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高检:打击证券期货犯罪 坚决查处兴风作浪的“金融大鳄”
东方财富资讯君
2017-08-23 01:45:49
  • 点赞
  • 423
  •   ♥  收藏
  • A
    分享到:
来源:证券日报

  严厉惩治欺诈发行股票、债券,违规披露、不披露重要信息,内幕交易、泄露内幕信息,利用未公开信息交易,操纵证券期货市场等破坏证券期货市场秩序的犯罪

  最高人民检察院打击金融犯罪再出重拳。近日,最高人民检察院印发《关于认真贯彻落实全国金融工作会议精神加强和改进金融检察工作的通知》(下称“通知”),通知要求坚决查处那些兴风作浪的“金融大鳄”、搞权钱交易和利益输送的“内鬼”,对重大案件实行挂牌督办,形成有效震慑。特别是要加大证券期货犯罪打击力度。

  通知强调,各级检察机关要认真履行检察职责,紧紧围绕集聚金融风险、影响金融安全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加大惩治和预防金融犯罪和金融领域职务犯罪工作力度。严厉打击严重危害金融安全、破坏金融秩序的犯罪,充分发挥批捕、起诉职能,坚决整治严重破坏金融市场秩序的行为,坚决查处那些兴风作浪的“金融大鳄”、搞权钱交易和利益输送的“内鬼”,对重大案件实行挂牌督办,形成有效震慑。特别是要加大证券期货犯罪打击力度,严厉惩治欺诈发行股票、债券,违规披露、不披露重要信息,内幕交易、泄露内幕信息,利用未公开信息交易,操纵证券期货市场等破坏证券期货市场秩序的犯罪。

  同时,还要积极参与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工作,坚决查处利用互联网实施的非法吸收公众存款、集资诈骗、组织领导传销活动等犯罪,特别是对打着创新旗号大搞“庞氏骗局”等金融欺诈活动的,要依法严厉打击。严肃查办金融领域职务犯罪案件,遏制金融领域腐败滋生蔓延势头,坚决查办金融领域通过利益输送、权钱交易实施的贪污贿赂犯罪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玩忽职守、滥用职权造成国家财产严重损失的渎职犯罪,集中查办金融领域有影响、有震动的职务犯罪案件,遏制金融领域腐败滋生蔓延势头。加强对金融领域执法司法活动的法律监督,维护执法司法公平公正。

  通知明确,在办理金融领域犯罪案件过程中,要正确把握法律政策界限,改进司法办案方式方法,做到惩治犯罪与保护创新并举,既要严厉打击金融犯罪,又要依法保障金融改革创新。准确把握金融改革创新失误与失职渎职犯罪的界限,准确区分改革创新与违法犯罪、金融犯罪与正常民间借贷等政策界限,防止把一般违法违规、经济纠纷视为犯罪,防止以罚代刑和以刑事手段插手经济纠纷。加强法律适用和司法政策研究,进一步明确惩治金融犯罪的法律适用标准,推动健全金融法治。坚持把维护社会大局稳定和人民群众合法权益放到司法办案工作的重要位置,确保办案质量和效果相统一。

  【监管动态】

  央行报告剑指银行同业套利乱象 消除不合理套利空间

  央行近日发布货币政策执行报告透露,明年一季度将资产规模超5000亿元银行发行的一年内同业存单,纳入宏观审慎评估体系(MPA)考核。这将有效抑制金融市场同业套利乱象,降低金融市场整体运行风险。

  从最初线上同业拆借等传统同业业务,金融市场发展出线下同业存款、同业代付等所谓创新同业业务,其间还出现各种形式明保、暗保;合同形式五花八门,抽屉协议也司空见惯;同业业务与影子银行相互掺杂,金融市场违规行为较为突出。

  2014年,人民银行等五部门联合发布《关于规范金融机构同业业务的通知》,禁止非标资产买入返售,禁止各种形式暗保,明确单家商业银行同业融入资金余额不得超过该银行负债总额的三分之一等,这些措施发挥了“正本清源”的作用,金融市场同业乱象得到一定程度抑制。但金融市场并没有因此停止套利步伐,2015年我国同业理财市场迅速兴起,2016年同业存单发行也快速膨胀。围绕着同业投资、商业银行理财业务、债券市场形成了一个较为清晰的同业资金套利链条,进一步偏离了流动性管理的初衷。

