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田苗:国内机器人产业还存“价格战” 最快需5年才会产生集聚效应
东方财富资讯君
2018-08-20 01:34:29
  • 点赞
  • 2
  •   ♥  收藏
  • A
    分享到:
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今年以来,不论是优必选的高估值,还是科沃斯的成功上市,都让市场和资本对于机器人这一领域更为关注。作为机器人行业的一名老兵,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机器人研究所教授王田苗既是产业的研究者,也在创投圈担任创业导师的角色。


  在2018世界机器人大会上,《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下简称NBD)与王田苗进行了深度对话,探讨机器人产业现状。“实事求是地说,整个产业的发展,绝大部分还都是非常艰辛的。国产机器人在核心技术方面和欧美国家还存在一定差距,部分企业存在浮躁的心态和‘价格战’现象。”不同于外界对机器人一片叫好的呼声,王田苗显得谨慎又冷静。


  在王田苗看来,目前中国机器人产业尚处于百花齐放的战国时代,虽然有新松机器人、科沃斯等代表公司,但相比发达国家的机器人产业,中国尚在弥补生态缺陷,尚需5~10年才会产生集聚效应,迎来较大的变革。


  中国机器人产业正弥补生态缺陷


  NBD:欧美国家在机器人领域一直领先,随着技术的发展,中国目前和他们差距如何?


  王田苗:中国机器人产业速度增长很快,过去10年,全球机器人市场规模平均增长速度约12%,中国机器人市场规模平均增长速度在22%~25%,增长速度连续8年保持世界第一。去年全球机器人市场38万台的份额中,中国占据约33%份额,未来甚至可能达到40%~50%。但中国十几万机器人中,真正国产的只占据三分之一。此外,在核心技术方面,和欧美还存在很大差距。


  NBD:刚才您提到在核心技术上,我们跟发达国家有一定的差距,那机器人制造应该朝着什么方向发展?


  王田苗:要围绕着中国经济发展的需要,即围绕高质量、高效率及柔性化、定制化生产。其实近5年我们国家,特别是企业,已经注意到整个生态的薄弱环节,开始逐渐弥补生态的缺陷,在控制器、减速器、电机、软件等核心部件取得一定突破。例如,目前中低端的机器人60%以上的都已经采用国产减速器。


  此外,企业要理解作为中国智能制造的技术装备机器人,确实还需要工匠精神,因为产品的品质、质量、性能要用10年时间——甚至更长时间积累(而来),如果急功近利、浮躁,研发出核心部件或者工业品质的机器人还是很难的。


  打“价格战”损害服务价值空间


  NBD:随着越来越多的企业涌入这一领域,整个市场环境如何?


  王田苗:中国有一些企业还是比较急功近利、比较浮躁。其实浮躁意味着你在一个行业不能长期专注去做,在核心机器人这样的高精尖领域很难出现最优秀的产品。同时,要意识到打“价格战”肯定就会失去服务的价值空间,对品牌会造成损伤。


  NBD:很多机器人企业创业十分艰辛,存在亏损现象,但又有大量资本涌入这一领域,怎么看待?


  王田苗:众多企业和资本入局,必将出现分化,有的比较务实、有的“会讲故事”,也会形成泡沫。但是任何战略新兴产业当它诞生时,我们都寄予很大希望,泡沫一定会存在,这是必然的。重要的是,这个泡沫(要)让市场纠错和调整,因而市场的机制和配置如何与资本互动尤为重要。


  NBD:目前国产机器人的规模化时代到了,集聚效应明显吗?


  王田苗:现在还是处于百花齐放的“战国时代”。国内可以叫上名字的机器人企业大概200家,而发达国家的知名企业最多只有10家。


  真正形成产业规模,需要具备三个特征:一是接近国际市场的产量竞争能力。目前每年国产机器人大概5000~6000台,而国外是30000~40000台;二是完善的生态链和更加明确的分工,头部、应用、设计、服务、部件各司其职。现在国内机器人产业还缺乏完整的机制,有的企业在做核心部件也在做设计,方向还不明确;三是与产业结构相匹配的就业和人才基础。


  具备上述三点之后,产业才能形成规模和格局的基础,预计5~10年整个市场会产生集聚效应。


  需要分类培养两种人才


  NBD:您觉得现在高校跟产业的对接方面情况如何?


  王田苗:这个问题我觉得比较大,就我自己来理解,首先要区分不同人才的特点和培养体系……在人才培养方面,分为基础研究人才和技术型人才。


  NBD:二者有何不同?


  王田苗:基础研究人才完全从原创性、战略性、科技规律去考虑,不要急于跟工艺性的产业指标、运营指标、产业经济挂钩,这个我觉得是特别重要的,因为只要拥有好奇心、掌握科学规律,就有可能产生颠覆性;而技术型人才除了专注和专一的精神,要围绕制造的产业、工艺、服务进行长期研究和迭代,才能落地市场。


  两种人才的思维模式是不一样的,现有的培养体系较为折中,会出现原创性不足、不够专注的现象,因而我认为人才培养、体制研究、科技成果评价方面,需要建立分类考核机制。

郑重声明:用户在财富号/股吧/博客等社区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请勿相信代客理财、免费荐股和炒股培训等宣传内容,远离非法证券活动。请勿添加发言用户的手机号码、公众号、微博、微信及QQ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8328号 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编号:91310104631286033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21-61278686 举报邮箱:jubao@eastmoney.com
沪ICP证:沪B2-20070217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05006054号-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120号 版权所有:东方财富网 意见与建议:4000300059/95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