裁员重组,全球银行业的浴火重生之旅
天时财经
2020-02-27 11:23:19
  • 点赞
  • 评论
  •   ♥  收藏
  • A
    分享到:

2月9日,德意志银行迎来新股东将改组,全球拟裁员近两万人。


2月12日,意大利最大的银行意大利联合信贷银行宣布将裁员6000人,关闭450家分行。


2月18日,汇丰控股透露,计划在未来三年在全球裁员15%,约涉及 3.5 万人,员工人数将减至20 万人。

……


春寒料峭,虽然新冠肺炎已然造成了世界级的冷场,但全球银行业裁员的消息还是成为当下全民讨论的热点。

看待银行裁员 需要历史视野


其实,这一天不是空降而来的。不仅仅2020年,当我们回顾2019年时,就会发现银行业在这一年,从来没有平静过。无论东西方,不分亚欧拉,业绩下滑,裁员成风,银行业频频重组,几成常态。2020年的开局,似乎同样如此。


但是,不论是德意志银行启动于2019年的改造计划,还是汇丰银行的积极谋局,一切都显示出更为积极的力量在生长。


梳理银行业的政策,要从2008年开始。2008年,世界各国的政策利率普通处于低水平,有些国家甚至采用负利率的政策。进入2019年,主要经济体再度进入降息周期,利率水平直线下降 。


比如说,美联储将联邦基金利率目标降至1.5%-1.75%区间;欧洲央行加大量化宽松力度,并将政策利率下调至-0.5%;日本依然实施负利率,保持货币政策的宽松;在新兴市场,南非、巴西、俄罗斯、印度 、印尼、土耳其、泰国的政策利率都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 。低利率和降息周期使得全球银行业净息差承受压力,对银行经营显得风雨飘摇。


这一年,银行与银行人都在闯关。而闯关过程是疼痛的。


2019年全球有50多家银行宣布了总计77,780人的裁员计划,为2015年裁员91,448人以来的最高水平。过去六年的裁员人数累计超过了42.5万人,实际数字甚至可能更高,因为许多银行在不披露计划的情况下裁员。


欧洲成为重灾区,裁员人数占总数的近82%。欧洲银行业裁员规模最大的五家银行中,德国就占了两家(德意志银行和德国商业银行),另外三家分别来自意大利(裕信)、西班牙(桑坦德)和英国(汇丰),而且位居榜首的德意志银行的裁员人数比这三家非德系银行的裁员人数之和还要多。


令人遗憾的是,欧洲银行业的裁员潮还将延续。据报道,瑞士宝盛集团正在考虑裁员以降低成本,西班牙对外银行也计划在客户解决方案部门裁员。银行业的这股强冷空气不仅在欧洲肆虐,就连大西洋彼岸利率仍为正值的美系银行也感受到了阵阵寒意。


据报道,摩根士丹利成为最新一家采取年终裁员行动的银行,准备在全球范围内裁员大约1500人,或2%的员工,主要针对技术和运营部门,但也包括销售、交易和研究部门的管理人员。

国外如是,那么,我们把目光看向国内,国内又如何呢?一张流传于网络的统计表或能简短的说明问题:



数据来源于2019年各银行中报。


仔细研读数据,不难发现,13家银行减员总数达到4.24万人,占大头的是国有6大行,共减员数为3.49万人,世界第一大行工商银行一家就减员1万多人。


裁员或变相裁员,或是一直都在悄悄进行。


全世界的银行几乎都在裁员,差别在于,有些局限于国情,银行是悄悄的裁员,有些是上市公司,不得不昭告于天下者。

一切都是负利率惹的祸


裁员为了银行业能够生存,银行要活下去,实体经济才有增长与转型的支撑力。


对众多普通市民来说,颇难理解的是,多数银行的业绩依然亮眼,本月公布的汇丰银行,虽说利润下降,仍有500亿美金的营收。何以开始推进裁员计划,且要持续多年?


我们要看明白银行业这一反常理的操作,就需要放在一个拉长的时间轴里来考察。自2008年以来,全球经济就处于长期的小幅调整之中,当然,中国等新兴市场体是另一重天空另一番景象。2008年金融危机,重创了世界经济,在漫长的10余年里,不少国家的经济一直处于缓慢复苏与倒退的拉锯战之中。


经济过慢的增长,引发了系列社会矛盾,也进一步加深早就存在的社会分歧。这促使各国政府出台了负利率政策。这些国家纷纷寄望于降低利率,引导社会投资与消费,从而拉动经济增长,进而消弭社会矛盾。


遍数2019年的全球经济,有五大经济体出现了负利率:欧元区、日本、瑞士、瑞典、丹麦。这里面包括一些长期实行负利率的国家。而这一轮全球裁员潮中,恰恰是欧洲和日本裁员总量位居前列。


经济是政治的基础,政治考量,反过来又作用于经济。银行业的裁员或增员,似乎是银行业的自选动作,但在一国政治及全球经济氛围当中,又是不得已的选择。 因为不论在哪种政策指令之下,银行业先要自保。


