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泰通信王林团队】进击的新型基建,5G重塑数据时代—2020年中国市场前瞻—新冠病毒“危”与“机”
招财猫财富攻略
2020-05-23 22:06:12
  • 32
  • 14
  •   ♥  收藏
  • A
    分享到:

进击的新型基建,5G重塑数据时代

进击的新型基建

2020年2月至今新型基建政策持续催化,均强调加快5G网络、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进度。我们认为以5G为代表的新型基建有望在逆周期调节中扮演重要角色,同时,IDC&云计算行业有望迎来新一轮增长周期。另外,国内运营商、物联网、车联网、工业互联网等细分板块也将受益于新型基建推进,迎来持续政策催化。重点推荐:中兴通讯光环新网中际旭创星网锐捷移为通信世嘉科技等。建议关注:中国联通金卡智能和而泰天源迪科亿联网络

新型基建政策导向,驱动通信行业估值修复

我们认为新型基建更加侧重于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是新一代产业升级的关键,在这一过程中,政策驱动和投资推进作为“开山斧”,是催化产业落地的核心因素。Wind数据显示,受益于新型基建政策的持续催化,通信(申万)指数2020年初至5月21日累计涨幅2.82%,跑赢沪深300指数7.28个百分点,当前行业PE TTM估值位于2017年1月以来的中位数水平下方,流动性改善以及行业景气向上有望为通信估值修复奠定基础。

5G新型基建提速进行时,运营商投资计划和招标落地

5G作为新型基建的重要部分,区别于传统基建由政府投资驱动,其产业链是以运营商作为投资主体。2020年三大运营商5G 1800亿资本开支计划落地,是5G建设指引的重要指标。结合国内三家运营商5G无线设备集采结果,华为和中兴通讯中标份额位列前二位,我们认为5G时代国内设备商份额有望持续提升。根据三大运营商20年资本开支计划和基站建设规划进度,我们预计2020年国内三家运营商5G基站新建规模在60~70万站之间。

计算行业复苏显端倪,IDC是数字化转型的基础设施

云计算作为数据化、信息化的一种表现形式,成为全球IDC行业的最大驱动力。当前5G商用拉开帷幕,5G新应用、人工智能、自动驾驶等有望助力云计算迎来第二轮成长。此外,近年来IDC下游环节竞争格局趋稳,有望推动相关厂商加大对于基础设施的投入。IDC作为云计算的上游环节具有9~12个月的建设周期,我们认为2020年国内IDC行业投资有望提升,头部云厂商需求提升,IDC行业集中化、规模化、定制化成为趋势,行业专业化能力不断提升,优势向具有规模效应的企业集中。

新型基建推进,四大领域持续政策催化

随着新型基建的进一步推进,我们认为通信运营商、物联网、车联网和工业互联网等板块将持续政策催化。其中,物联网为实现全面信息化的基础,新型基建有利于行业发展初期终端渗透率提升。车联网方面,5G+道路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智能网联汽车发展。工业互联网是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关键支撑,有望成为我国实现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

风险提示:5G建设进程不及预期,全球疫情持续加剧,宏观经济下行风险加剧

正文

1. 疫情催化新型基建政策导向,内需拉动数字经济

1.1 新型基建政策频出,释放内需潜力

在疫情的冲击下,以及中国数字经济化内需背景下,新型基建成为本年度热点。何为新型基建?我们认为其更加侧重于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是新一代产业升级的关键,故而科技创新、智能制造的相关基础设施建设将成为驱动经济发展的动力,在这一过程中,政策驱动和投资推进作为“开山斧”,是催化产业落地的核心因素。

新型基建政策密集出台。2020年2月2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着力强调了要发挥投资关键作用,加大制造业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加快5G商用步伐,加强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实际上,从2018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便提出“加快5G商用步伐,加强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并列入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当前,中国经济在遭受疫情的冲击下,新型基建作为重要的逆周期调节手段,政策春风接踵而至,且多次提及5G、数据中心、工业互联网等领域。

国家发改委于2020年4月20日上午召开4月份例行新闻发布会中,首次明确新型基建范围,明确新型基建主要指5G网络、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数据中心等信息基础设施,具体内容如下:

一是信息基础设施,包括:

1、以5G、物联网、工业互联网、卫星互联网为代表的通信网络基础设施;

