅从目前披露的情况看,整体盈利难言好转。

  央行坚决把住流动性阀门,虽有阵痛,但无远忧

  分析人士指出,自5月31日以来市场出现的连续下跌,带有一定的系统性特征,从国际情况看,发达经济体“去杠杆化”、“再工业化”对新兴经济体影响较大,业界普遍预计未来一段时间全球资金从新兴市场陆续撤出是大概率事件,美国退出量化宽松预期导致市场利率和债券收益率上升及美元指数的走强会使资金重新回流美国。从国内情况看,经济增长对信贷扩张的依赖难以为继,去杠杆化要求同样强烈,近期央行坚决把住流动性阀门,显示高层容忍更低的经济增长,坚持稳健货币政策,盘活存量,以提前解决金融风险的态度。虽有阵痛,但无远忧。

  不过,有专家也认为,造成本轮连续下跌的原因主要来自资本市场外部,虽然给市场平稳运行带来了很大压力,但也蕴藏着一定的机遇。例如,客观上宣传推广了交易所逆回购市场,逆回购业务俨然已成两周来市场上的明星业务;自债市风暴后,再次暴露了银行间市场存在的期限错配、流动性创造缺失、市场化程度低、透明度低等问题,间接有利于提高交易所市场的地位。

  前期强势的创业板指数24日也开始大幅杀跌,个股大面积跌停,千点关口被轻易击破,全天下跌5.27%。在流动性紧张的初期,率先调整的往往是类固定收益且流动性好的大盘蓝筹股,而成长股则较抗跌。6月初以来,金融、有色、采掘、房地产等大市值行业跌幅居前,而电子、网络等成长性行业相对抗跌。但是,伴随着流动性风险的传导,流动性和估值压力会逐步蔓延至成长股,其补跌的可能性不应被忽视。(人民日报 许志峰 谢卫群)

  【人民日报:证监会和央行都不是“奶妈”】

  “救市”和“托市”都是扬汤止沸之举,不是帮了股市,而是害了股市,只会加剧资本市场的“积贫积弱”,而丝毫无益于一个完善的、多层次的资本市场建设

  尽管经济增速放缓,但经济持续增长的基本面仍坚如磐石。在这样一个背景下,“6·24”大跌让人“惊悚”,耐人寻味。人们不禁要问,这资本市场究竟怎么了?

  首先,中断了9个月的IPO或将重启,构成资本市场的巨大利空。其次,今年以来我国持续的信贷紧缩,使资本市场出现了“钱荒”。另外,美联储暗示,可能淡出第三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构成了中国资本市场外围环境的巨大压力。三重因素的叠加,股市自然急挫。随着市场恐慌情绪的蔓延,股市还存在着进一步下探的趋势。

  按理,股市涨涨跌跌,当属正常,无需更多关注。为什么我国股市的持续下跌会引来各方面强烈的关注呢?深层次的原因,是资本市场制度设计上存在着缺陷。作为直接融资手段,我国资本市场的创建,为实体经济增添了直接融资手段,推动了我国经济的发展。

  但由于资本市场在制度设计的一开始,就在不合格上市公司退市的细则上缺乏合理设计,使得中国股市犹如一个巨大的“貔貅”,只吃进,不排出,形成了难以治愈的“肠梗阻”。在全社会股市投资量增长不及上市公司市值增长量的前提下,股市持续不断的下跌,就是必然的趋势。倘若大盘悬崖式下跌和缓坡式下跌交错形成固化局面,就会使股市最终丧失直接融资功能。这个结局,又恰恰与我们建设完善的、多层次的资本市场制度背道而驰。

  当前,中国股市面临着两难困局。一难在“进”。上市公司入市,在现行发行制度下,常常是市盈率高,发行价高,圈钱效应突出。在一级市场吃尽了二级市场的投资利润前提下,投资二级市场,缺乏吸引力。二难在“出”。不合格上市公司一旦退市,会损害诸多投资机构和中小投资者利益。特别是一些小股民,难以承受上市公司退市的巨大损失。

  因此,监管部门一方面要严格发行制度,让真正业绩优良、值得在二级市场投资的上市公司入市;另一方面要推动投资者教育,让所有投资者必须清醒地意识到投资的无限风险和无限收益是并存的,在此基础上,大力淘汰不合格上市公司,给中国资本市场营造出真正的“碧水蓝天”。如此,资本市场的价格曲线表现才会真正的随供求关系变化而变化,更多的资金才会进场,追逐更好业绩的上市公司,资本市场才会真正获得健康的发展,直接融资手段才真正可持续,投资者收益才真正可持续。

  面对当期行情,有人建言,请证监会立即救市,明确无限期停止IPO、暂停融券卖空交易、将禁售期一律延长六个月;请央行开闸放水救市,向市场释放流动性;请汇金、中投等中央金融机构托市,牵头成立平准基金进场托市……其实,证监会不是股市的“奶妈”,央行也不是。这些所谓的“救市”和“托市”之举,不是帮了股市,而是害了股市。如此“救市”和“托市”,都是扬汤止沸之举,只会加剧资本市场的“积贫积弱”,而丝毫无益于一个完善的、多层次的资本市场建设。(人民日报 高云才)

端午节跳水后,这也是人民日报发的,大家怎么看?

人民日报呼吁股民莫恐慌割肉 国家队进场拾起带血筹码
郑重声明:用户在财富号/股吧/博客等社区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请勿相信代客理财、免费荐股和炒股培训等宣传内容,远离非法证券活动。请勿添加发言用户的手机号码、公众号、微博、微信及QQ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8328号 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编号:91310104631286033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21-61278686 举报邮箱:jubao@eastmoney.com
沪ICP证:沪B2-20070217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05006054号-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120号 版权所有:东方财富网 意见与建议:4000300059/95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