负利率或者零利率之功过是非,自有后世经济学家和政治家去探讨。经济下行时期,所祭出的低利率、零利率甚至负利率,对银行业来说,怎么看,都是需要一定的体量与时间才能消化的政策创伤。在这一背景之下,银行盈利空间被无限挤压,微利甚至亏损,都是正常现象。因此,银行业的自救,除了重组,创新业务模式,最直接见效的手段,当然是降低经营成本。降低成本莫过于裁员。


所以我们说,银行业的裁员,是这个时代的应激式产物。

金融科技的双面


移动支付、AI科技正在改变这个世界,尤其是改变了银行业,改变了银行人的工作。我们看到,以中国支付宝为代表的移动支付正走向海外,从日本东京,到美国纽约,从泰国曼谷,到英伦属地,俨然把世界推进到移动支付的时代了。从国际来看,亚马逊在2007年就开始进入支付领域,随后进入了现金管理、借贷等领域,支付、电子现金、借贷构成了亚马逊的金融业务三大支柱;脸书也于2015年开通支付功能,2019年6月推出天秤币计划……


金融科技带来支付方式的变革,经营理念也随之更新,产品创新也提上日程,银行业必须与其共舞,迫使自己做出改变以应对金融科技的渗透,也逼迫自己进入金融科技轨道,开辟无人银行,推动线上支付,拓展银行的外联,既要与人竞争,也与己搏斗。从而激活内外资源,共谋新时期的生存之道。


这意味着银行同样要加大对科技的投入。因为银行受技术趋势的影响比其他行业更为明显。


以中国的招商银行为例。2019年9月公布的招商银行半年报,其新闻标题即可看出一点端倪——《招商银行信息科技投入36.33亿,开放银行发布API 130个 》。


半年投入36.33亿!这种投入不是短期行为。综合往期财报来看,可以看到招商银行在这一块的努力与投入从2016年起,是逐渐加大的。尤其是2018年报中着重将金融科技发展战略升级,将“金融科技创新项目基金”额度由“上年税前利润的1%”提升至“上年营业收入的1%”,加大力度推进实施“创新驱动、零售领先、特色鲜明的中国最佳商业银行”战略。


我们不难捕捉到这个关键性数字,即从对科技投入占税前利润1%到年营业收入的1%。如此大的提升幅度,换一个角度来看问题,也可见金融科技对银行正常运转所造成的成本挤占,达到了何等程度。


银行业或许就是这样,自觉不自觉的,都被逼上了科技金融这条路来。以中国为例,除了招商银行这样的敏锐之外,那些同样深受压力的大大小小的银行,集中走向了网银开发、手机银行app的集中开发迭代的路径,希望以科技金融取代人工,既降成本,又提升效率。


今年1月,有报道称:据民商智慧《2019银行业电子银行场景营销分析报告》,截至2019年3月,我国商业性银行有4066家,其中超过90%的机构拥有独立APP。一些银行甚至有十几个APP。


媒体调查称,每一款app的上线,开发成本从几百万到2000万不等。这种技术开发成本,最终还得压缩其他渠道的开支,从而实现整体降低银行经营成本的目标。


2019年7月,德意志银行首席执行官泽温(Christian Sewing)写给员工的声明中提到,“我们正在打造一家更能够赚钱、更精简、更创新且有韧性的银行。”为此,德意志银行计划大量裁撤交易部门,裁员1.8万人;同时启动耗资74亿欧元的大规模重组,其中就包括对原有的网络体系进行改造,以适应时代新的需求。


这是一个残酷的因果关系。要降低成本,要增强竞争力,要推进金融科技;推进金融科技要付出巨额成本;为了支撑金融科技,必须裁员以消化成本。


当然,金融科技确实可以节约成本。令美国银行CEO布莱恩-莫尼汉甚至表示,金融科技令他可以在不到10年内放手裁掉10万名美国银行员工!


富国银行有着更显灰色的预测:未来10年,华尔街和银行业的就业岗位数量可能减少约20万个,将是美国银行业历史上最大的裁员。


负利率的时代压迫感


主要经济体都走向了低利率乃至零利率负利率,中国银行业能独善其身吗?


没人站出来回答“能”。


最少周小川是不敢确定。2019年11月,这位央行原行长周小川在创新经济论坛上表示:中国还是可以尽量避免快速地进入到负利率时代。


闻弦歌知雅意:中国将进入负利率时代,这是一个趋势;面对趋势,要有所作为;当下中国在做的以及能做的其实也是有限的,那就是拖延时间,不要太快进入负利率时代。


12月,央行副行长陈雨露侧面证实了周少川的说法。他表示,在低利率已成为全球经济常态的新环境下,我国应更加珍惜与中高速增长相匹配的正常货币政策空间,警惕低利率可能引发的资产泡沫风险。


外界将其解读为:低利率是一种新常态;我国仍有一定的政策操作空间;货币政策的操作空间,取决于中国经济保持中高速发展。


结论或是呼之欲出,中国进入低利率时代或者负利率时代同样不可逆。那么,银行断尾自救,选择裁员是否也会成为一种新常态?