2、以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等为代表的新技术基础设施;

3、以数据中心、智能计算中心为代表的算力基础设施等。

二是融合基础设施:主要是指深度应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支撑传统基础设施转型升级,进而形成的融合基础设施,比如,智能交通基础设施、智慧能源基础设施等。

三是创新基础设施:主要是指支撑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产品研制的具有公益属性的基础设施,比如,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科教基础设施、产业技术创新基础设施等。

释放内需潜力,拉动数字经济发展。随着中国人口红利的逐步消退,基于数据分析的应用场景在生产制造和生活中的作用逐步凸显,同时伴随流量的快速增长,算力有望成为新一轮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核心。另外,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的日益成熟,为产业数字化转型奠定基础。其中,5G、数据中心、物联网、车联网、工业互联网等领域成为拉动数字经济发展的核心。

1.2 疫情背景下,内外环境变化推动国内科技龙头走得更远

我们认为在中国人口红利为国内厂商较海外竞争对手经营成本优势基础上,此次全球新冠疫情加剧使得海外厂商经营成本压力提升,短期内国内厂商面临较好的竞争环境,同时伴随着国产化需求提升以及新型基建催化新兴技术,使得自主知识产权不断积累。在这一背景下,具备完整供应链的科技龙头公司将走得更远,价值凸显。

从复工复产情况来看,截至4月25日,全国采购经理调查企业中,大中型企业复工率为98.5%,较3月提升1.9个百分点,其中制造业为99.7%,较3月提升1.0个百分点。其中,77.3%的企业复产率达到正常水平的八成以上,高于3月份9.4个百分点。

全球新冠疫情加剧,海外竞争对手经营成本压力提升,短期内国内厂商面临较好的竞争环境。从经营成本、研发成本、生产制造成本来看,由于中国企业具有人口红利优势,本身较海外厂商具备经营成本优势。在全球疫情扩散的背景下,使得海外竞争对手财务成本压力提升,而中国疫情得到良好控制,复工复产率快速提升,使得短期内国内厂商面临较好的竞争环境。

国内自主知识产权不断积累。一方面,受到全球疫情以及中美贸易摩擦的影响,多数国内企业计划逐步将本土优质供应商纳入配套体系,加快核心零部件国产化进程。另一方面,新型基建以及中国数字化转型的催化下,5G、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新兴技术推进,使得国内自主知识产权不断积累。

根据柏林技术大学和德国知识产权研究公司Iplytics 2020年1月公布的数据显示,华为是目前全球拥有5G专利数量最多的公司,共有3147项5G专利,中兴位列第三位,拥有2561项5G专利。

1.3 行情回顾:政策红利+5G规模建设启动,驱动通信行业估值修复

本年初至2020年5月21日,通信(申万)指数累计涨幅2.82%,位居申万一级行业涨跌幅排名中游位置,同期沪深300指数累计涨幅-4.46%,创业板综合指数累计涨幅为16.76%。

伴随新型基建政策红利以及5G规模建设,通信行业PE TTM估值在2020年以来迎来修复,截至5月21日,当前行业PE TTM估值仍处于2017年1月以来的中位数下方,流动性改善以及行业景气向上有望为通信估值修复奠定基础。

细分板块来看,IDC、云视讯、通信设备三个子行业涨幅居前,其中,受益于新基建政策催化,年初截止到5月21日,IDC和通信设备涨幅分别为24.03%和16.10%;另外年初至今受到疫情影响,线上办公需求提升,使得云视讯板块涨幅提升明显。

机构持仓方面,机构持仓自2018Q2以来呈现出总体回暖的趋势,2020Q1通信行业配置比例环比提升,QFII持股比例有所下降。2020Q1基金前十大重仓股持仓市值占基金净值的比例为0.19%,环比提升0.07个百分点。基金前十大重仓股持股市值占基金股票投资市值比达到1.16%,环比提升0.49个百分点。

2. 5G新型基建提速进行时,运营商资本开支计划落地注入强心剂

2.1 运营商资本开支和5G建设计划落地

5G作为新型基建的重要部分,区别于传统基建由政府投资驱动,其产业链是运营商作为投资主体,2020年三大运营商5G 1800亿资本开支计划落地,是5G建设指引的重要指标。我们通过复盘4G投资周期运营商及中国铁塔资本开支,以及4G时期的基站建设进度等情况,并对比2020年三大运营商5G资本开支规划,5G网络建设和规模商用进度较4G建设周期明显提升。

