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乳业观察:一个藏在呼和浩特的真相
金角财经
2020-08-11 22:16:54
  • 24
  • 6
  •   ♥  收藏
  • A
    分享到:

上百头牛一起站在一个大转盘上,一只挨着一只围成圈,每头牛都在聚精会神盯着圆盘的中心。

这是在干嘛?

你很难想象,这其实是伊利的敕勒川牧场正在取奶。之所以用这种方式取奶,是因为牛群就像是一个小型社会,有自己的小团体与头领,吃草料的时候是要让头领先吃。

而每头牛都有自己的性格,有的牛很沉稳,有的牛很冲动。想要让他们在挤奶的时候相安无事,就要想办法把他们的注意力转移到别的地方——转盘就起到这个作用。

转盘将每头牛分隔开,让他们保持距离,并且将注意力集中在转盘中心。否则一旦有一两头牛出现冲撞,很容易引发整个牛群的骚动,或者说是群殴。

喝牛奶的人从没想到过,奶牛族群,和人类社会一样复杂。

不少人对于中国乳业的了解,还停留在想象阶段。

最近那篇引起轩然大波的爆款文章,让人们的目光再次聚焦在中国的牛奶上。文章提到中国奶企在质量、行业标准等方面,均与国外同行有差距,并且认为国标制定受到了企业的影响。文章声称企业左右了国家标准的制定,人为将标准拉低,使得中国乳业最近一段时间以来沦陷在了争议中。

所以,中国乳业的国家标准是怎样的?奶企的标准又是怎样的?

争论中,人们更关注的是,现在的国产牛奶到底是怎样的?它的质量如何?跟国外牛奶相比有什么差别?最关键的是,它到底安不安全?

这些问题,也是我们所困惑和关注的。为了弄清真相,我们报名参加了伊利的品鉴之旅,希望以实地调研,搞清楚当前中国乳业的真正面貌。

管理奶牛的情绪

作为奶源的牧场,是我们的第一站。

或许直到现在,你仍然认为从奶牛身上挤奶是像下面这张图一样,一双手疯狂挤压奶牛,把牛奶挤到桶里。

但我们在伊利这样的大型奶企,看到的场景是这样的。

在伊利的牧场,现在有两种自动挤奶的方式,一种是并列式,一种是转盘式,都是全自动的,不需要人工接触,也就最大程度减少了人工操作可能带来的污染。

在并列式挤奶设备上,有个待挤厅,里面设置了自动引导门,可以将奶牛引导到挤奶位上,另外还有一个前翻转定位门将奶牛固定在挤奶位。

在转盘式挤奶设备上,所有的奶牛都会围成一个圈,让奶牛们盯着圆盘中心,集中注意力。而且为了让奶牛安静下来,挤奶的时候还会给牛听卡农钢琴曲之类的音乐,还会对奶牛乳头进行按摩。

奶牛们也已经习惯了这样的挤奶方式,甚至可以自己走上台阶找位置,挤完奶自行回去,奶牛不仅有舒服的卧床,每顿饭还配有专业饲养员精心研究的配料,以提供全面充足的营养,生活环境不亚于人。

计算机也会自动对每头奶牛的产奶量和健康状况进行实时监控。如果有产奶量下降,或者体温异常等状况,或许意味着奶牛健康出了问题。这就需要医疗或者改善饮食结构。

说到饮食,奶牛的食物也经过精心挑选,再也不是玉米秸秆之类的饲料,而是100%采用科学种植的全株青贮和紫花苜蓿草料,这是为了让奶牛获得更均衡的营养,从而产出更高质量的牛奶。

在这样的奶场里,奶牛们仿佛是在这里工作的工人,到点上班,到点下班,吃好睡好。

而你也一定想象不到,奶牛的每年还有两个月的带薪休假!不工作,不产奶,纯休息玩乐。

奶牛产奶量,直接受心情影响。管理好奶牛的情绪,可以有更高的效益。

随着科学化饲养水平的提升,奶牛的产奶量也有所提高。目前一头奶牛每日早中晚分三次挤奶,日产奶量达到32-40公斤。

这样产出的奶,质量究竟怎么样?

