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洗礼白酒业 茅台、郎酒、酒鬼酒可是梦中人?
铑财研究院
2020-02-14 01:12:05
  • 2
  • 评论
  •   ♥  收藏
  • A
    分享到:

导 读


“真理还在穿鞋时,谎言已走遍半个世界”。


每逢灾难,谣言总有用武之地。比如此次新冠疫情,高度白酒可替医用酒精杀灭病毒的谣言刷屏,甚至被个别酒商当做了营销手段。


不过,真理终究会揭示问题、击破假象。正如此次疫情,对白酒业的洗礼。


作者:南木

来源:铑财-铑财研究院


停下来,等等灵魂。这曾是不少人的夙愿。


2020开年的疫情,让无数国人、众多企业摁下了暂停键。


也许,这也不全是坏事。


比如白酒业。


疫情洗礼白酒业 茅台、郎酒、酒鬼酒可是梦中人?


图片来自网络


繁华似锦下的冷思


自2013-2015年深度调整后,2016年白酒行业再次驶入发展快车道,直至2019年,白酒行业可谓繁华似锦、无限风光。


全年白酒产量达到880万千升,2019年1-10月,规模以上白酒企业销售收入4548.63亿元,同比增长10.45%;利润总额1122.20亿元,同比增长19.34%。预计2019年全年规模以上白酒企业销售收入5896.54亿元,利润总额突破1500亿元。


政策端看,2019年底两大政策相继公布,为2020年行业发展定下基调。2019年11月6日国家发改委发文,将“白酒生产线”从“限制类”条目中删除。


12月3日,财政部《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税法(征求意见稿)》显示,白酒依然在生产(进口)环节征税,且维持原有税率不变。


资本端看,茅台2019年一度突破1万亿市值、1000元股价,让投资者对白酒板块更加关注。


种种迹象预示着,如果没有疫情发生,2020年白酒业将会再次延续利好。


然新冠肺炎爆发后,情况发生了变化。


2月3日开盘后,除暂停上市的*ST皇台、贵州茅台洋河股份外,其余16家白酒股跌停,白酒板块整体跌幅高达9.68%。


为何有如此反应?


有专家指出,白酒板块与餐饮业有极高关联度。同时,也与季节属性、春节消费低迷等外部因素有关。


对此,中信建投证券报告显示,疫情对白酒行业形成短暂影响,但行业中长期逻辑仍在消费升级和集中度提升驱动下保持不变,继续坚定看好高端白酒。


国融证券也认为,从经济影响路径说,新冠疫情与非典基本没有太多差异,均对人员之间的社交活动有较大限制,但我们认为随着政府防治经验和水平的提升,持续时间有望较上次缩短,即该疫情依旧属于短期事件。


换言之,疫情对白酒行业本身的影响并不可怕。


相比之下,酒企在此次疫情中暴露出来的问题,才更值得警惕。


一场洗礼 茅台渠道心凉凉


从目前看,茅台是受疫情影响最轻的白酒企业。不过,任何一家白酒企业都不可能孤立存在,考虑到上游的供应商、下游的经销商、行业影响力、消费者信心,资本波动等,茅台在这场疫情中也很难独善其身,甚至存在一定的连锁反应风险。


最直观的表现,就是茅台的市场价格下跌。


据多家媒体报道,有经销商表示,茅台酒批价在春节前最高时达到2450元。当前茅台酒一批价在2200元左右。


甚至有行业人士预测,茅台的批价将会继续回落至1800元左右。


贵州白酒交易所数据显示,2月12日,茅台酒价格指数为2034.97元,相对上日涨跌幅-3.05%。1月中旬左右,该价格指数约为2350。


茅台市价下跌,在白酒行业引发了巨震。


该观点并非危言耸听。众所周知,茅台代表的是高端白酒的价格上限,定价不能超茅台,已成行业共识。


换言之,茅台市价如持续下跌,对所有高端白酒来说都将是降维打击,有可能会动摇所有高端市场价格。


云酒中国酒业品牌研究院高级研究员林枫指出,因为茅台价格对次高端影响非常大,如果茅台降到1499,很多次高端价位就很难维系,五粮液、国窖、青花郎都会受到影响。


不过,相比之下,最先承压的是渠道端。


据中国网财经报道,有白酒经销商表示:尽管旗下的烟酒专卖店春节期间基本没休息,近期几乎没销量。对急需动销来缓解资金压力的酒商而言,没有销量收入,就意味着现金流告急。