5G网络当前处于运营商投资加速落地的阶段,根据国内三家运营商2019年度业绩报告内容,2020年三家运营商5G相关资本开支为1803亿元,占到三家运营商和中国铁塔资本开支总预算的49.7%,对比2013-2014年4G建设初期,运营商对4G网络建设的投资占总资本开支比例均不足30%,且4G网络建设投入最高的2015年,三家运营商对4G网络资本开支为1638亿元。综合以上数据,2020年运营商的5G资本开支计划充分展现了当前运营商发展5G的决心,是对国家5G新型基建战略的积极响应,同时也为5G网络建设进程加速提供保障。

国内三家运营商移动网络资本开支占比高于4G时期。从国内三家运营商移动网络投资占总资本开支(三家运营商+中国铁塔资本开支总和)比例来看,2019年和2020年(三大运营商2019年年报业绩发布会公告的计划投资金额)移动网络资本开支占比分别为44.84%与49.89%,高于4G建设高峰期,即2013-2015年的37.83%、45.01%和43.98%,我们认为当前处于5G招标阶段,为主设备及无线上游(天线、光模块、滤波器、PCB等)厂商带来发展机会。

2.2 全年基站建设数量具有提升空间

从基站建设进度角度分析,根据中国联通和中国电信2019年年报发布会信息显示,2020年用于5G无线侧相关资本开支分别为303亿元和364亿元,分别占两家公司总5G资本开支比重约为86.6%和80.1%,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计划全年合建5G基站25万个,并力争前三季度提前完成。根据中国移动年报发布会信息,计划2020年建成25万座5G基站,则中国移动、中国联通和中国电信三家运营商20年规划建设5G基站总数为50万个。根据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25万基站建设规划有望提前至前三季度完成,我们认为今年全年5G基站建设数量具有提升空间,预计2020年国内三家运营商5G基站新建规模在60~70万站之间。

国内三家运营商2020年5G基站集采招标落地。4月24日,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官网公示了2020年5G SA新建工程无线主设备联合集中采购中标候选人名单,而此前3月31日中国移动也已公布5G无线设备第二批集采结果。根据集采结果,华为(未上市)和中兴通讯中标份额位列前二位,诺基亚(NOK.N,无评级)出局,我们认为5G时代,国内设备商份额有望持续提升。

我们认为随着5G规模建设的启动,上游环节将进入收获期,中下游环节的光模块及光器件、无线设备以及传输设备等子领域的景气度将逐渐提升。另外,随着2020年5G网络规模商用启动,应用侧的需求将逐渐显现,以车联网、工业互联网、VR/AR等为代表的应用场景有望从梦想照进现实。

2.3 5G规模商用,2020年用户数有望超1.8亿,将带动产业链加速发展

5G用户数持续大幅提升。根据4月23日工信部第一季度工业通信业发展情况新闻发布会数据显示,截至3月底,我国已经建成5G基站19.8万个,5G套餐用户超过5000万,其中超过2000万个5G终端真正连上了5G网络。中国移动官网2020年第一季度主要运营数据显示,其5G套餐客户总数达到3172万户,其中3月份5G用户净增数超过1600万,国内5G商用进程加速中。

根据国内三家运营商2019年度业绩发布会信息显示,2020年中国移动计划5G套餐客户净增7000万,中国联通计划新增5000万5G用户,中国电信计划新增6000-8000万5G套餐用户,则到2020年底国内三家运营商5G套餐用户总数将超过1.8亿户,当前总移动用户数为16.04亿,渗透率有望超过11%。

同时,中国联通、中国电信在2019年年报说明会上表示,预计自2020起未来的3-4年内5G用户渗透率提升至80%,而对比4G用户发展进程来看,从2013年12月国内三家运营商获得TD-LTE牌照起到2016年的三年间,行业渗透率仅达到了57%,我们认为5G用户渗透率较4G时期发展进度来看有明显提升,从而带动应用侧景气度快速提升。

