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现金”概念炒作被喊停! 央行: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拒收现金
东方财富资讯君
2018-07-14 01:16:21
  • 点赞
  • 317
  •   ♥  收藏
  • A
    分享到:
来源:中国证券报 作者:彭扬

  你有多久没用过现金了?

  如果出门没带手机,你会不会担心付款的时候,商家要求你只能扫码结帐?

  这一担忧将终结。央行今日发布公告: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拒收现金!

  不得炒作“无现金”概念!

  三大整治要点:

  1、对于此前热炒的“无现金”概念,央行明确表示,任何单位和个人在推广非现金支付工具时,不得炒作“无现金”概念!

  2、将在综合治理的基础上对行政事业、公共服务、大中型商户进行重点关注,对不正当竞争、恶意或采取歧视性措施排斥现金的行为,坚决予以查处。

  3、人民群众和消费者如果遇到拒收现金的相关情形,可以通过消费者权益保护、城市政务热线、金融消费权益保护等各种渠道进行投诉、举报,央行将会同相关部门及时处理。

  另外,公告明确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法定货币是人民币,包括纸币和硬币(以下统称现金)。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以格式条款、通知、声明、告示等方式拒收现金,依法应当使用非现金支付工具的情形除外。

  拒收现金现象频发

  近年来,移动支付包括互联网支付的发展,对整个支付环境和金融科技的发展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但在此过程中,也出现了拒收现金的现象。

  有关人士表示,整治拒收现金的公告出台主要源于三方面背景:

  一是,目前拒收现金的现象具有普遍性。许多群众在日常支付的过程中,或多或少都遇到过类似情况。

  二是,监管层近年来也从不同渠道和层面收到了投诉。

  三是,有关机构6月对拒收现金现象进行调查,结果显示,37%被调查消费者反映在过去1年内经历过“拒收现金”,其中12%的经历过10次以上;39%被调查商户在过去1年中曾“拒收现金”,其中23%反映这种情形达到了10次以上。

  个别互联网公司和支付机构的做法也值得警惕。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董希淼举例称,个别互联网公司不正当开展“无现金社会”活动,提出“消灭现金”,不但于法无据,而且也与事实不符。为加快业务渗透,少数支付机构与地方政府联手打造“无现金城市”,个别地方政府部门通过红头文件,力推单一支付产品;个别城市还有意通过设置“无现金支付”门槛、营造歧视现金支付的氛围。

  央行出台该公告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解决当下社会中存在的拒收现金现象,以及对非现金支付方式的过度宣传问题。

  从我国当下情况看,不同的支付方式都有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任何一种支付方式都不可能被完全替代,应该是各自发挥作用,并行不悖。需要综合考虑所有社会群体和消费者的消费需求,将非现金支付和现金支付的手段相互配合和协调。

  鼓励多元化和非现金支付方式的发展

  当然,该公告出台的目的并不是阻碍多元化和非现金支付方式的发展。

  央行有关部门负责人表示,出台公告有利于鼓励多元化支付方式和谐发展,目前已经形成现金、银行卡、互联网支付和移动支付并存的多样化支付工具体系,不同的支付工具各有优势,较好地满足了不同市场主体的支付需求,应该和谐发展。

  同时,公告也对能够使用非现金支付的互联网情形,明确了几方面条件:对于电商平台、无人销售、自助服务、网络政务等场景,以网络化、无人化方式提供商品和服务、履行法定职责,也不具备现金收取条件,且参与各方在自愿、平等、公平、诚信的原则上达成一致,可以使用非现金支付工具。

  必须明确的是,政策指引本身是中性的,目的是规范包括现金在内的各类支付工具的选择和应用,对支付行为、业态发展、技术创新并不会产生带有偏向性的影响。

  值得注意的是,央行强调,任何单位和个人在推广非现金支付工具时,不得炒作“无现金”概念。各类主体要换位思考,协商解决好支付方式选择问题,合理反映诉求。各地在建设智能化、信息化城市过程中,要注重保障全体消费者合法权益,营造全社会自觉维护人民币法定地位的良好氛围。

  对重点问题进一步细化调查

  拒收现金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普遍存在,在不同区域、行业、支付场景、规模商户也存在一定规律。有关人士表示,下一步将对有关机构调查中所发现的基本规律性和重点问题进一步细化调查。

  董希淼也强调,在非现金支付体系建设过程中,一方面要加大支付结算知识普及,加强对各类支付结算方式的宣传推广,让更多公众了解各种非现金支付结算方式的特点;另一方面,要充分尊重公众支付结算习惯,包括使用现金支付的习惯,由公众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支付结算方式。

  相关报道>>>

  央行整治拒收现金 对地方政府说这样一句话

  口袋里的现金竟然花不出去了?央行出台“现金新规” 与你有关!

郑重声明:用户在财富号/股吧/博客等社区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请勿相信代客理财、免费荐股和炒股培训等宣传内容,远离非法证券活动。请勿添加发言用户的手机号码、公众号、微博、微信及QQ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8328号 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编号:91310104631286033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21-34289898 举报邮箱:jubao@eastmoney.com
沪ICP证:沪B2-20070217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05006054号-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120号 版权所有:东方财富网 意见与建议:4000300059/95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