事实上,这一趋势或已显露,就是各大银行不断投资投资科技,追逐银行的科技化,不断撤并的线下网点,以及不断增长的离职员工数据。


2019年12月,中国银行研究院发布《全球银行业展望报告》指出,过去十年来,全球银行业总体上处于一个经济低增长、低通胀、低利率,金融高约束、高风险、高成本的发展环境之中,导致银行业发展受到持续的影响,回报率下降,市场估值低迷。


展望未来,银行业发展环境依然复杂,面对新的发展变局,银行业需构建高质量发展评估框架,推动组织变革和战略转型,以谋求发展突破。区块链技术为金融行业构筑全新的信用机制带来了可能,银行应采取相应发展策略,拓展区块链技术应用场景。


企业要盈利,无非是开源与节流两根线。对银行来说,非利息收入长期不振,而利差空间日益收窄,经营管理成本居高不下,则裁员成为银行重要的成本管控手段。这一趋势,从2008年金融危机就比较明显了,一些大型银行有意识控制人力成本,员工人数在连年下降,如花旗、汇丰、RBS、巴克莱、意大利裕信银行等,其员工人数只减不增。换句话说,从2008年开始,银行业已然进入裁员通道。


这里,牵涉到如何看待裁员问题。任何行业,都存在着裁员问题,全球银行都避免不了为了特定的发展目标实施裁员这一手段的。事实上,裁员也不是终结,裁员是人力资源的重组,是社会活力的重新迸发。而银行业的裁员,因为有一定的经济风向标作用,才格外引人关注。

银行业的自我救赎


新的一年,上市公司又将密集发布上年度的经营公报。2020年2月,汇丰控股(HSBC)发布了上一年度的经营业绩,并同时宣布重大重组计划。其中令人关注的数字,除了业绩较2018年下降之外,公众还关注其未来三年内裁员至多3.5万人这一信息。汇丰打算把零售银行和财富管理业务与全球私人银行业务合并,只针对国际客户和更富裕的客户,打造全球最大的财富管理业务之一。


作为老牌金融帝国,汇丰选择的时间节点,可谓意味深长。辞旧迎新,全球经济仍有踪可察,银行业发展趋势一直在延续。汇丰终于出手,正面回应这个时代的点滴。


分析汇丰的举动,显然是痛下了决心,且多措并举,打的是组合拳。一是降低人力成本,二是撤汰不赚钱的业务,压缩欧美地区总业务量;三是经营重心回归亚洲和中东地区。


外界普通猜测,汇丰将重心放在亚洲和中东,是因为这里集中了更多的新兴市场体,其经济将保持较高的增长。


很显然,汇丰知道自己在做什么。2019年,虽然汇丰银行依然拥有560亿美元的营业收入,但因为部分业务板块受到商誉减值的影响,全年的利润只有2018年的67%。而汇丰控股预估,这样的利润缩减只是一个开始。除了要承担商誉减值带来的损失,汇丰控股还要支付60美元的重组成本。


如果出于改革的阻力,以及忧于改革成本压力而延续老路,所带来的痛楚将是长期的,是温水煮青蛙式的死亡;而采用全面的改革措施,从压缩成本起步,到采取资源倾斜的方式扶持核心收入增长,精选业务深耕地域,汇丰的应对可谓顺理成章,也可圈可点。


这需要对整个行业的深刻的洞察力和对趋势的掌控力。清代陈澹然先生教导我们,自古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把握时代,不迷方向,当断即断,才能有足够的底气应对未来。


至于这些成本的付出,以及短期振荡带来的阵痛,仍是必须付出的必要成本。


德意志银行如此,汇丰亦如是。正求瘦身的瑞士最大的银行瑞银(UBS),以及此前不久宣布要裁员的意大利裕信银行、英国巴克莱银行皆是如此。而近几年,德意志银行、美国花旗银行、法国巴黎银行、西班牙桑坦德银行等已纷纷加入重组并裁员阵营,裁员的目标是重生,重组是对过往的超越。


当然,国际大行的逻辑,国应适应于国内此刻正瘦身待嫁的包商银行。


没有涅槃,没有重生。

写在最


纵观历史上所的冬天,都不存在冬天是某一个人或者某一特定企业的冬天。人类如是,企业如是,大家都是这个时间里的命运共同体。


银行业的寒冬,必然是实体经济的折射。把脉实体经济,开辟更为美好的未来,谁也不能置身事外。采取坐山观火之姿自然是不可取的,因为这火会蔓延,极有可能烧到自己。


银行业是经济风向标。我们所需要的是共度时艰,是拥抱新科技,共同探讨新的增长点,实现繁荣共生。


郑重声明:用户在财富号/股吧/博客等社区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请勿相信代客理财、免费荐股和炒股培训等宣传内容,远离非法证券活动。请勿添加发言用户的手机号码、公众号、微博、微信及QQ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8328号 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编号:91310104631286033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21-61278686 举报邮箱:jubao@eastmoney.com
沪ICP证:沪B2-20070217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05006054号-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120号 版权所有:东方财富网 意见与建议:4000300059/95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