5G手机销量和新机型逐步抢占市场份额。根据市场调研机构Strategy Analytics对5G手机销量数据统计显示,2020年Q1全球5G手机需求大幅提升至2410万台,其中三星市占率达34.4%排名第一,华为以33.2%的市场占有率排名第二。从国内情况来看,根据5月12日中国信通院公布的4月国内手机市场数据显示,2020年4月,国内市场5G手机出货量为1638.2万部,占同期手机出货量的39.3%。上市5G新机型22款,占同期手机上市新机型数量的45.8%。1-4月5G手机累计出货量3044.1万部,上市新机型累计65款,占比分别为33.6%和47.4%。从5G手机销量和新机型的上市进度来看,5G正加速实现规模商用。

3. 云计算产业:IDC是数字化转型的基础设施

2019年Q3以来CPU、BMC、服务器为代表的云计算上游环节相关企业的经营展现出改善的趋势,我们认为全球云计算行业或将迎来复苏。

5G有望加速云计算渗透率提升。5G的商用将带来两点变化:1)连接数目的增长导致网络流量大幅提升,对于算力的需求进一步提升;2)网络的承载能力进一步提升,单位比特的成本下降。两者分别从需求端(云计算解决算力问题)和成本端(网络承载能力提升,资费下降降低云计算成本)为云计算渗透率的进一步提升奠定了基础。

3.1 云计算已成为IDC行业发展的最大驱动力,新兴技术助力二次成长

5G新应用、人工智能、自动驾驶助力云计算二次成长。我们认为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和电商的发展是国内云计算第一阶段成长的主要驱动力,当前5G商用拉开帷幕,5G新应用、人工智能、自动驾驶等有望助力云计算市场规模迎来第二轮增长。

我们认为当前正处于5G商用下,云计算行业二次成长的前夜。IDC作为云计算基础设施将受益于行业成长,此外由于IDC具有9~12个月的建设周期,因此IDC的投资将前置于云计算的成长,我们预计2020年开始国内IDC行业投资将持续提升。

3.2 上游硬件迭代速度的趋缓以及下游新玩家的出现加大了行业的供需矛盾

数据中心上游以CPU为代表的硬件的迭代速度由摩尔定律决定,随着工艺制程向物理极限逼近,硬件迭代的速度有放缓的趋势,导致在满足同样算力需求的背景下,可能使用到更多的服务器,进而加大对于数据中心空间的占用。另一方面,全球流量在5G、物联网等新网络、新应用的带动下,有望持续增长,推动对于算力需求的持续提升。

从下游需求的视角来看,2018~2019年云计算、电商、短视频等领域崛起了一批新玩家(华为云、字节跳动、快手、拼多多等),同时随着各家业务的发展,对于IT基础资源的需求也在持续提升。

3.3 头部云厂商需求确定,定制化激励IDC高成长

IDC的业务模式大致可以分为两类:零售型和定制型。两者最为直接的区别在于,零售型业务是由IDC服务商自己建造标准化的数据中心并租给中小型客户,而定制型业务是由IDC服务商根据大客户需求建设定制化的数据中心,并为该客户提供运维服务。除此以外,两者在用户租期、上电快慢等方面也具有显著的差异。

对于定制型业务而言,单机柜的盈利能力较零售型业务较低,且单机柜的投资较零售型业务而言更高。其优点在于,客户机柜上满的周期较零售型业务而言更短,在此背景下,我们认为对于定制型业务而言,成本控制能力和运维管理效率成为核心要素。

从国内需求端的变化来看,我们认为国内IDC行业的需求正持续向云厂商和头部互联网公司集中,并推动定制化数据中心需求的持续提升。从两个视角进行观察,一方面,以阿里为代表的云厂商在持续加大对于基础设施的投入,根据阿里云官方数据中心分布图显示,截止今年4月份,阿里云在国内共有40个可用区。此外,阿里正在推进其基地型数据中心(L3型数据中心)的建设。根据2019年阿里在云栖大会上的介绍,阿里数据中心的分布以北上广等核心城市为中心,向周围辐射,依次分为L1、L2、L3,不同业务对于时延、成本、规模、交付节奏提出了不同的要求。

3.4 新型基建丰富IDC内涵,有望推动行业“供给侧改革”

3月4号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议召开,强调加快5G网络、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进度,数据中心被正式定义为新型基建。我们认为站在当前时点,新型基建有望类比2013年初次提出的“宽带中国”。“宽带中国战略”主导了第一轮信息基础设施建设,通过高速通信网络的建设解决了信息触达的问题,而当下,面对快速增长的数据流量,算力有望成为新一轮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核心。我们认为沿着算力->服务器->IDC的路径演绎,IDC将成为新型基建的重要抓手。

