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猪周期,牧原凭什么
敦颐资产颜为海
2020-07-06 20:56:00
  • 19
  • 2
  •   ♥  收藏
  • A
    分享到:

作者:张睿婷 微信:zrt13212109198

编辑:魏子翔



穿越猪周期,牧原凭什么

过去的乙亥猪年,养猪成了最赚钱的生意。

受非洲猪瘟的影响,2019年下半年,猪肉价格一路疯涨,而早在2019年初,资本市场就已闻风而动,猪肉相关企业高歌猛进,这其中,牧原股份的表现尤为亮眼。

牧原股份始创于1992年,创始人秦英林夫妇从22头生猪白手起家,创业28年,穿越一个又一个“猪价周期”,终于将牧原发展成国内最大的生猪规模化养殖企业,2019年,牧原的出栏量达到1025万头,净利润61亿元。

2019年,我国生猪出栏逾5.4亿头,猪肉产量逾4200万吨。我国生物养殖行业拥有万亿规模,仍以散户养殖为主,CR10(行业前十名份额集中度指标)不到9%,其中温氏股份(300498)市占率3.2%,牧原股份市占率1.6%排名第二。在中国养猪业,年出栏量超过1000万头是一道分水岭,温氏和牧原是唯二两家超过这个数字的企业。

牧原近几年的飞速发展堪称奇迹。牧原股份是在2014年上市,从上市到千亿市值,牧原用了5年,而从一千亿市值到两千亿市值,牧原仅仅用了8个月,2020年3月9日上午,牧原股份的股价一度达到139.92元/股,市值突破3000亿元,虽然收盘时未能站稳3000亿市值大关,但其表现在A股大跌市道下可谓一枝独秀。

牧原的成功是偶然吗?显然不是的,那究竟是什么支撑着牧原不仅没有被历次“猪价周期”淘汰,反而借着“猪价周期”的东风扶摇直上呢?

回溯牧原的创立史,我们一起看看,牧原是如何顺应时代的潮流,又超越时代的潮流。

千亿身家的“猪倌”竟是大学生出身?

相信很多人都想不到,牧原股份,这个今天的养猪大户,其实出自“书生”之手。

牧原股份的创始人秦英林先生是90年代少有的大学生。年少时,由于家境并不富裕,秦曾建议父亲养猪,父亲拿出全部家底800元买了20头小猪,结果由于不懂防疫知识,一场猪瘟下来,就死掉了19头,损失惨重。这段经历在秦英林的心里埋下了一颗投身农牧业的种子。

高考时,秦英林由于优异的成绩,原本有机会保送河南大学,但他主动放弃了,坚持报考河南农业大学等养殖业相关大学,这让当时他的老师颇为恼怒,留下一句“不识抬举”。

如愿以偿被河南农业大学录取后,秦英林在大学期间扎进了图书馆,扎进了知识的海洋。短短两年,秦英林便粗略地学完了要在4年中学完的课程。于是,他把剩余的时间用在对更新更高的知识的储备上。他广泛阅读国内外专业刊物,收集最新养猪成果,学习掌握最新养猪技术,并在国家级刊物上发表了论文。

1989年,秦英林毕业后进入南阳地区食品公司工作,但按部就班的办公室生活让他感到困惑,让他觉得自己孜孜以求的养猪梦越来越远。

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之际,改革的春风再次吹满大地,很多公务员纷纷下海创业。秦英林感到再次找到了自己的道路。不同于很多人下海炒房,秦英林选择了辞去公职,同妻子回家乡养猪创业。

那个年代,大学生是宝贵的稀缺资源,是飞上枝头变凤凰的身份象征,大学生回乡养猪创业是不被人理解和看好的,更何况是辞掉“铁饭碗”而选择养猪,包括秦英林的父亲对此起先也是极力阻止。但是秦英林不为所动,他坚信,养猪才能把自己所学的知识真正用起来,养一头猪容易,养好成千上万头猪是需要知识,需要技术的。

年少的秦英林当时或许没有想过日后大展拳脚的创业经历,但其实那个时候,创业人最耀眼的精神特质——坚守与魄力已经在他身上初露锋芒。

大胆开创集中式一体化养殖新模式

回到老家南阳后,秦英林采购了22头小猪,正式开启自己的“养猪生涯”。

但不幸的是,秦英林本以为自己科班出身,养猪能顺利一点,没想到还是遭遇同样的挫折。这22头小猪慢慢变大,却因为疫情“全军覆没”。

联想到年少时家中养猪同样由于猪瘟而几乎全军覆没的经历,秦英林对于养猪有了新的看法,那就是要做大规模的集中式养殖,对生产线的每一环都严防死守,这一想法在当时是极具前瞻性和创造性的。

