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大集团9家央企集体临停!这些央企整合预期在升温
东方财富资讯君
2017-09-07 12:45:40
  • 点赞
  • 160
  •   ♥  收藏
  • A
    分享到:
来源:证券时报

  点击查看>>>国企改革概念股

  今日早盘,中建材和中材集团旗下9家公司集体宣布“临停”,两家巨头的合并或将迎来实质性动作。(停牌原因>>>“两材”旗下上市公司停牌 或解决两港股控股股东整合问题  9月8日将继续停牌)

  下半年被公认为国企改革主要发力时间段。自从联通宣布混改以来,央企改革动作频繁,几乎周周有惊喜,除了落地的,还有不少央企巨头的合并预期在升温。

  集体临停

  9月7日,国企改革再有异动。中国建材和中材集团多家上市公司盘前临停,两家公司合并或将有新进展。

  中国中材集团有限公司旗下的中材国际、宁夏建材、祁连山在上交所停牌,因重要事项未公告;天山股份、中材科技在深交所停牌,拟披露重大事项;中材股份在香港停牌,等待根据香港收购及合并守则刊发内幕消息。

  另外,中国建材集团有限公司旗下的中国巨石在上交所停牌,因重要事项未公告;北新建材在深交所停牌,拟披露重大事项;中国建材在香港停牌,等待根据香港收购及合并守则刊发内幕消息。

  两家央企建材公司的强强联合早已有声,2016年8月22日,经国务院批准,中国建筑材料集团有限公司与中国中材集团公司实施重组。

  当天晚上,中国建材和中材集团旗下A股上市公司齐发公告,表示接到同意中国建材与中国中材实施重组的通知。同时,中国建筑材料集团有限公司更名为中国建材集团有限公司,作为重组后的母公司,中国中材无偿划转进入中国建材集团有限公司。

  今年2月23日,中建材董事长宋志平表示,中国建材和中材集团合并之后,集团机构和二级平台已完成“无缝对接”,即将对两家企业下属15家上市公司进行深度业务整合,“目前正在做方案”。

  近期中国建材集团还透露,相关板块整合在反复讨论和研究中,将按照业务归核化原则,每个子公司都围绕核心业务形成一个大的产业,打造专业化的中大型上市公司。

  据了解,两家央企集团旗下共有16家A、H股上市公司,受此消息影响,今日早盘,除10家公司停牌外,其余公司5家飘红,国检集团涨7.02%,洛阳玻璃A涨4.08%。

  水泥巨无霸

  中国建材集团是一家1984年经国务院批准成立,2003年成为国资委直接监督管理的央企,它是中国最大的综合性建材产业集团。中材集团组建于1983年,是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直接管理的中央企业,也是我国唯一在非金属材料业拥有系列核心技术和完整创新体系的企业集团。

  作为国内第一大和第二大建材集团,两者在水泥、玻璃纤维等多个业务板块重合,同时又各有优势。中国建材集团擅长水泥、玻璃、轻质建材、玻璃纤维等建筑材料,而中国中材擅长非金属材料制造业、非金属材料技术装备与工程业、非金属矿业三大产业。

  业内人士分析,通过业务重组,两大集团可实现强强联合,强化同质业务整合和细分行业整合,淘汰部分过剩产能;同时通过优势互补可以有效提高综合竞争实力。

  在水泥领域,一家巨无霸公司将诞生。水泥业务都是两个集团的重要业务,中国建材组建起中联水泥、南方水泥、北方水泥、西南水泥四大水泥公司,中材集团旗下则拥有天山股份、宁夏建材、祁连山、中材股份四大水泥生产上市公司,都是各自区域的龙头企业。合并后,新集团的水泥熟料产能将达到3.85亿吨,占全国总产能的22%,成为实至名归的水泥界“巨无霸”。

  这些央企整合预期在升温

  近期央企改革动作不断。经历了4个多月的停牌,8月16日中国联通混改方案终于浮出水面,包括腾讯、百度、京东、阿里巴巴等在内的14家机构参与联通混改。9月7日,联通宣布实施“瘦身健体”混改方案,联通集团总部已完成机构精简,人员编制减少50.14%。

  8月21日国资委消息,经报国务院批准,中国轻工集团公司、中国工艺(集团)公司整体并入中国保利集团公司,成为其全资子企业。至此,国资委监管的中央企业户数降至99家,首次下降到100家以下。

  8月28日,国务院国资委发布消息称,中国国电集团公司与神华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正式宣布重组。重组后的企业定名为国家能源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据悉,这项重组涉及资产约1.8万亿元,是自国资委成立以来最大的央企并购重组案。

