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积分”交易启动 车企几家欢喜几家愁
东方财富资讯君
2018-07-19 03:45:59
  • 点赞
  • 3
  •   ♥  收藏
  • A
    分享到:
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7月2日,中国乘用车企业平均燃料消耗量与新能源汽车积分管理平台正式上线,乘用车企业“双积分”交易正式启动。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了解到,乘用车企业可通过该平台开展平均燃料消耗量积分转/受让、新能源汽车积分交易、提交平均燃料消耗负积分抵偿报告等工作。根据规定,交易平台集中交易时间为7月2日起至9月30日,在2016年度、2017年度平均燃料消耗量积分为负积分的企业,需在8月31日前通过该交易平台向工信部提交平均燃料消耗量负积分抵偿报告,并在9月30日前完成负积分抵偿归零。


  换句话说,在9月30日之前,“双积分”要归零或为正数,车企才算达标。如果届时油耗负积分不能抵偿归零,将面临油耗不达标产品不予列入车型公告的惩罚,即停售。


  对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积累各不相同的车企而言,“双积分”交易启动后,可谓是几家欢喜几家愁。


  56家车企“双积分”不达标


  “面对‘双积分’政策,其实主要还是看企业的产品。如果企业提前布局了新能源产品,相对来说压力小一些,甚至积分还有富余,没有提前布局的企业压力会大很多。”汽车工业协会秘书长助理许海东表示。


  根据工信部等部委7月2日公布的2017年双积分核算情况,去年,国内130家乘用车企业中,油耗积分达标企业74家,不达标企业56家。其中,比亚迪汽车、上汽集团、吉利汽车、浙江豪情、奇瑞汽车、一汽-大众、湖南江南汽车、重庆汽车、江淮汽车以及北汽新能源位列2017年乘用车企业油耗正积分前十,成为积分大户。


  事实上,这10家企业在发展新能源汽车方面可谓提前布局。以比亚迪为例,去年共计销售新能源汽车11.37万辆,占我国新能源汽车77.7万辆总销量的14.6%。目前,比亚迪的新能源积分为29.7万分,加上2016年的24万新能源积分,比亚迪可用于“双积分”市场交易的积分超50万分。


  谈及我国今年的新能源汽车市场,比亚迪董事长兼总裁王传福预计,产量可能会再翻一倍。“受国家环境治理力度加大影响,这一趋势可能更加明显。”


  但也有包括长安福特、长城汽车、东风汽车等在内的车企积分为负值。业内预计,未来这些车企将会加大力度发展新能源车,或通过积分交易补缺。


  “内部消化”更受青睐


  事实上,2017年“双积分”核算情况一发布,长安福特和长城汽车便被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原因是这两家的负积分之和几乎占了所有车企负积分的四分之一。其中,以2016年和2017年的积分总和来看,长城汽车以39.44万分负值位居榜首。如何抵消负分成为长城们必须面对的问题。


  根据相关政策规定,负分抵偿方式共有四种:一是使用企业结转的平均燃料消耗量正积分;二是使用企业受让的平均燃料消耗量正积分;三是使用企业产生的新能源汽车正积分;四是购买新能源汽车正积分。


  简单来说,负积分车企要么找其他车企要积分,要么自己赚积分,要么买积分。


  事实上,负积分较多的车企通常更青睐“内部消化”,即通过集团内部转让方法,让正负积分得以相互抵消,不用花钱购买积分。以长安福特为例,其合作伙伴长安集团内部的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拥有超过50万分的正积分,足以对长安福特的负积分进行抵消。


  与长安福特不同,只有河北御捷一家关联企业的长城汽车,接下来大概率将采取购买正积分方式来消除负积分。参考汽车技术中心发布的2016、2017年引导价格,每分的价格为1000元~1500元,长城汽车或需支付3.94亿~5.92亿元。


  在此背景下,长城汽车正加大新能源领域布局力度。7月10日,长城与宝马正式签署合资经营合同,双方各持股50%建立合资公司。


  据了解,该合资公司命名为光束汽车有限公司,规划了标准年产能16万辆的整车工厂来生产纯电动车。这是宝马集团在全球范围内首个纯电动车合资项目,也是长城新能源汽车迈向国际化的桥头堡。


  对未来“双积分”的兑换,据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赵国庆透露,合资公司的积分将按照股比进行分配。


  事实上,除长城宝马外,在“双积分”政策出台前,中国汽车市场已出现了一股新合资潮,大众与江淮、福特与众泰等纷纷宣布在新能源汽车领域成立合资公司。


  “新能源代表着未来发展方向,任何一家车企想要做大做强,就会想着如何来掌握新能源的主动权,买积分并不是长久之计。”许海东认为,“合理配比新能源车型不仅可以降低车企‘双积分’不达标风险,也可以避免因大量新能源积分交易带来的潜在财务风险。”


  广汽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古惠南则指出,车企还是应该量力而行,按需生产。“2018年,广汽新能源汽车销量目标不高,实行‘双积分’后需要多少辆就生产多少辆,因为目前新能源造车成本还是挺高的,做多了划不来。”

郑重声明:用户在财富号/股吧/博客等社区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请勿相信代客理财、免费荐股和炒股培训等宣传内容,远离非法证券活动。请勿添加发言用户的手机号码、公众号、微博、微信及QQ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8328号 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编号:91310104631286033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21-61278686 举报邮箱:jubao@eastmoney.com
沪ICP证:沪B2-20070217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05006054号-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120号 版权所有:东方财富网 意见与建议:4000300059/95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