长期以来,我国生猪养殖业以散户散养为主,据中国畜牧兽医年鉴统计显示, 2017年年出栏生猪5万头以上的养殖户为407家,占总养殖户数的0.0011%。所以,在养殖模式上,养猪企业大多采用的是与农户合作的形式,其中养猪行业的老牌龙头——温氏股份就是“公司 农户”模式的典型代表。

具体来说,“公司 农户”的模式之下,公司不需要提供仔猪育肥舍,由合作农户按照公司的标准自己出资新建或改造现有的养殖场,并与公司签订委托协议,缴纳一定的预付金,“代替”公司进行生猪养殖。生产周期结束,公司按照合同约定价格回购成熟的商品猪,并支付一定的托管费。

这种模式本质上仍然是散户在分散化养殖,而秦英林则是彻彻底底地集中化一体化养殖,今天的牧原,已经形成了以“自育自繁自养大规模一体化”为特色的生猪养殖模式,建立了集饲料加工、生猪育种、种猪扩繁、商品猪饲养为一体的完整封闭式生猪产业链,并逐步进入下游屠宰产业。

这样的大规模一体化产业链,是牧原的特色,为牧原带来了许多天然的优势。

最明显的优势就体现在成本控制上。开源证券研报指出,牧原的生猪完全成本低于同行,过往来看,牧原的生猪完全成本在11-12元/公斤,而规模场生猪完全成本均值处于13-15元/公斤。

非洲猪瘟爆发后,生猪养殖企业的完全成本均出现不同程度上升,但牧原相比同行成本提升幅度较小,行业内与牧原的成本差距进一步拉大,由非瘟前0.5-3元/公斤,上涨到10元/公斤以上。

由于生猪本质上属于同质化产品,养殖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体现在成本端,成本优势使得公司在猪价高企的时候比同行盈利更多,在猪价低迷时,同行普遍亏损退出而牧原仍能实现扩张。

同时,在疾病防控、规模化生产、产品品质控制方面,一体化的产业链都有自己的优势。

客观来说,无论是集中式一体化养殖,还是与农户合作养殖,都是各有千秋的,我们无法简单评论哪种模式更好,但是,牧原的成功就在于坚定地走一条路,并把这条路上每一处陷阱都研究透彻,在一条路上走得稳,不得不说也是一种“无招胜有招”的智慧。

“土”行业更需要高科技

1995年,秦英林此时的养殖规模已经扩大到几千头,然而瘟疫再一次降临,猪舍内的猪突然开始暴毙。有了之前的经验,秦英林当机立断,封锁生产区,隔离病猪,带头解剖研究病猪,查阅资料,同时向各大高校和科研机构求助,妻子甚至在七个月身孕的情况下,带病猪北上寻求省会专家帮助。

辗转多日后,河南农大的专家终于给出意见,怀疑伪狂犬病。秦英林得知后,大胆向省畜牧局求助,省畜牧局仅用了两天,就将有效疫苗从哈尔滨空运至河南,解了秦英林的燃眉之急。

这次有惊无险的经历让秦英林切身感受到了科学的力量,在二十多年的经营过程中,始终保持对科学的敬畏,尊重科学,积极引进科学,利用科学的力量走在时代前沿。

在这次非洲猪瘟中,牧原的疫情防控相当有力,2019年以来,为防控非洲猪瘟,牧原自身主动提升生物安全等级,新建、改造硬件设施,优化隔离防护制度。通过净化生产,牧原股份目前已经能够有效防控非洲猪瘟。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养猪产业是落后的,但事实上,养猪也是有很多“门道”的,养猪其实是一个融合了多个学科的行业。举例来说,在育种选育上要用遗传育种技术,疫病需要做基因测试,就连猪粪处理,也要有大量的专业人才才能完成。

所以,在这个看似简单粗暴的充满土味的行业里,恰恰是那些重视科技的企业走在了前面。


就拿猪舍来说,门道就不少。秦英林自1992年创业之初,不断对猪舍的设计和建设进行研究和创新,带领公司技术团队着力研究猪舍的温湿控制系统和猪舍自动饲喂系统两大核心系统。