证券时报引述某行业分析师的观点也显示,影响最直接的环节是零售终端,厂家和一级经销商在春节前基本已发货回款,但门店一般春节进货量都较大,等着春节动销,现在资金被占用,又几乎没营业,然后才是中间经销商,留一部分自销的货如今也只能成了存货。


从表面来看,茅台市价下跌是受突发疫情影响,并不是其自身问题。正如白酒专家蔡学飞所言,茅台一批价的回落是由于疫情对于整个销售市场的抑制作用,导致大量中间商急于出货导致价格回落,“加上的部分中间商的处于成本压力下,需要急于出货。”


但从更本质来看,长期持续高价下的囤货、炒作风才是问题关键。茅台很难撇清关系。


由于白酒的产品属性,使得其具有极高的“囤货”价值。这也使得行业出现一种怪相,只要酒企宣布涨价,各大经销商便开始疯狂囤货,其中以茅台尤甚,其提价幅度与频率,堪称业内佼佼者。


显然,囤货是经销商行为。但正是茅台屡屡提价之举,才给予了经销商“囤货”信号。同时,也体现出茅台对经销体系的管理,存在一定缺陷。


据悉,茅台的2016年,53度飞天茅台酒只卖800多块钱一瓶。2017年价格开始疯涨。2018年,茅台上调指定零售价已达到1499元。而市场价格更是突破2000元以上,普通消费者可谓一瓶难求。


如此高价,导致了上述市场乱象,价格泡沫的质疑声也不断出现。


从此角度分析,此次疫情的发生,无疑对上述乱象产生了抑制作用,不排除市场抛售行为。


中信证券对白酒经销商调研情况显示:春节前大部分库存都转移到消费者手里,社会库存大,流动性小,疫情会降低二次采购的时间节点。如果疫情得到控制,在4、5月可以恢复的话,茅台可能3季度爆发需求,但供需不平衡的程度会得到缓解。同时指出,疫情突发事件对于茅台炒家打击可能非常大,部分炒家可能会离场。在业内人士看来,面临批价的持续下滑,经销商特别是黄牛可能会出现抛售现象。


在此背景下,经销商们是否还会继续囤积茅台?茅台业绩、股价是否会因此受影响?目前来看尚不可知。


可以肯定的是,在经过这次教训后,经销商对“囤货”一事,或将会有全新认知,茅台厂家也需重新思考价格定位。而受此影响最大的,必然是那些过分追求高端、标价虚高的酒企。


疫情洗礼白酒业 茅台、郎酒、酒鬼酒可是梦中人?


图片来自网络


汪俊林的市场决定论 郎酒如何“脱虚”?


客观而言,茅台频频涨价引发争议,甚至引领行业涨价潮流,某种角度看,也能体现出茅台强大的市场号召力。仅从供需角度看,茅台的一瓶难求,也体现出了实力匹配。


但对其他一些酒企来说,使出同样战术,就显得“外强中干”。尤其在疫情影响下,难免会暴露出真正的裸泳底色。


例如郎酒。


2019年,郎酒的涨价颇为频繁。


2019年6月,郎酒宣布青花郎产品的出厂价上调79元,从780元拟提至859元。


2019年12月,出厂价上调50元至909元,烟酒店供货价为890元。


值得注意的是,2019年5月,郎酒曾宣布希望将青花郎打造成对标飞天茅台的产品,最终实现青花郎目标零售价为1500元/瓶。


要知道,目前53度飞天茅台的指定零售价是1499元/瓶,五粮液的第八代新品零售价定为1399元/瓶。作为二线酒企,郎酒目标竟超过两大高端标杆,着实令人费解。


青花郎外,郎酒其他品牌也在频繁调价。


2019年1月,郎酒销售限公司发布关于奢香藏品的提价通知,9款产品调整了出厂价和零售价;