我们认为新型基建对于IDC行业的影响可以从供给和需求端来分析:

1) 需求端。需求结构的变化使得数据中心的投资主体向云厂商和大型互联网公司集中,成本以及业务的实际需求成为企业投资数据中心的重要考虑因素。

2) 供给端。网络、能耗指标、电力等是数据中心发展的主要限制因素,也有望成为新型基建重点发力的方向,我们认为在新型基建的背景下,远郊地区的网络环境或有望改善;一线城市的数据中心建设将更加具有规划性,大型绿色数据中心的集约化建设会更加突出,而PUE(数据中心能源效率指标)不达标的低小旧散数据中心则将逐渐退出,加速IDC行业“供给侧改革”。

2020年3月26日,杭州市经信委和发改委发布了《关于杭州市数据中心优化布局建设的意见》,从此次意见中可以看到,总体数据中心建设数量控制在10个以内,在能耗指标、用地、用水等方面采取自行平衡的方式,对于主城区内依然限制IDC建设,更多引导新建IDC在郊区落地。除此以外,通过PUE的设置,加速推动市区内零散旧小数据中心的推出,加速行业“供给侧改革”。

4. 新型基建推进,四大领域持续催化

4.1 多因素助运营商降本增效,To B业务拓展打开成长空间

三大因素助力运营商降本增效,在大力投资5G建设下,盈利能力仍有望提升:

1、在中国铁塔于2015年完成资产注入后,铁塔及配套设施不再由运营商自行建设,优化运营商的资本开支,例如,中国移动大幅缩减了土建的资本开支,相比4G建设高峰期来看,2013-2015年土建占总资本开支比重高达13%、10%和10%,而2019-2020年占比仅约为1%。

2、从运营商无线投资比重大幅提升来看,我们认为在5G时代运营商有望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降本增效。

3、中国联通与中国电信积极推进共建共享,根据中国联通2019年业绩发布会信息显示,两家公司共建共享网络使得2019年已节省了约100亿的资本开支,在加速5G网络建设的同时,实现了5G网络性能最优化。我们认为对比4G建设周期,国内三家运营商在大力投资5G网络建设的同时,真正意义上做到了降本增效。

运营商加快数字化转型升级,To B 、To G业务成新增长点。在2019年运营商移动通信业务步入瓶颈期的背景下,三家运营商进军To G和To B市场,据中国移动、中国联通和中国电信2019年年报数据显示,相关业务呈现快速增长态势,增速分别为48.3%、43%和9.1%。随着5G基础设施更加完善、行业应用更加多元化。

4.2 物联网:信息化再提速,“万物互联”再添新动力

工信部重磅发文,NB-IoT再催化。5月7日,工信部官网发布了《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关于深入推进移动物联网全面发展的通知》,此次发文是继2017年6月工信部发布《关于全面推进移动物联网(NB-IoT)建设发展的通知》后,针对NB-IoT发展的又一重要政策指引,标志着行业进入加速发展关键期。本次通知重点对NB-IoT和LTE-Cat1的低、中等速率物联场景在技术标准、网络覆盖、产业应用等多个层面做出重要指示,将成为大规模物联网快速发展的关键信号。随着2G/3G网络退网进程加速,此次发文对NB-IoT产业链发展以及生态建立形成进一步催化。

物联网成为新的增长点。根据Gartner发布的数据及预测,2017年全球物联网连接设备达到83.81亿台,预计2020年全球联网设备数量将达204.12亿台,保持年均30%以上的高速增长。华为在2016年全球联接指数报告中预测,到2025年物联网设备数量或将达到1000亿台。

物联网产业规模可观。根据IDC的预测,预计到2020年全球物联网(IoT)的支出规模将达到1.3万亿美元;Gartner和 GSMA分别判断,未来物联网市场规模会达到1.9万亿和1.1万亿美元。综合来看,物联网市场规模可达万亿美元。

物联网连接数增加为应用更丰富的场景提供了可能,物联网不断和各领域相结合碰撞出新的“火花”。在这一趋势下,下游终端市场需求潜力逐渐挖掘将推动物联网连接数迎来第二波增长红利,未来二者相互拉动将推动物联网景气度持续提升。