  不同于商业银行传统存款、贷款、结算业务,金融机构同业业务具有高度的风险传染性、业务脆弱性。由金融机构同业业务所形成的庞大交易网络,可以瞬时传导风险,引发流动性问题。2013年我国金融市场的“钱紧”并非因为流动性稀少,而是个别机构不当行为引发风险成倍放大效应。不管怎样,过于依赖同业批发性资金,对金融机构而言都是不审慎的。虽然同业批发性资金容易获得,但“来得快,去得也快”。特别是由同业批发性资金形成的债券资产、非标准化资产,交易便利性较差,且高度依赖金融市场流动性状况。若同业批发性资金不能按期续转,就有可能会引发金融机构流动性风险。

  此外,同业业务资金来源与运用所形成的资产负债期限错配,相关风险也要高于银行表内存贷款业务,值得高度警惕。还有,在去杠杆、防风险主基调下,过去同业资金套利链条反过来会成为金融机构经营负担。

  从根本上说,金融机构同业业务应服务于流动性管理目的,而不是成为同业资金套利工具,更不能成为规模扩张手段。无论是防范金融风险,还是促进业务稳健发展,金融机构均要全力避免过于依赖同业业务的倾向。金融管理当局也要及时制定规则,消除不合理的同业套利空间,促进同业业务规范发展,并回归流动性管理本源。(来源:经济参考报)

  保监会定了:“一企一策”处置问题较大险企

  “防风险、严监管”是今年保险监管工作的主基调。目前保险业风险总体可控,但一些重点领域、激进险企的风险正在逐步显现。如何化解风险?如何处置问题较大的险企?保监会副主席陈文辉近日在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明确了监管思路。

  必要时动用保险保障基金

  在谈到特别要防范部分险企因突发情况引发的流动性风险时,陈文辉表示,要做到提前发现、提前预警。“对个别问题较大公司,采取‘一企一策’,做细做实应急预案,并切实完善好风险隔离机制,必要时发挥好保险保障基金的兜底作用。”

  保险保障基金,是指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和《保险保障基金管理办法》规定缴纳形成的,在规定情形下用于救助保单持有人、保单受让公司或者处置保险业风险的非政府性行业风险救助基金。目前,保险保障基金由中国保险保障基金有限责任公司负责筹集、管理和使用。

  此前,保险保障基金共被使用过两次,即通过管理救助方式有效处置了新华人寿和中华联合保险的风险,并实现了基金资产的溢价退出。这两次风险处置不仅成功化解了行业风险,也进一步增强了基金资本实力,为未来承担更为严峻的风险处置任务打下了坚实基础。

  “瘦身”变卖优质资产

  当然,动用保险保障基金只是极端情况下的兜底方案。在业内人士看来,目前大部分激进险企仍可通过转型来化解中短期的流动性风险。如何扭转现金流困局?陈文辉在接受采访时也指明了方向。

  他说,险企要通过“瘦身”化解风险。比如,一些问题险企持有很多优质资产,但与自身主营业务协同效应不强,和负债不匹配,可以通过转让进行变现。“对那些问题严重的险企,监管要做好各种风险处置预案和系统准备,确保不发生系统性风险。”

  行业影响力关键看是否干好该干的事

  在“保险业姓保”的大背景下,“以保费规模论英雄”的时代将一去不复返。对此,陈文辉对“行业影响力”进行了重新定义。“一个行业的影响力,不能简单看它的资产规模,关键要看它起什么样的作用,是否干好自己该干的事。”

  何为“干好自己该干的事”?回归保险本源才是正道。陈文辉表示,无论是企业和家庭财产保险、信用保险、人寿保险、健康保险、责任保险,还是保险资金运用,都是在直接和间接服务实体经济和社会发展。“保险业要在上述领域精耕细作,种好自己的田,充分发挥在风险管理和长期资产负债匹配管理上的核心优势,发挥好经济‘减震器’和社会‘稳定器’的功能作用。”

