券业“寒冬”忙“补血” 重资产化转型渐明显
东方财富资讯君
2019-01-31 03:28:55
  • 点赞
  • 评论
  •   ♥  收藏
  • A
    分享到:
来源:中国证券报 作者:陈健 罗晗 赵中昊

  在行业的“寒冬”中,券商正在抓紧“补血”。2018年以来,无论是再融资还是IPO,券商融资的节奏、规模都较2017年有所加快、提升。种种迹象显示,券商密集融资的一大重要用途,是发展资本中介业务和自营业务。业内人士指出,这反映出国内券商重资产化转型趋势。不过,限于国内资本市场发展程度、投资者的成熟度,重资产业务发展仍任重道远。在行业“寒冬”背景下,很多券商业务收入下降,为了扩展其他业务、加快业务转型,需要融资补充资本金。另外,随着我国资本市场开放持续推进、科创板的成功推出,未来仍将有大量新增业务。为了更好地开展这些业务,也需要提前融资补充资本。因此,2019年券商整体融资节奏和形势可能与2018年类似,具有融资需求的券商还会尽量融资。

  四家大券商拟定增募资630亿元

  据中国证券报记者统计,2018年以来,已有中信建投、中信证券、国信证券、广发证券以及海通证券等五家券商发布定增预案。其中,中信证券募集资金用途为收购广州证券,其余四家券商都计划将募集资金分配在主营业务等方面。

  上述定增预案显示,中信建投、国信证券、广发证券以及海通证券募集资金上限合计630亿元。此外,2018年还有四家上市券商发布可转债预案,分别是浙商证券、山西证券、财通证券以及国元证券,合计募资上限161亿元。而2017年,仅有两家上市券商发布可转债预案,合计募资上限93.5亿元。

  从定增和可转债来看,2018年,券商再融资更为密集,融资额度也大幅提升。再结合IPO情况来看,2018年共有5家券商成功IPO,加上2019年初的华林证券,2018年以来就有6家券商完成上市,共募集资金120.40亿元。而2017年IPO的券商有4家,此前5年每年IPO的券商都不足3家。

  种种迹象显示,券商密集融资的一大重要用途,是发展资本中介业务和自营业务。这两项业务更多依靠资产负债表的扩张获取利润,被认为是“重资产业务”。

  例如,2018年至今各券商定增预案披露的募资用途就显示,资本中介业务和自营业务颇受重视,计划用于这两项业务的资金占比都超过50%。其中,海通证券拟募资不超过200亿元,不超过100亿元用于资本中介业务,不超过40亿元用于自营业务,两项业务合计占比70%。广发证券拟募资不超过150亿元,不超过65亿元用于资本中介业务,不超过25亿元用于自营业务,用于两项业务的资金占比达为60%。国信证券拟募集不超过150亿元的资金,不超过25亿元用于资本中介业务,不超过60亿元用于自营业务,合计占比56.67%。中信建投则拟募资不超过130亿元,不超过55亿元用于资本中介业务,不超过45亿元用于自营业务,两项业务的比例高达76.92%。另外,2018年多家券商发行可转债的资金用途,也包括自营业务和资本中介业务。

  在上述两项业务中,从可获得的数据来看,资本中介业务占用资金比例更大,但国信证券和中信建投的定增方案显示出资本中介业务缩减或向自营业务倾斜的迹象。具体而言,海通证券用于这两项业务的比例分别为50%、20%,广发证券用于这两项业务的比例分别为43.33%、16.67%。国信证券用于资本中介业务的比例仅为16.67%,而用于自营业务的比例达到40%;中信建投用于资本中介业务和自营业务的比例分别为42.31%、34.62%,比例较为接近。

  业务扩张产生融资需求

  “无论是大券商还是中小券商,在信用收缩背景下,均面临补充资本的较大压力。券商密集出台融资计划,说明2018年券商盈利较弱。”新时代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潘向东坦言,靠自身盈利带来的内生资本补充很难满足公司的进一步发展,还需要通过再融资等外部渠道进行补充。