  如今,中国建材和中材集团旗下上市公司又大面积停牌,不得不引人遐想。基本间隔1周左右的时间,央企改革便有新消息放出,也难怪不少券商人士都表示“下半年是国企改革的主要发力时间段”。

  在国电与神华合并落地后,五大发电集团剩下四家,华能与国电投、华电与大唐的整合预期进一步升温。

  2003年国资委成立,其主要工作之一就是推进央企兼并重组,当时便有传闻,发电行业只保留前三。今年7月初,国家电投董事长王炳华对与华能集团重组传闻回应称:“还在推进当中,大家都有意往一起想”。

  另外,南北船合并预期也再度升温,近两年中船集团和中船重工两家公司领导对调,集团内部层面整合动作频繁。8月16日,中国重工消息称,八家央企218亿包下公司债转股,业内人士分析,中国重工放下债务的包袱,可能是为下一步的“大动作”扫清障碍。

  中船集团和中船重工旗下A股上市公司包括:中国重工,广船国际,中国船舶,中船科技,风帆股份等。

  兴业证券认为去产能将成为2017年央企兼并重组“最强音”。

  兴业证券表示,煤电联营颇具看点,重组将集中在五大发电集团,建议关注大唐发电、华能国际、华电国际

  在钢铁领域,辽宁钢铁企业重组或将由央企鞍钢集团牵头,整合省内地方钢铁企业,建议关注鞍钢股份、本钢板材、抚顺特钢

  在煤炭领域,兴业证券认为或将出现“宝武”合并这样的案例,建议关注中煤能源、新集能源、中国神华等;

  另外在重型装备领域,建议关注*ST佳电、*ST一重、东方电气等。

   最新动态>>>

   中建材和中材集团旗下多家上市公司将继续停牌

  国家队看好>>>

  央企改革预期和行情升温 国家队二季度加仓多股

  投资攻略>>>

  央企改革政策落地加速 下半年紧盯两大主线

[PAGE默认页1]

  能源国企有望领衔四季度混改 第三批混改试点名单呼之欲出

  混改大戏正在轮番上演。随着混改不断深入,能源国企混改动作频频,有望在下半年掀起高潮。

  据了解,发改委开展了两批国企混改试点,共选择了19家企业。其中能源领域相关企业有南方电网、哈电集团、中国核建、三峡集团、中核集团。

  《证券日报》记者还了解到,近日,三峡集团旗下三峡新能源计划引入新的投资者,以筹集约100亿元人民币(15亿美元)资金用于开发风力发电业务,此次融资是混改计划的一部分。

  同时,第三批混改试点有望在油气行业中落地。

  中石化在日前召开的上半年业绩说明会上表示,将在天然气领域加大混改力度,正在地热、管道等具体业务板块推进混改。

  同时,中石油在前不久也表示,将在2017年11月底前全面完成公司制改制工作,此举为进一步混改减少了阻碍。

  方正证券首席经济学家任泽平认为,作为混改的七大重要领域之一,新一轮油气改革将打破油气产业链的原油格局,预计油气领域将是第三批混改试点的重心。三桶油自主改革积极推进,进入第三批试点名单概率大。

  而随着神华国电合并重组的落地,电力央企改革的力度也有望加强。

  开源证券认为,神华和国电合并属于煤电联姻,是关联产业的整合并购,属于产业链上的资源整合。此次合并对央企今后处理关联产业关系有一个创新模式可以借鉴。国企混改随着在四季度一定会进入全面深入阶段,而能源领域无疑是主力。

  与能源央企混改齐头并进,地方能源国企也在加速混改。

  近日,山西省政府召开省属国有企业深化改革座谈会,听取国企改革情况汇报,安排部署下一步重点改革任务。

  山西省省长楼阳生要求,下一步要加大僵尸企业处置力度;科学推进专业化重组;抓住市场回暖的有利时机,分层分类多模式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研究制定财政支持国企国资改革等政策措施。

  据了解,山西省2017年将在省属企业中选择5户-10户上市类、科技类、后勤类子企业进行员工持股试点;选择1户-2户企业在集团层面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

  随后,9月5日午后,阳泉煤业发布公告称,山西国资委将所持公司控股股东阳泉煤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股权全部注入山西省国有资本投资运营有限公司。