猪舍的温湿控制系统主要解决猪生长的健康状况、舒适度、生长效率的问题。牧原的猪舍环境,不仅测定二氧化碳、氧气、氨气含量,对温度、湿度的控制精度甚至远超五星级酒店。另外,其猪舍当前安装的空气过滤系统可以过滤空气中PED、蓝耳等分子较小的病毒,从而提高猪舍内的空气质量,提升猪群健康水平,提高饲料转化效率,降低养殖成本。

猪舍的自动饲喂系统则主要解决饲养效率问题,在育肥阶段,公司1名饲养员可同时饲养2700-3600头生猪(根据猪舍条件),生产效率高于国内行业平均水平。通过研发智能饲喂、智能环控、养猪机器人等智能装备,为猪群提供高洁净生长环境,提高猪群健康,实现安全生产。

同时,公司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建立猪病预测模型,实现疫病实时监测与有效控制,养殖过程数据自动采集与分析,对部分猪病进行提前预警,辅助兽医进行远程诊断。养猪装备的不断升级,极大的提高了人工效率。

在未来,牧原股份将继续加大技术研发的投入,成立专项技术奖励基金,引进和运用新技术,研发大数据系统和智能化养猪,甚至要像“无人驾驶”一样,实现养猪“无人值守”。

这些一项又一项的科技创新与应用,不仅提高了牧原的养殖质量,而且节约了养殖成本,进一步强化了牧原的成本控制能力。

可以说,牧原股份本身就是一部创新史:从猪舍设计的数十次迭代升级,再到饲料与兽医防疫等创新革变,秦英林在传统养殖行业内打造了一个融汇多学科的高科技企业。把人人以为技术低下的落后产业做出这么多精细的学问,牧原显然走在了行业的前沿。

牧原从不缺钱的秘密

大规模一体化养殖模式虽然为牧原带来了成本控制、食品安全等优势,但同时也带了财务上的压力,自建大规模高标准的养猪场是一笔巨大的开支。

大规模的生猪养殖面临较高的进入壁垒,首先就是资金壁垒,规模养殖企业需要大量资金购买种猪、购建猪舍、购买设备等,前期投入大。同时生猪养殖周期相对较长,生产经营过程中需要较多的流动资金用于周转。

由于养殖行业行情波动过大,土地、厂房等资产不符合银行抵押要求,养殖企业极难从银行获得贷款,多数靠民间借贷周转,额度很小。

“猪养得比牧原好的人比比皆是,为什么我们能上市?为什么我们的成长过程那么快?上市后我反思许久才意识到,真正支撑我们发展的就是当年坚持还银行贷款。”秦英林曾在一次夜话访谈中自问自答。

2006年农业银行上市股改,拟剥离部分资产并打包处置。牧原当时在农行存量贷款为2540万元,可以设法完善手续后免去。

秦英林却说:“我是做企业的,发展确实需要钱,但我更要讲责任,讲诚信,如果我们贷的款都不还了,那老百姓存在银行里的钱靠啥给?”就连牧原的高层中也有人找到秦英林说,上面有政策,我们可以借机甩掉包袱,轻装上阵,对公司百利而无一害啊!

“还,一定要还,不还就失去了诚信、坏了良心!”秦英林态度坚决:“没有钱,是艰难,但我们可以挣;如果没有了诚信,你挣来的就不是钱了!”就这样,在公司资金十分紧张的情况下,秦英林主动找到政府部门办理了还款手续,与银行签订了还款计划,陆续还清了全部贷款。

这在当时看来是很“傻”的行为,毕竟依政策规定可以免去还款,是多少人做梦都会笑醒的天上掉下的馅饼,可是秦英林坚持依信还款,这样“吃亏”的行为为他带来的是千金不换的有口皆碑。

“做人做事都要把后路留长远点,如果当初那2000多万元贷款不还,牧原肯定走不到今天,更不要说上市融资了!”秦英林说。

秦英林讲责任,讲诚信,赢得了金融部门的信任。近10年间,各家专业银行都把为牧原提供贷款当做荣耀。2010年,在没有任何抵押物的情况下,中信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农业银行等多家银行主动上门提供信用贷款6亿元。农业银行还创新贷款方式,允许牧原用生猪做担保抵押。