标准进程持续推进,物联网已跨入5G大门,eMTC和NB-IoT标准进程推进。在3GPP规范中,低功耗广域技术分别是NB-IoT、eMTC、EC-GSM。在5G环境下NB-IoT和eMTC代表了主流的发展趋势。

新型基建催化物联网行业渗透率提升,加速行业信息化发展。物联网正在智慧城市、智慧医疗、智能家居、智能交通、智慧农业、智慧安防等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是新型基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信息化推动的基础,支撑行业应用的融合发展,需求端迎来持续上升期。

4.3 车联网:政策落地,2020年或为智能网联汽车产业落地的元年

11部委联合发布《智能汽车创新发展战略》。2月24日,11部委联合发布《智能汽车创新发展战略》正式稿,《创新发展战略》是智能汽车产业的纲领性文件,为后续配套政策的落地提供了框架和方向,作为 5G 应用的重要领域之一,2020 年有望成为智能网联汽车产业落地的元年。

车联网是自动驾驶感知层的不可替代环节。当前的自动驾驶大多依靠雷达、摄像头、定位等手段实现感知层信息的输入,但依靠以上技术远远不够,信息的实时交互能力和广度都无法突破,在这一背景下车联网成为自动驾驶感知层的不可替代的环节。

车联网可以通过通信手段,提供更远距离信息交互能力和远程控制功能,且不受环境、气候、遮挡等外部条件影响,保障了信息的可靠性。同时,车联网实现了信息丰富性,信号灯、路面状况、行人、以及非视距的全方位信息为自动驾驶提供决策判断,并且在群体信息并发时可提供更高的算力支持和更加优化的解决方案。

5G+道路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智能网联汽车发展。车联网V2X较为重要的变化是从单车智能向构建智能交通环境的延伸,从车的领域横向延伸至路侧,甚至是新兴智慧交通应用场景的开发,同时引入公安和交通部门对于道路基础设施的建设,其中RSU路侧终端设备是路侧基础设施终端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车内装备中,2020年前后装联网设备市场规模有望超过185亿。参考阿里云官网售价,前装设备市场价约为1,000元(其中T-BoX价格为700-800元,V2X功能模块200-300元),后装联网设备市场价约为150元。根据工信部发布的《车联网产业发展行动计划》中的目标,到2020年,联网车载信息服务终端的新车装配率达到60%以上,总车联网渗透率达到30%。

1. 2019年我国汽车销量为2576.9万辆,根据2020年5月中汽协对国内汽车销量预测,考虑到全球疫情导致汽车出口受阻,预计2020年全年汽车销量增速预期下滑-15%~-25%。我们取中位数2020年全年汽车销量同比下滑20%进行计算,则2020年汽车销量预计为2,061.5万辆,则前装联网车辆1,236.9万辆,由此预测2020年前装联网设备市场规模为123.69亿元。

2. 根据公安部交通管理局2020年1月8日公布的数据显示,全国汽车保有量为2.6亿辆,根据中商情报网发布的《2019年中国车联网行业市场现状分析及发展趋势预测》显示,2019年中国车联网市场用户规模近3000万辆,车联网渗透率仅为11.5%。按照2020年总车联网渗透率为30%,则新增联网车辆约为5,420.7万辆,剔除前装联网车辆1,236.9万辆,则新增后装联网车辆约为4,183.7万辆,市场规模约为62.76亿元。

在智能化道路基础设施规划建设方面,预计投资金额在千亿级别以上(参考华泰证券已对外发布的研究报告《科技风口,智能网联》(20200303))。RSU设备升级将包括信号灯、标志、摄像头、激光雷达等各种环境感知设备,涉及投资规模可观。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截止2018年,中国高速公路里程为14.26万公里,城市道路长度为43.2万公里。根据第五届智能网联汽车技术年会(CICV2018)会议,公安部交通管理科学研究所表示,单个红绿灯设施的改造费用是10万,依此假设每公里智能化改造费用为50万元,则城市道路和高速公路智能化改造则预计需要投资2,873亿元。