  对于偏离保险本源的产品和企业,陈文辉直言,必须花大力气去纠偏。“吃一堑不长一智是不行的。”陈文辉表示,下一步将加强对保险公司股权结构和真实股东穿透监管,加强关联关系穿透性审查,要求保险公司逐级披露股权结构至最终实际控制人,也就是穿透到最后的自然人,并且最后的自然人之间不能有关联关系,禁止代持、违规关联持股等行为。

  勇于“揭盖子”“打板子”

  在行业正本清源的路上,未来将怎样强化监管?陈文辉认为,要重塑保险业形象,首先就要重塑监管。具体要从重塑监管理念和定位、重塑从严监管氛围、重塑监管能力、重塑监管纪律、重塑监管文化等五方面入手。

  陈文辉说,重塑监管理念和定位,就要彻底厘清监管与发展的关系。当前要克服把保险监管机构当成“保险总公司”的倾向,监管不要越俎代庖去关心保费规模、增长率等,不要总是片面想把行业做大,认为只有行业做大了才有地位。

  “盲目追求发展速度,在监管中就会形成‘护犊子’的习惯,该出手时不出手。”他直言,要重塑从严监管氛围,就要牢记监管职责,敢于亮剑、敢于碰硬,勇于“揭盖子”、“打板子”,坚持严罚重处,决不能以任何理由放松监管、懈怠监管。

  他表示,对于个别影响恶劣、屡犯不改的机构,要采取顶格处罚,并推进实施高管人员任职资格取消或市场禁入等措施。在检查中发现的问题线索,凡是涉及违法的,坚决移送司法机关,让违法违规者付出沉重代价,形成强大震慑。(来源:上海证券报)

[PAGE默认页1]

  强监管下的银行业:银监会首次曝光三大数据 变化惊人

  18日,银监会在京举行通气会,就近期重点工作进行通报。

  这是银监会今年以来第三次召开近期重点工作通报会,有关备受市场关注的强监管措施成效、“三三四”检查进展、监管制度改革等问题均有提及,同业、理财和贷款结构的数据变化最引人关注。

  本次通报会的重点内容主要包括五个方面:

  1、同业业务整体在收缩,上半年银行业同业资产、同业负债规模双双收缩,这是2010年以来首次。

  2、理财产品规模下降,增速降至个位数。

  3、贷款结构更为优化,具体表现在新增房地产贷款占比下降、贷款增速开始超过同期资产增速,以及制造业贷款增速由负转正等。

  4、“三三四”自查已基本完成,目前银监会正在收集、汇总、分析各方面情况。

  5、针对自查和督查中发现的问题,要求金融机构认真对标、规范整改;对违法违规行为依法惩处、严肃问责;对整改工作不落实、问责不到位,特别是屡查屡犯的机构,依法从严、从重采取监管措施。

  此外,银监会审慎规制局局长肖远企在会上表示,今年以来,银监会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重点围绕支持实体经济、防范金融风险、治理金融乱象和银行业改革开放,目前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强监管显效,三大数据变化惊人

  今年以来,随着金融去杠杆、治理市场乱象等强监管措施的出台,银行业“脱实向虚”势头得到初步遏制,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力度增强,银行经营业绩改善明显。

  “银行业回归本源、专注主业,市场乱象得到初步遏制,市场竞争开始趋于理性,经营行为开始趋于规范,银行业主要监管指标保持稳定,风险总体可控。”肖远企称。

  经过数月来对银行同业、理财和表外业务的整治后,银行相关业务调整明显。具体表现在同业业务7年来首次收缩、理财规模增速“急刹车”将至个位数、贷款结构改善明显等。

  一是同业业务。

  同业业务整体在收缩,上半年银行业同业资产、同业负债规模双双收缩,这是2010年以来首次。

  二季度末,商业银行同业资产余额和同业负债余额比年初均减少了1.8万亿元。同业业务增速由整治市场乱象之前的正增长,转为目前的负增长,目前同业资产和同业负债增速分别是-5.6%和-2.3%。