  同时,大同煤业也表示,控股股东股权全部注入山西国资投资运营。在此前,潞安环能、蓝焰控股、西山煤电等多家公司也发布了类似的公告。

  公开信息显示,山西省国有资本投资运营有限公司成立于7月31日,注册资本500亿元,由山西省国资委将所持的22家省属国企股权全部注入。该公司由政府直接授权,履行出资人职责,是全省唯一的集多领域于一体的省属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平台。

  申万宏源煤炭研究团队认为,山西煤炭企业拥有全国最好的煤炭资源和区位优势,但过去受制于体制机制等多方面原因,优势并没有很好的体现在公司盈利上,反而出现“价涨利不增”的现象。通过混合所有制改革,理顺企业治理,同时通过国资授权经营,未来边际改善的空间巨大。

  发改委日前指出,目前已遴选出第三批混合所有制改革试点企业,正在按程序报批。除了继续选择部分央企纳入试点范围外,还根据地方申请,遴选一部分地方国有企业纳入试点,以便更好发挥地方积极性,形成多层级试点的良好局面,探索更加丰富的制度性经验。(来源:证券日报)

[PAGE默认页2]

  央企重组从分到合:总数已减半 更注重重组效果

  8月28日,国务院国资委网站发布消息称,经报国务院批准,中国国电集团公司与神华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合并重组为国家能源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这是今年6月以来,国资委宣布的央企兼并重组“第三单”,经过此次重组,目前国资委直接监管的企业(央企),从2003年国资委成立之初的196家大幅缩减至98家—从数量上看,央企已经减半。

  “总体上不设时间表和数字目标,成熟一户、推进一户。”8月30日,国资委企业改革局局长白英姿在媒体通气会上表示,十八大以来,先后有18组34户央企实施了重组。下一阶段央企重组将按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及“一带一路”倡议的总体需求,因时因企采取不同的方式进一步推进。

  1997年,国有企业经营困难,出现了大面积的亏损,并进入了“三年脱困”时期。当时国有企业改革出现了“拆分”的思路,譬如电信业拆分、国家电力公司拆分等。2003年国务院国资委成立后,提出了做大做强国有企业的目标,国企重组由“拆分”又走向了“合并”。

  “不同时期,面临的问题不一样,采取的手段不一样。不过,改革的目的都是打造更强、更有效率的国有企业。”对外经贸大学公共管理学教授李长安对时代周报记者表示。

  作为国有企业的重中之重,央企20年间的“分与合”背后,面临的是哪些问题?改革的逻辑是什么?本轮重组中,央企的目的和使命是什么?

  合并提高国际竞争力

  2012年下半年,中国北车与七八家公司在竞标阿根廷动车订单时,报出了239万美元/辆的报价,中国南车却突然介入,最终以127万美元/辆的低价拿下了订单。此前,阿根廷一直是中国北车的市场。

  中国北车向中国机电商会状告中国南车恶意竞争,认为此举降低了阿根廷对中国轨道交通装备价格的信任。事实上,中国企业在“走出去”的过程中,此类恶性竞争并不罕见。在国际市场上,中国企业因规模小而缺少话语权的事情也曾出现。

  这也是央企此轮重组合并的主要背景之一。

  为了增强国际竞争力,减少两败俱伤的局面,2015年8月,分拆了15年之后,南北车又走到了一起,重组为中国中车。重组前,两家公司在业务上高度重合,曾是世界前两大高铁制造商。

  “两家行业内的龙头企业合并,这在2000年代肯定不会发生。”国资问题研究专家祝波善表示,2010年之前央企重组主要是强势企业兼并弱势企业,目的是希望打造出更多的世界500强企业,同时保持行业内的一定竞争。如2009年中国联通和中国网通合并为新的中国联合网络通信集团有限公司,形成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三足鼎立的竞争格局。

  此轮央企重组为何会出现两家龙头企业的合并?民生证券研究院院长管清友等人联合撰文指出,目前国内面临严重的产能过剩,必须依靠出口和产能输出来化解,在国际市场萎缩的背景下,只有通过提升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才能实现出口的高增长。强强联合的方式短期内可以避免内部的恶性竞争,打造国家品牌,对“走出去”效果最为明显。

  “目前央企的整合,一是纵向打通上下游产业链,二是强强联合,横向上合并同类企业。”白英姿在前述媒体通气会上表示,这种联合有益于企业发挥规模效应,解决重复投资、同质化发展的问题,避免企业过度竞争和恶性竞争,还能促使企业集中资源形成合力,尽快向高端方向发展。

  从产业链角度进行重组

  今年的全国两会上,国资委主任肖亚庆强调,2017年国企改革的重点任务之一,就是深入推动央企重组,特别是在钢铁、煤炭、重型装备、火电行业,“不重组是不行的”。“前几年同类企业该合并的都合并了,现在剩下来的同类企业不是太多。下一步更多的还是从产业链的角度进行重组。”祝波善说道。