根据《战略》提出,到2025年智能交通系统和智慧城市相关设施建设取得积极进展,车用无线通信网络(LTE-V2X等)实现区域覆盖,新一代车用无线通信网络(5G-V2X)在部分城市、高速公路逐步开展应用。按照国家统计局数据,2018年我国地级市数量占总城市数量43.6%,参照这一比重,假设2025年V2X道路智能化渗透率约为50%,即2020-2025年城市道路和高速公路智能化改造市场规模超过1,400亿元,年均建设量为287亿。

车联网产业链包括车载和道路信息化。从车载端来看,车联网V2X产业链四大环节,即网络层、终端层、平台层、应用层。从路侧端来看,形成了数据交互终端、智能交通解决方案等领域。

4.4 工业互联网:政策助力行业迎发展机遇

受益于5G时代即将带来的安全、可靠、灵活、可移动、低时延、高带宽的数据信息传输优势,工业系统同高级计算、分析、感应技术以及互联网相融合的工业互联网也将得到快速发展,其应用场景包括无线工业相机、工业传感器、远程控制、状态监控、资产跟踪、云化AGV、物流和库存监控、无线机器人、无线云化PLC等。

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数据统计及预测,2018年我国工业互联网市场规模约为5,318亿元,预计2019年将突破6000亿元,2023年突破10000亿元,2019-2024年,预计年均增长率约为15.31%。

工业互联网是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关键支撑,有望推动制造业从单点、局部的信息技术应用向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转变,有望成为我国实现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工业互联网发展,先后发布多个重磅产业政策,加速行业发展。

工业互联网产业链纵深较长,工业互联网产业链分为上、中、下三个环节。上游硬件有望率先商用化,而产业链价值或主要集中在中下游软件平台及应用端。

投资建议:维持行业“增持”评级

2020年2月至今新型基建政策持续催化,均强调加快5G网络、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进度。我们认为以5G为代表的新型基建有望在逆周期调节中扮演重要角色,同时,IDC&云计算行业有望迎来新一轮增长周期。另外,国内运营商、物联网、车联网、工业互联网等细分板块也将受益于新型基建推进,迎来持续政策催化。重点推荐:中兴通讯、光环新网、中际旭创、星网锐捷、移为通信、世嘉科技等。建议关注:中国联通、金卡智能、和而泰、天源迪科、亿联网络。

中兴通讯(000063 CH,买入,51.20~53.76元,39.30元/股):A股通信设备龙头

我们认为2020年国内5G的规模商用将驱动公司业绩进入增长快车道,公司持续打造5G核心竞争力,上游布局5G核心芯片,下游拓展5G行业应用。我们看好公司在5G时期的发展机遇,我们预计公司20~22年EPS分别为1.28/1.77/2.23元。采用可比公司估值,参考可比公司2020年Wind一致预期PE均值为37.44X,给予20年PE 40x~42x,对应目标价51.20~53.76元,“买入”评级。风险提示:全球疫情持续恶化带来供应链受阻;5G产品份额不及预期;垂直行业拓展不及预期。

光环新网(300383 CH,增持,28.29~28.84元,25.93元/股):A股IDC龙头,定增助力发展

2019年公司以光环有云、光环云数据作为主体,开展云迁移、云托管运维服务、云网络服务等多项业务。其中,光环云数据从营销体系、交付支持和生态构建三个层面持续推进AWS在华服务推广和支持。我们认为公司有望通过增值服务业务的培育提升客户续约率。此外,公司于2020年4月发布非公开发行预案,拟发行不超过50亿用于IDC项目建设。我们认为公司以零售业务为主,在此背景下在一线核心地段的资源拓展将保持高的盈利能力,本次定增为公司的远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我们预计20~21年公司EBITDA分别为17.17亿/20.17亿,参考可比公司20年Wind一致预期EV/EBITDA均值为26.5 x,疫情或将导致公司IDC建设进度有所延后,对公司机柜上电节奏产生一定影响,给予20年EV/EBITDA为26.5x~27.0x,对应目标价28.29~28.84元,“增持”评级。风险提示:客户流失;项目建设交付进度不及预期;机柜租金下滑。

中际旭创(300308 CH,买入,72.60~78.65元,63.05元/股):全球光模块龙头

光通信行业高景气外加公司努力降低疫情对Q1影响,一季度业绩表现抢眼。2020年将迎来400G规模商用和5G建设,收购储翰科技助力公司电信业务拓展,双轮驱动公司有望成为全球光模块第一。考虑海外疫情影响,我们预计20-22年EPS分别为1.21/1.58/2.19元。参考可比公司20年Wind一致预期平均PE为53 x,考虑公司2020年有望成为全球光模块龙头且在下一代数通光模块技术和份额的领先性,给予20年PE 60-65x,对应目标价72.60~78.65元,“买入”评级。风险提示:400G数通光模块市场需求不及预期;电信市场拓展不及预期;硅光技术发展超预期。