  二是理财产品规模。

  自开展市场乱象综合治理以来,银行业金融机构理财产品余额累计减少了1.9万亿元,6月末理财产品余额28.4万亿元。理财产品余额同比增速降至个位数,较去年同期大幅度下降35个百分点。特别是同业理财较年初减少了2万亿元,同业理财减少最明显。理财中的委外投资较综合治理前减少5300多亿元。

  三是贷款结构更为优化。

  具体表现在新增房地产贷款占比下降、贷款增速开始超过同期的资产增速,以及制造业贷款增速由负转正等。

  数据显示,上半年新增个人住房按揭贷款占新增各项贷款的比重25.1%,比去年全年降低了10.9个百分点,比去年下半年的高峰期降低了19.9个百分点。

  上半年新增各项贷款8.8万亿元,占同期新增资产比例80.9%,较去年同期大幅度提高36.2百分点。肖远企称,采取综合治理措施以后,银行业主动压缩表外规模,部分表外资金转回表内,这从贷款增速的提高可以看出来。

  此外,今年以来制造业贷款连续6个月保持正增长。二季度末,银行业制造业贷款同比增长一个多百分点,银行资金更多地流向以制造业为代表的实体经济。

  三方面继续推进“三三四”专项治理

  今年“两会”后,银监会在银行业掀起了一轮自查整改的“旋风”。相继开展了“三违反”(违反金融法律、违反监管规则、违反内部规章)、“三套利”(监管套利、空转套利、关联套利)、“四不当”(不当创新、不当交易、不当激励、不当收费)等一系列整治银行业市场乱象的专项治理工作,也就是业内俗称的“三三四”检查。

  银监会现场检查局副局长李琳称,“三三四”专项治理工作坚旨在重点规范银行业经营行为,整肃金融秩序,防范化解和处置金融风险,引导银行业回归本源、专注主业,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

  从组织实施看,一方面,银监会按照既定安排和部署,组织开展各项工作;另一方面,又关注监管措施对金融稳定大局的影响,以及银行业金融机构的业务复杂程度、风险管理水平与内控合规能力,科学把握力度和节奏,合理设定机构自查、监管检查和整改问责等环节,有序推进专项治理工作。

  “目前,银行业金融机构的自查已基本结束,各级监管机构的检查也接近尾声,我们正在收集、汇总、分析各方面的情况。”李琳称。

  值得注意的是,李琳透露,机构自查结束后,下一步银监会将从三方面继续推进“三三四”专项治理:

  一是开展问题整改。督促银行业金融机构立查立改、边查边改、举一反三,深挖问题根源,全方位“查漏补缺”,切实增强遵纪守法意识。

  二是依法从严监管。坚持违法必究、纠查必严,坚持没收违法所得与罚款并重,坚持机构处罚与人员处罚并举,重拳整治各类违法违规行为,坚决治理各种银行业乱象。

  三是弥补监管短板。针对专项治理发现的问题,加强顶层设计,缺什么补什么,完善法规制度。同时,进一步强化制度的执行力和约束力,全面提升监管有效性,严守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为何强监管矛头指向同业、理财和表外业务

  银监会在今年掀起的金融去杠杆“旋风”,矛头直指银行同业、理财和表外业务的乱象,“三三四”检查就是主要针对这三个领域进行。

  对于为何选择这三个领域下重拳整治,肖远企在通气会上给出了最权威的解释:

  一是这些领域过去几年增长过快,甚至出现野蛮生长。

  二是这些领域资金空转现象最突出,这些领域乱象丛生,经营非常不规范。

  三是这些领域相互之间交叉关联比较突出,银行业自身、监管都很难看清其基础资产,难以穿透,甚至很难看到由谁来承担风险。这种风险的复杂性值得警惕。

  四是对这三个领域的整治对实体经济负面影响最小,而整治发挥效果以后,无论是最终完成还是阶段性完成,对实体经济的支持效果最明显和最直接。

  “整治银行业市场乱象的指导思想就是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当前银行业市场乱象最突出的三个领域是同业、理财和表外业务,而且这三个领域对实体经济震动最小,整治以后对实体经济支持效果最直接、最快速、最明显,所以我们一开始就紧紧抓住这三个‘牛鼻子’。”肖远企表示。(来源:券商中国)