影响国家乳业标准?

在对乳制品的评判标准中,蛋白质含量以及菌落总数水平这两个标准,是我们关注的焦点。每个国家、每个市场都设定了自己的行业标准。

比如中国的乳制品行业标准就规定,蛋白质指标为大于等于2.80g/100g。而菌落数这个指标上,中国的国标是小于200万cfu/ml。

有人认为这一标准与其他国家的标准相比太低了。

我们来看下其他国家的标准。

在欧盟标准中,生鲜乳的蛋白质平均含量为2.9g/100g。除此之外,美国和日本等国家,对此项标准不作要求。

由此直接判断国外乳制品标准都比中国标准高,并不公允。

除此之外。在菌落总数这一指标上,中国的标准是必须小于200万cfu/ml,并且,中国标准里,要求每车必须达到此标准,否则乳企必须拒收。而日本标准为400万cfu/ml,和大部分其他国家一样,如果不达到标准,将作警告与累计信用评估,并不会直接拒收。与之相比,中国标准显然更为严格。

值得注意的是,有人误以为,国家标准是上限,但是事实上,这仅仅是一个兜底用的标准而已。

2010年制定标准时,国内的奶牛饲养中粗饲料结构单一、优质饲草饲喂率低,因此生乳蛋白质含量也相对较低。而且奶牛不同泌乳期蛋白质含量不同。结合各种现实情况,从保障基本的质量安全角度出发,制定了这一基本要求,但也鼓励企业在《生乳》国家标准基础上,制订更为严格的企业标准。

熟悉手机行业的人一定知道,手机厂商热衷于使用最先进的芯片、屏幕、摄像头等零部件,尽管成本更高,但对于厂家来说,这是非做不可的事。

市场竞争的真正逻辑是:不论行业标准如何,只有在标准之上尽力提升自家产品的品质,才可以在市场竞争中获得优势。

在这个逻辑下,没有哪家企业会在对手往前走的时候,自己还往后倒退。

对于大型奶企来说,更是如此。

这一点在伊利就可以看出,大型乳企的企业执行标准,不仅高于国家标准,而且高于国际标准。

2010年伊利生鲜平均乳蛋白质是3.07g/100g。但从2010年开始,通过推进“七个100%”等举措,伊利的生鲜乳蛋白质实现了连续10年增长,2020年1到6月份的平均值为3.28g/100g。

具体来看,以纯牛奶蛋白质含量为例,伊利纯牛奶为3.2g、金典纯牛奶为3.6g、金典有机纯牛奶和金典娟珊纯牛奶均为3.8g。

这些隐藏在数字背后的事实,需要在实际观察后才能发现。比如在菌落数的实际执行标准上,我们调研到,伊利实际上是小于1.77万cfu,远低于欧盟制定的10万cfu,安全系数高了近6倍。

说白了,作为兜底的国家标准,当初是考虑到一些整个行业的现状,没将标准调到最极致的水平去。至于大型乳企,他们的技术与资本条件,要做到更高的标准并不难,而且他们也必须这样做,以保持自己的竞争力。

因此,大型乳企在质量上的关注度,并不是以国家制定的最低标准作为自己的上限,他们有更高的标准和追求。伊利就设立了食品安全“三条线”,在国标线的基础上提升了50%的标准,制定了企标线;并且还在企标线的基础上提升了20%的标准,制定了内控线。

所以,大型乳企是不会去影响国标,使之降低的。一是利益相悖,二是根本不可能。

首先我们来看下,制定乳制品标准的委员会,人员构成是怎样的。

2008年12月,卫生部牵头会同农业部、国家标准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工商总局、质检总局、食品药品监管局等部门和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轻工业联合会、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中国奶业协会等单位成立了乳品安全国家标准整合完善工作开始组成的协调小组,负责对乳品安全国家标准进行整合完善。

同时成立了由协调小组各部门推荐的近70名专家组成的专家组,分别来自各部委等管理部门、专业技术机构、大专院校、行业协会以及乳品企业。

从中可以看到,国家标准制定过程中,参与方不止是乳品企业,还包括多个管理部门,并且以部委等政府部门为主体。

企业怎么可能影响这么多的政府部门和行业专家?