星网锐捷(002396 CH,增持,40.42~41.64元,34.54元/股):云化与信创助力公司成长

2019年公司营收及归母净利润增速分别为1.47%和5.16%,费用的增长和非经常性损益的波动影响19年业绩。然而综合毛利率和扣非后ROE的持续改善以及经营性现金流净额的强劲增长,展现出公司经营持续改善的趋势。我们看好云化和信创给公司带来的成长机遇,预计公司20~22年EPS分别为1.22、1.61和1.94元,参考可比公司20年Wind一致预期平均PE为32.09 x,考虑到疫情或将导致公司订单有所延后,给予公司20年PE估值33~34,对应目标价40.42~41.64元,“增持”评级。风险提示:海外疫情拖累公司海外业务进程;信创需求低于预期;数据中心交换机采购需求低于预期。

移为通信(300590 CH,增持,42.16~49.60元,41.59元/股):享物联网发展红利

公司于4月27日晚间发布2019年年报,全年实现营收6.29亿元(YoY +32.18%),归母净利润为1.62亿元(YoY+30.23%),略低于此前预测业绩。公司物联网M2M业务受益于行业景气度提升实现了稳步增长,通过定制化终端产品+解决方案不断突破海外优质客户,并结合其产品类别和市场区域的不断延伸,为未来增长打开空间。预计公司2020~2022年EPS分别为1.24/1.64/2.25元,参考A股同类型公司的2020年PE估值平均水平为42.81倍,考虑到公司海外客户占比较大,且当前海外疫情导致公司订单不确定性较大,保守给予2020年PE估值为34-40倍,对应目标价42.16~49.60元,“增持”评级。

世嘉科技(002796 CH,买入,39.93~45.98元,34.32元/股):新产品和新客户静待放量

我们看好公司未来的成长性:1)2020年国内运营商加紧5G建设,三大运营商5G资本开支达到1803亿元(YoY+337.6%),随着疫情趋缓以及运营商5G集采落地,2020年公司营收有望大幅增长;2)新产品静待放量:公司目前已完成5G陶瓷波导滤波器一期扩产,未来将推进陶瓷滤波器的二期扩产计划,静待客户需求放量;3)横向拓展新客户:公司原先是中兴通讯和日本电业的天线射频产品的主要供应商之一,目前已顺利进入爱立信供应商体系,有望打开增量市场空间;海外市场方面,公司也正积极推进天线产品进入T-Mobile、AT&T等运营商的供应商体系。

我们预计公司2020~2021年20~22年EPS分别为1.21/1.40/1.55元。同行业可比公司2020年Wind一致预期PE平均值为38x,我们认可给予公司2020年PE 33-38x估值水平,对应目标价39.93~45.98元,维持“买入”评级。风险提示:5G发展低于预期;横向拓展客户不及预期;自研陶瓷介质滤波器方案不及预期。

风险提示

1、5G建设进程不及预期。

2020年5G规模商用的确定度较高,但投资进度从目前来看仍存在不确定性,如果投资进程不及预期,将会影响行业内相关企业业绩确认的进展。

2、全球疫情持续加剧。

全球疫情对众多产业产生影响,若持续加剧,相应行业将产生较大的影响。

3、宏观经济下行风险加剧。

宏观经济主要影响云计算终端客户的需求,若经济进一步下行,可能导致云计算需求端放缓,进而影响对于上游环节的景气度

(来源:招财猫财富攻略的财富号 2020-05-23 22:06) [点击查看原文]

郑重声明:用户在财富号/股吧/博客等社区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请勿相信代客理财、免费荐股和炒股培训等宣传内容,远离非法证券活动。请勿添加发言用户的手机号码、公众号、微博、微信及QQ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8328号 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编号:91310104631286033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21-61278686 举报邮箱:jubao@eastmoney.com
沪ICP证:沪B2-20070217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05006054号-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120号 版权所有:东方财富网 意见与建议:4000300059/95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