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政策解读】“重磅”利好之下,为什么股市不涨反跌?
价值先生2020
2020-02-27 07:31:00
  • 2
  • 评论
  •   ♥  收藏
  • A
    分享到:

昨日盘后,传出一项“重磅”利好。包括3点:增加5000亿专项贷款额度、定向下调再贷款利率至2.5%、设定小微企业贷款利率上限。

这则“重磅”利好其实并不是昨天盘后才出来的,而是早在周二盘中就已经传出,而昨天盘后只是正式敲定。

周二股市的深V走势,就是在这则利好的刺激下走出来的。昨天股市为什么大面积暴跌?国外疫情的发酵只是次要,因为发酵早在上周五就开始,并不是到周二才发酵,到周三才传导过来。

主要的原因是这次的“重磅”利好并没有超预期,反而是低于预期,让市场失望了。所以市场反应才是周二第一反应走深V,一夜冷静后,失望离场。

下面,市场君拆解一下这则“重磅”利好:

一、增加5000亿专项贷款额度

节后释放的专项贷款额度是3000亿,这次加码5000亿,表面上力度巨大。

事实上,3000亿的力度比5000亿更强,而且强得多。

这次虽然额度有5000亿,但是企业实际承担的融资成本上限是LPR加50基点,即4.55%。

而上次的3000亿,不但以LPR减100基点为基础,还有一半的财政贴息,实际承担的融资成本上限只有1.6%。

至于其中1000亿的再贴现,如果是全面的再贴现利率下调,对于股市来说是巨大利好;但是这1000亿是定向的专项资金,所以并没有对股市构成实质利好。

二、定向下调再贷款利率至2.5%

对于农业和小微企业两个重点支援方向,再贷款利率下调25个基点,下调后是2.5%。

再贷款利率是什么呢?

个人或者企业,向商业银行借钱,这叫贷款。商业银行不够钱借出去,可以向央行借钱,商业银行向央行借钱,就叫再贷款。再贷款利率,就是商业银行资金的一种“进货价”;贷款利率,就是商业银行资金的“出货价”。

商业银行资金的另一种“进货价”是存款基准利率,也就是我们现在定存一年的那个1.5%的利率。这个“进货价”相比再贷款利率,显然更低,那再贷款利率下调有什么意义呢?

因为五大行吸收了绝大部分的存款,对于大多数的中小银行而言,揽存成本是很高的,远高于1.5%,看看4%以上的存款理财产品就能感受到。不但揽存成本远高于存款基准利率,吸收存款的总额也是有限的:例如来了300亿的小微企业贷款业务,自己吸收存款的总额才不到100亿,这就很尴尬,就算存款基准利率再低,也只能向央行借钱。

而且,如果存款基准利率下降,居民存款的意愿就会更低,银行吸收存款的总额就更低,并不能实际降低银行的成本压力。

所以,下调再贷款利率,比下调存款基准利率对降低银行成本、刺激小微企业贷款更有效。然而,对股市却是利空:因为央行此前给股市的预期是降低存款基准利率,这样一来就会有一部分存款流入股市。但是一旦降低再贷款利率,就意味着没必要降低存款基准利率,原本提前在股市反应的兴奋情绪,就会反向流出。

三、设定小微企业贷款利率上限,并放开贷款规模

设定了4.55%的小微企业贷款利率上限,而且银行贷出去多少,央行就以2.5%的成本无限量支援多少。这意味着银行业迎来两大利好:

第一,以往贷款业务规模是有限额的,现在放开了。银行的贷款指标一下子就会变得好看。

第二,上周四LPR降息10个基点,相当于银行贷款业务的利润被啃掉10个基点,如果不下调存款基准利率,银行的业绩就会很难看,这也是存款基准利率下调预期的来源。结果现在在资金成本端直接下调25个基点,这意味着银行贷款业务的利率反向放大了15个基点,业绩将会非常漂亮。

放大银行业绩的目的是什么呢?

这条逻辑有点长,一般人根本联想不到:

去年的大规模减税降费,已经把正常空间都耗尽,已经接近财政容忍水平的极限。而今年疫情的突袭,国家不得不再次加大减税力度。这样一来,原本已经吃紧的财政就更大压力,靠税收是不可能了,剩下能依靠的只有非税收入。而贡献非税收入的大头,就是银行业

反过来看,通过政策放大银行的利润,也就意味着终于要走到这一步,意味着一季度的GDP压力很大。

Shibor依然处于低息水平,股市依然具有吸引力

虽然不能超预期,甚至让预期失望,但毕竟还是宽松的方向,毕竟不是实质利空。

这一点在Shibor(银行间拆借利率)走势就得到最直接的体现:

近3个月来看,Shibor利率在2%以上的时候,股市都很难有好的表现。而在1.5%以下的阶段,股市都具有很强的上行动力。昨天政策敲定之后,Shibor利率马上下跌了10个基点,维持住1.5%附近的水平。

也即直到现在,尽管短期暗流汹涌,股市依然具有很强的吸引力。

如果喜欢市场君的内容分享,请分享给更多的朋友,让我们共同探讨、共同进步。有见解或疑问的小伙伴,欢迎私信交流!


郑重声明:用户在财富号/股吧/博客等社区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请勿相信代客理财、免费荐股和炒股培训等宣传内容,远离非法证券活动。请勿添加发言用户的手机号码、公众号、微博、微信及QQ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8328号 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编号:91310104631286033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21-61278686 举报邮箱:jubao@eastmoney.com
沪ICP证:沪B2-20070217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05006054号-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120号 版权所有:东方财富网 意见与建议:4000300059/95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