  爱建证券研究所副所长张志鹏对记者表示,密集推进融资体现出券商对于净资本的重视,这与当前的监管趋势、行业竞争格局以及券商业务发展均有关系。第一,在监管趋严的背景下,以净资本为核心的风控体系要求券商夯实自身资本金。第二,行业集中度不断提升,强者恒强趋势愈演愈烈,对于资本密集型的券商来说更是要纷纷补血。第三,原来单纯依靠牌照红利的通道业务难以持续,部分券商开始从原来的交易通道商向资本中介商转型,而业务转型需要资本金的支撑。

  再融资工具的选择上,现有数据显示,大券商偏好定增,中小券商更青睐可转债。张志鹏认为,可转债一直是近期监管层鼓励的融资品种,相对于定向增发而言,可转债发行门槛较低,且审核周期相对较短,发行成功率更高,这可能是更多中小券商选择发行可转债的原因。不过,潘向东认为,定增和可转债均是券商外部融资的主要方式,之所以券商选择不同的融资模式,更多是从融资成本考虑,与券商规模大小无关。

  “定增一向是券商股权融资的主要工具,无论是大小券商都会选择。近期主要受一些政策限制,有些券商定增的可操作性下降,同时定增还会摊薄部分现有股东权益,涉及到股东层面沟通,因此部分券商选择其他融资模式,如可转债。”潘向东表示。

  某机构人士告诉记者,股权融资或债权融资的选择取决于证券公司股东方是否支持、市场投资者是否认可以及发行条件限制等多重因素,券商具体融资方式的选择是多方面因素综合考虑的结果。潘向东亦认为,无论是选择股权类融资还是债权类融资,均是券商结合自身因素多方考虑的结果,其中涉及到融资成本、时间、融资的便捷性以及公司未来的成长性等因素。

  融资料延续去年节奏

  前述情形显示,在新一轮券商融资的资本竞速中,大型券商都加大了信用、自营、产品创设等资本投入,同时也加大了FICC、场外期权等业务的投入布局,向海外投行看齐。业内人士认为,这表明国内券商重资产化转型趋势已经显现。不过,限于国内资本市场发展程度、投资者的成熟度,重资产业务发展仍任重道远。

  中国证券报记者调研了解到,在当前行业“寒冬”背景下,部分中小券商还在观望,一方面希冀转型成功,另一方面等待下一波牛市到来。但是,诸如中信建投等大型券商都在纷纷募资,部分中小券商感觉再观望就如同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潘向东表示,行业“寒冬”背景下,很多券商业务收入下降,为了扩展其他业务、加快业务转型,需要融资补充资本金。另外,随着我国资本市场开放持续推进、科创板的成功推出,未来仍将有大量新增业务。为了更好地开展这些业务,也需要提前融资补充资本。展望未来,潘向东认为,2019年券商整体融资节奏和形势可能与2018年类似,具有融资需求的券商还会尽量融资。

  张志鹏表示,经过2018年券商资本中介业务风险对净利润的冲击,券商对资本中介业务的投资或更加慎重。总体来看,两融和股票质押依然会是券商资金投向的重点领域。只是在后续业务开展过程中,券商需要进一步加强风险控制。随着2019年行业严监管态势不改,金融对外开放与行业转型并行,各券商仍需资本金的补给,预计2019年券商整体的融资节奏与2018年相当。

  不过,也有业内人士指出,券商的发展不能过分依赖融资。某中型券商人士张涛(化名)就认为,最近几年,证券行业利润集中度提升的幅度要比收入集中度提升的幅度大,说明中小券商的费用支出出现了一些阶段性问题。对于一些券商而言,在融资的同时,如何控制成本也是一项重要课题。

郑重声明:用户在财富号/股吧/博客等社区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请勿相信代客理财、免费荐股和炒股培训等宣传内容,远离非法证券活动。请勿添加发言用户的手机号码、公众号、微博、微信及QQ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8328号 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编号:91310104631286033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21-34289898 举报邮箱:jubao@eastmoney.com
沪ICP证:沪B2-20070217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05006054号-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120号 版权所有:东方财富网 意见与建议:4000300059/95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