人民日报刊2011年曾发了一篇文章,标题很鲜明,《卫生部:乳品标准绝不可能被企业绑架》。

奶源大革命

如果回头去看最近十年的中国乳业发展,你会发现一个很奇怪的现象,这十年来,中国乳业做的最大努力其实并不是在生产工艺和检测工艺上的进步,而是对奶源供应链水平的提升。

在走访伊利的过程里,最大的一个感受就是,原奶和奶厂之间几乎没有任何中间环节。

2008年,卫生部等13部委制定的《奶业整顿和振兴规划纲要》中还要求到2011年10月底前,乳制品生产企业的“基地自产生鲜乳与加工能力的比例达到70%以上”,以从源头上保证奶业安全。

像伊利就已经做到了这一点。

目前,伊利牧场通过“七个100%”管理方式来管理牛奶品质。

100%规模化牧场奶源基地;100%应用TMR全混合营养日粮技术;100%全株青贮和紫花苜蓿的使用;100%安装和使用精准饲喂系统;100%配置奶牛卧床及开展舒适度项目;100%机械化挤奶;100%提供嵌入式服务。

然而,即便如此,仍然有人说现在的牛奶不如以前的有奶味。事实上,奶味是牛奶中的脂肪味,现代牛奶技术工艺有一项是将脂肪颗粒打碎让牛奶保存的稳定性更强,这是奶味变淡的根本原因,而不是品质问题。

还有人觉得,相比于常温奶,巴氏奶更加有营养。实际上,二者仅仅是加工方式有所不同。有许多行业专家明确指出,从牛奶的核心营养指标——蛋白质和钙上来说,二者几乎没有差别,消费者根据条件和偏好选择即可。

这也从另一个层面对乳企提出了要求——只有规模化的乳企,才能在全国范围内提供统一品质的乳制品产品。

这个行业,缺的只是真正的了解

2008年以后,国内大型乳企对于产业链的重金投入,是人们没法想象的。

截至2019年,伊利在检验设备的投入方面累计达到了7.4亿元。这些钱用于升级品质管理体系,致力于实现“全球最优品质”和“零食品安全事件”。

对于国产奶来说,为了重获消费者的信任,仅仅做到比国家标准高还不行,还必须比国际标准更高才行。

时至今日,中国乳业或许还有很多可以改进的空间,但并不代表,中国乳业在十年里的进步可以被一句话抹杀。

中国乳业在产业链上的升级,注重核心的奶源质量等环节,尽管国家标准并没有完全被用来倒逼企业在品质上进行提升,但是中国奶制品市场的激烈竞争,本身就要求奶企们加强品质管控,甚至生产出远高于国标和国际标准的产品。

对于质量好坏的判断,人云亦云显然不够。互联网时代信息混杂,真相与谣言之间或许只有一线之隔,却仍然让很多人无法跨越。因此,了解客观的行业标准,了解产品的生产过程,才是真正对健康负责。

这个行业,不缺谣言,只缺真正的了解。

(来源:金角财经的财富号 2020-08-11 22:16) [点击查看原文]

郑重声明:用户在财富号/股吧/博客等社区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请勿相信代客理财、免费荐股和炒股培训等宣传内容,远离非法证券活动。请勿添加发言用户的手机号码、公众号、微博、微信及QQ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8328号 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编号:91310104631286033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21-61278686 举报邮箱:jubao@eastmoney.com
沪ICP证:沪B2-20070217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05006054号-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120号 版权所有:东方财富网 意见与建议:4000300059/95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