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险再回“老七家”格局 保监会重提财富管理
东方财富资讯君
2017-06-26 09:41:38
  • 点赞
  • 评论
  •   ♥  收藏
  • A
    分享到:
来源:中国经营报

   寿险近年风云变幻。


  曾几何时,中小险企通过银保渠道、网销渠道销售中短存续期产品,实现保费规模的快速增长。这种情况在2016年达到顶峰,当年规模保费排名中前六名除了国寿、平安外,其他老七家(中国人寿、平安人寿、太保寿险、新华人寿、泰康人寿、人保寿险、太平人寿)险企已不见踪迹。


  经过2016年以来监管“保险姓保”、回归本源的大力整顿,老七家格局初步再现。数据显示,截至今年4月,老七家市场份额之和为50.7%,占据寿险业半壁江山,较2016年底的42.2%增加8.5个百分点。


  值得注意的是,经过最近几年的养精蓄锐,在银保萎靡、网电销失落的当下,老七家做强个险、去银保化的转型意图基本实现,而这也正是此轮监管形势下中小险企的最大短板。


  根据保监会公布的最新保费数据显示,2017年前4个月规模保费排名前十的寿险公司有国寿、平安、安邦、华夏、太保寿、泰康、人保寿、富德生命、太平、新华,老七家均已回到前十。


  数据显示,国寿、平安、太保、泰康、人保、太平、新华规模保费分别为3100亿元、2154亿元、895亿元、758亿元、756亿元、656亿元、459亿元,市场份额分别为17.9%、12.4%、5.2%、4.4%、4.4%、3.8%、2.6%,市场份额之和为50.7%,已重新占据寿险业半壁江山,去年年底老七家市场份额之和只有42.2%,较今年前4个月少8.5个百分点。


  目前来看,虽然老七家50.7%的市场份额仍与2012年投资驱动型险企崛起之前80.4%的市场份额不可同日而语。但从目前的监管形势来看,个险渠道已成为寿险业的主要出路,而其核心竞争力基本掌控在老七家手中。


  根据近日在业内流传的一份2017年前5月保费数据来看,中国人寿、平安人寿个险总保费及个险新单排在行业第一、二名,市场份额之和超过50%。从个险总保费增幅方面,太平人寿超过50%,平安人寿、太保寿险增幅高达40%左右,泰康人寿、新华人寿、太平人寿、人保寿险等五家个险总保费同比增幅也多超过20%,只有国寿增幅不足10%。


  此外,老七家银保均现负增长,平安、太保、新华等公司前5个月银保渠道保费不足百亿元。


  而从保监会发布的2017年4月单月保费数据来看,有同比数据的74家寿险公司中,37家险企实现了规模保费的正增长,22家公司规模保费负增长50%以上。人身险公司共实现原保险保费收入1279亿元,同比负增长3.3%;规模保费1733亿元,同比负增长28.4%。


  值得注意的是,6月17日,保监会副主席梁涛在2017青岛中国财富论坛上演讲时提出:商业保险兼具保障与储蓄投资属性,是财富管理的重要提供者和参与者。保险在风险保障、资产管理、跨周期财务安排等方面的特点,正好契合了新时期财富管理的全方位多层次需求。保险在财富管理中具有的独特优势,一是安全性;二是全周期;三是专业化。


  官方上述关于保险财富管理的表态,是否可以理解为理财类保险产品管制将松动尚不得而知,但部分寿险公司人士表示对此高度关注。

郑重声明:用户在财富号/股吧/博客等社区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请勿相信代客理财、免费荐股和炒股培训等宣传内容,远离非法证券活动。请勿添加发言用户的手机号码、公众号、微博、微信及QQ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8328号 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编号:91310104631286033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21-61278686 举报邮箱:jubao@eastmoney.com
沪ICP证:沪B2-20070217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05006054号-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120号 版权所有:东方财富网 意见与建议:4000300059/95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