  李长安解释道,过去央企在发展过程中,规模越做越大,一些业务产生了交叉,出现了重复建设、产能过剩的问题。此外,像煤炭、电力这类位于产业链上游的国有企业,大多处于垄断地位,对市场的反应速度比较慢。当市场对下游的某种产品需求降低时,国有企业可能难以及时反应过来,也容易导致产能过剩。“产能过剩不仅是中国有,国外也有。”李长安说道。

  8月28日,发电企业中国国电与煤炭企业神华集团的重组案终于尘埃落定。根据公告,神华集团吸收合并国电集团,双方上市公司成立火电合资公司,由国电电力控股。国电电力表示,此次交易将两家企业位于山西、内蒙古、辽宁、江苏、浙江、安徽、宁夏、新疆等业务重合度较高的火电资产进行整合,将大幅减少同业竞争。交易完成后,两家企业将形成长期稳定的煤炭供应关系,充分发挥煤电产业链的协同效应;实现在发电领域的优势互补,避免重复投资,降低产能过剩风险。

  有业内人士担心,央企大规模的兼并重组不利于市场竞争,存在加剧垄断的隐患。

  中国企业研究院首席研究员李锦对时代周报记者表示,可以采取“统分结合,内外有别”的方针,即同领域企业在面对国际市场时,通过合并打响中国品牌,在国内依旧保持相对独立,参与市场竞争。李锦举例说,合并后的中车公司,在国内市场中,可以按科研、生产、销售环节分别成立三个公司,在公司下面分化出若干个子公司,内部充分竞争,确保活力。“要继承上一轮国企改革的成果,如果全都合并在一起,就可能退回去了。”李锦说道。

  20年“分合”逻辑

  上一轮国企改革的方式,主要是拆分。

  1997年爆发的亚洲金融危机,使得本就困难的国企雪上加霜。相关数据显示,1997年底,国有及国有控股大中型企业为16874户,其中亏损的为6599户,占39.1%。1998年新一届政府上任后,提出了国有企业“三年脱困”的目标。

  彼时还没有“中央企业”的说法,只有大国企。重组的主要思路是将大国企进行分拆,打破垄断,刺激竞争。

  而其时国企重组的背景,是20世纪90年代提出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在当时的情况下,用市场手段解决国企问题是比较好的做法,因此确立了国企“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一些国企渐渐从竞争性的行业中退出来,给市场腾出了更大的空间。

  2003年4月,国务院国资委挂牌成立,原来由若干个部委分散监管的企业变为由国资委统一监管,这改变了国企监管责任不清,“九龙治水”的局面。

  “这些企业的情况差异比较大,有的在同一个领域里分得比较细,存在同质化竞争。”祝波善对时代周报记者说。另一方面,国资委成立后,提出要培育30-50家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做大做强国有企业。此后央企重组的思路从“分”转向了“合”。

  此后7年里,央企数量从196家大幅降至123家,平均每年减少10家央企。数量虽然减少但规模却不断扩大,跻身世界500强的央企数量从7家增加到了38家,总利润从2400亿元增长到了1万亿元以上。

  不过,激进重组的背后,央企“大而不强”“整而不合”等问题逐渐出现。有些央企整合后,在实际业务经营、人员管理方面并没有实现协同效应。

  随着改革深入,重组的风险和难度不断增加,2010年8月,新上任的国资委主任王勇提出央企数量缩减速度要放缓。此后不到3年内,央企数量只减少了8家。

  2013年十八届三中全会后,新一轮国企改革拉开大幕。作为国企改革的重要抓手,央企兼并重组的速度加快。其中,2015年12月就有4起央企重组,占全年的2/3.2016年又有6起央企重组。

  对于下一阶段央企重组的重点,国资委副秘书长彭华岗近日表示:“央企重组中,数量并不是最终目的。下一步将更加注重重组的效果和质量,希望打造的是具有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来源:时代周报)

[PAGE默认页3]
郑重声明:用户在财富号/股吧/博客等社区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请勿相信代客理财、免费荐股和炒股培训等宣传内容,远离非法证券活动。请勿添加发言用户的手机号码、公众号、微博、微信及QQ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8328号 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编号:91310104631286033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21-34289898 举报邮箱:jubao@eastmoney.com
沪ICP证:沪B2-20070217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05006054号-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120号 版权所有:东方财富网 意见与建议:4000300059/95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