[PAGE默认页2]

  稳字当头、均衡配置:证监会连发三文传递出的讯息

  本周二(8月15日),中国证监会在官方网站上连发三篇文章,总结最近一年的股市,单看标题就可以知晓其大致内容:《今年以来市场总体运行平稳》、《上市公司并购重组服务实体经济转方式调结构取得明显成效》、《新三板市场为我国经济发展增添新动力》。

  在笔者看来,这三篇文章各有侧重,某种程度上可视为当前管理层对国内资本市场的态度。在《今年以来市场总体运行平稳》一文中,主要内容可归结为“稳中有涨”、“波幅收窄”、“估值趋于合理”、“运行内在稳定性增强”,对今年以来A股的市场运行予以正面评价。取得这样的成果并不是市场完全自发形成的,而和管理层一系列引导政策不无关系。“稳”字当头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仍然是管理层对股市的主要引导方向。尤其值得关注的是,“稳中有涨”和创业板绝缘,但近期发布的上市公司中报显示,“国家队”二季度大量买入多家创业板公司股票,未来创业板在估值下降到位之后,理应也加入“稳中有涨”的行列中。尤其是目前创业板上市公司已经接近700家,占了沪深两市上市公司总家数20%,已经成为A股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拖后腿对营造“稳”字当头的市场氛围也是十分不利的,未来改观的可能性极大。

  另外两篇文章则分别提及并购重组和新三板的重要作用。新三板由于准入门坎高,和散户投资者关系不大;而并购重组被大篇幅提及则需要高度关注。文中列举了多家上市公司并购重组的案例,但一年来仍有大量公司的并购重组被否决,不少投资者视重组股为畏途。从此次文章的内容来看,管理层支持“真重组”、确保宝贵的金融资源用于真正有需求、能提升绩效的上市公司身上。未来“真重组”依然会得到理直气壮的支持,尤其是文中提及的五个方面:“服务供给侧改革”、“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助推国有企业改革”、“服务国家扶贫攻坚战略”、“服务‘一带一路’建设”。正如今年初宝钢武钢合并为钢铁股走强埋下伏笔一样,下半年多个国企重组大项目有望落地,也可望对市场相关板块产生积极影响,如神华和国电的重组、中国联通混改等等。

  出人意料的是,去年以来新股IPO家数增加较多,但并未在三篇文章中提及。虽然不排除近期会有相关文章刊登的可能,但即使是发布,在顺序上也已经比前面三篇落了下风。由于市场上对新股IPO比较敏感,此举不排除有安抚市场情绪的意图。此外,对于白马股今年以来上涨的表现也着墨不多,但有提到“上证50、沪深300指数市盈率分别为12倍和15倍”,低于境外主要蓝筹指数的估值水平,说明管理层认为目前大盘指数的估值水平相对合理甚至有所低估,并未出现类似2007年末估值泡沫化的迹象,这也形同给持有大市值的投资者服下了“定心丸”。

  总体而言,证监会8月15日的三篇文章对当前A股市场的运行正面肯定成分较多,同时也在某种程度上对此前超跌的重组股、中小创有所支持。在下半年的投资中,在大盘股、中小创和重组股中均衡配置,而非一味追高已经大涨的品种,才能在这个“稳”字当头的市场中稳健获利。(来源:红刊财经)

[PAGE默认页3]
郑重声明:用户在财富号/股吧/博客等社区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请勿相信代客理财、免费荐股和炒股培训等宣传内容,远离非法证券活动。请勿添加发言用户的手机号码、公众号、微博、微信及QQ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8328号 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编号:91310104631286033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21-34289898 举报邮箱:jubao@eastmoney.com
沪ICP证:沪B2-20070217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05006054号-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120号 版权所有:东方财富网 意见与建议:4000300059/95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