有时,牧原需要资金还未向银行提出贷款申请时,银行就主动把贷款送上门来了,无论是3000万元、8000万元,还是1亿元、3亿元,他们认为,秦英林和牧原本身就是“信用和担保”。就连世界银行下属机构——国际金融公司(IFC)也看好牧原,主动上门合作,投资1000万美元参股。

这些都为牧原后来上市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14年,牧原股份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进一步拓宽了融资渠道。

扩张,还是扩张

有了资金的底气,牧原扩张起来更是大展拳脚。该公司生猪出栏量自2010年倍增式扩张,2010年出栏量为35.90万头,2014年达到185.90万头,2018年出栏量已达1101.1万头,受非洲猪瘟影响,2019年出栏量1025万头,经营计划显示,2020年出栏量将达到1750-2000万头。截至2019年底,牧原股份全资及控股子公司数量已经达到138个,分布在18个省区。

养猪产业素有“赚一年、平一年、赔一年”的“猪价周期”,此外还面临瘟疫、环保、土地、资金等诸多难题。这样的大规模扩张,在猪价下行时,给牧原带来了很大的压力,甚至会形成越扩张越亏钱的局面。

既然越扩张越赔钱,牧原为什么还要大举扩张呢?因为在等下一轮周期!

只要猪肉价格低于行业平均价,就会有大量农户退出,产能会下降,价格会逐渐回来。而在大量农户退出的时候,牧原就能借机把农户的市场抢过来。到了下一轮周期,价格一旦上涨,牧原就能靠大批大批的猪赚个盆满钵满。

“猪价周期”背后,是一个高度散户化、供求波动剧烈的完全竞争市场,秦英林应对“猪价周期”的办法就是逆周期操作,即使在低迷时期,依然积极扩张,等待下一次复苏、高涨。

从外部环境来看,由于生猪养殖产业污染严重,近几年多地政府都曾出于环保目的大量清退养猪散户,规模化养殖无疑是未来的政策导向。牧原规模化养殖的模式显然站在了政策鼓励的方向上,积极扩张会得到一定的政策扶持,起码不会在政策上吃亏受阻。

另一方面,生猪期货的推出也为牧原的扩张保驾护航。简单来说,市场价格低迷,并且企业本身存栏规模较大,可以通过生猪期货套保提前锁定利润,减少价格下跌带来的损失。如果价格上涨但企业本身存栏规模不及预期或者未到合适出栏时机,那么可以通过期货买入进行轮库操作来提前获得利润。

总体来说,生猪期货上市后,通过专业化操作,利用期货市场,企业运营发展会更平稳。事实上,牧原对此也是积极布局,现阶段专门为期货处招聘期货精英,招聘岗位涉及期现分析师(生猪、谷物、油脂油料)、交割经理、期货交易岗。招聘范围基本覆盖了期货交易策略、下单、风控、交割等整个流程。

此次牧原股份招聘的期货类岗位,待遇亦按照公司此前定下的招聘计划执行。其中,“超跑计划”薪酬范围为月薪40000元左右,“领跑计划”、“奔跑计划”月薪分别为20000元、10000元。由此可见,牧原正不惜高薪吸引人才以参与生猪期货。

根据牧原股份2019年年报,公司2019年固定资产188.64亿元,占总资产比例35.67%,固定资产较期初增加39.28%,在建工程85.99亿元,占总资产比例16.26%,在建工程较期初增加133.65%,公司解释皆为生产经营、建设规模扩大导致。由此可见,牧原未来仍在积极布局扩张。

讲良心,守底线的企业才能基业长青


秦英林在生意场上讲究诚信,甚至有些时候显得不那么“精明”,不过正如大道至简,大智若愚,能舍小利而坚守底线看得长远,方为上上智。

2000年前后,用瘦肉精养猪是行业内的潜规则,而用瘦肉精添加饲料喂的猪就是长相好,市场俏。牧原的猪没有喂瘦肉精,有一段时间根本卖不出去,造成资金链出了问题。

有瘦肉精销售商主动找到秦英林,承诺免费让牧原试用,自己包销。秦英林坚决回绝。有的销售商干脆找到养殖场的场长、饲养员“兜售”,而场长和饲养员们看着自己养的猪卖不出去,就想避开秦英林试一试。秦英林发现苗头后,召开大会,言明自己的底线,“做人做事不能不讲良心”,“谁用,(我)开除谁”。

事实证明,经过了短时间的萧条考验后,牧原赢得的反而是市场的青睐、外商的青睐、百姓的青睐。

在如今资本为王的时代,能坚守底线的良心企业可以说是凤毛麟角,牧原做的是关系千家万户的猪肉生意,能守住底线的企业才能守住消费者的心,才能经得住市场的大风大浪。

随着牧原的企业越做越大,秦英林也深感自己的社会责任越来越重,时刻不忘回馈社会。

2009年麦收时节,牧原的企业所在地内乡包括周边县市阴雨连绵,成熟的小麦发了芽,粮食部门无法收购,市场更是无人问津。关键时刻,秦英林表示,农民们送来的芽麦,牧原全部按当年国家给粮食部门下达的最高收购价现收现结,在当时,牧原自身的资金不足,这一豪举是秦英林贷款一亿多元,扛着巨大的压力完成的。

在这次新冠疫情中,牧原股份在1月30日的时候,第一时间捐赠了1亿元用于抗击疫情。随后,秦英林夫妇再次捐款1亿元,用于疫情的防控。

4月19日,牧原股份发布公告称,董事长秦英林将会向杭州市西湖教育基金会捐赠其持有的牧原股份市值近8亿元人民币对应数量的股票。这次捐赠的股票以及收益,将会用于西湖大学的基础研究以及前沿的技术创新。在河南当地,秦英林夫妇也默默无闻地资助建设了许多学校,为社会教育持续贡献力量。

结语

回到开篇的问题,牧原到底凭什么可以穿越历次猪周期而不倒,反而能变危机为机遇呢?

模式是关键!集中式一体化养殖的模式为牧原带来了天然的优势,尤其是成本优势,无论“猪价周期”在哪个阶段,牧原都在积极扩张这种模式,即使遭遇猪价下行,也蛰伏等待下一次周期。就说这次非洲猪瘟影响下的“猪价周期”,得益于之前的大规模扩张,牧原就赚得盆满钵满。

企业家的眼界和魄力同样重要。秦英林作为八九十年代的大学生,能深入到许多人看不起的养猪行业,并且极具前瞻性地选择了集中式一体化养殖模式,极具前瞻性地科学养猪,二十余年坚持下来,这份眼界和魄力非常人所能比。

能赚钱的企业固然受资本市场欢迎,但是对于老百姓来说,能舍得不赚钱的企业才更难得。牧原能守得住初心,守得住底线,这些软实力才是赢得了消费者青睐的法宝。

秦英林所带领的牧原股份,有格局有远见,能守住企业的初心和底线,能积极融入时代的潮流,能坚定地走出属于自己的集中式一体化特色路线,这样的企业是难得的成长型好企业,即使没有这次的非洲猪瘟,牧原也迟早会走入大众的视线,经受住市场的考验,成为闪耀的新星。

参考资料:

【1】秦英林:中国第一“猪倌”炼成记 棱镜

【2】牧原股份:*ST雏鹰后继有人,养猪股的极限扩张与1000倍PE之路

【3】从22头猪成长起来的上市企业——解读牧原发展壮大的DNA

【4】开源证券:自繁自养生猪养殖龙头企业,体系优势奠定高成长基础

【5】牧原正式入局生猪期货,4万月薪招聘生猪价格分析师。

【6】牧原股份2019年年报

全文完。感谢您的耐心阅读,请顺手点个在看吧~

敦颐资产的理念:真正伟大的投资机会都来自于时代背景和产业浪潮,从蒸汽机、铁路、智能手机到移动互联网,每一代科技浪潮都带来了数十倍甚至几百倍的投资回报,我们聚焦研究新兴产业

敦颐资产的愿景:从3700个A股公司中精选出核心行业的前1%的头部公司,协助大家把投资范围缩小到A股最优质的公司内,一起分享中国新兴产业发展的红利,让股票投资更简单。


(来源:海哥的投资笔记的财富号 2020-07-06 20:56) [点击查看原文]

郑重声明:用户在财富号/股吧/博客等社区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请勿相信代客理财、免费荐股和炒股培训等宣传内容,远离非法证券活动。请勿添加发言用户的手机号码、公众号、微博、微信及QQ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8328号 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编号:91310104631286033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21-61278686 举报邮箱:jubao@eastmoney.com
沪ICP证:沪B2-20070217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05006054号-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120号 版权所有:东方财富网 意见与建议:4000300059/95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