2019年8月,郎酒销售公司上调了红花郎的出厂价,39度、44.8度以及53度的红花郎,出厂价在原有价格基础上每瓶上调49元,1650ml的53度大红花郎,上调169元。


白酒行业专家杨承平认为,郎酒的涨价纯属自娱自乐,一厢情愿。郎酒的品牌价值根本支撑不了如此之高的定价,价格和价值不能对等。“这一定程度上也是在愚弄消费者”。


白酒行业资深专家晋育峰也表示:青花郎1500元的这个价格想要到位还是有很大难度的,过去郎酒在酱酒产品的价格制定中有一个不成文的原则,就是比照茅台减半定价,这个指的是批发价。所以现在茅台批发价超过了2000元,青花郎想在这个时候能够希望破千,这个愿望是美好的,但还是有很大难度,毕竟在品牌力上还有点弱,推出市场的时间还不够长,市场认知还有一个过程。


中国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也表示:“郎酒有点急功近利,其产品与茅台相比,在价值方面仍有很大差距,一味地对标茅台,并非明智之举。”


不过,其董事长汪俊林却认为,青花郎的价格其实不是企业来决定的,而是市场、消费者决定的。


那么,就来看看市场的决定。


中国经济网报道,青花郎在终端的实际售价是880~940元不等,甚至有零售商表示,如果需求量大,通过打折、赠送的方式,还可以做到更低价格。


不难发现,青花郎出现了价格倒挂现象。


同时,有白酒经销商表示:青花郎系列的市场销售状况很是一般。


更为尴尬的是,类似情况也出现在其他郎酒产品中,例如按年份不同出产的狗、猪、鼠系列生肖酒。


据悉,郎酒青花猪举例的官方零售价为2888元,但实际终端销售价格则在1150~1700元。


数据之下,汪俊林所言青花郎定价是市场、消费者决定的观点,是否有些打脸,甚至自娱自乐呢?


问题在于,既然消费者不买账,郎酒又是如何在2018年实现了百亿业绩呢?


经销商压货,也许是一个重要考量。


国家财经周刊报道,郎酒为了冲刺业绩,不断向经销商压货。有白酒经销商坦言,实际上除茅台外,白酒企业都有压货行为,尤其几个冲刺百亿业绩的白酒企业,向经销商方面压货都较严重,而郎酒的表现尤为突出。


需要明确的是,“囤货”与“压货”的概念完全不同,“囤货”是经销商的主动行为。而“压货”则是酒企的主动行为,经销商则十分被动。


有媒体报道,目前郎酒接受的经销商门槛,是必须保证每年提货量在400万元以上。一旦经销商想要退出,货款也不予退换,不过郎酒可帮助经销商完成剩余货物的销售。


白酒行业专家杨承平表示,在白酒的“黄金十年”期间,白酒企业野蛮增长,郎酒在最高峰一年的销售额达108亿元,而这过百亿的销售额中,有60%被压在渠道中,并非实际销售。


换言之,郎酒的百亿表现,本质上是众多经销商买单在支撑。


仅从商业模式考量,虽然压货式营销是企业短期提升业绩的最佳方式,但本质却是在消磨企业未来。这不仅会导致产品价格体系紊乱,也会让渠道逐渐失去信心,一再虚高价格、粉饰销量最终是击鼓传花,导致一地鸡毛。


而此次疫情的爆发,无疑会加速这一进程。


可以预见,如果在疫情阶段,甚至在疫情结束后,酒企继续向经销商压货,必然会打乱后者的整体动销节奏,令其雪上加霜。


届时,就算要付出部分损失,经销商也很有可能改换门庭,向更大品牌倾斜。这也会再次深化“强者恒强”的行业格局。


以此来看,这对价格虚高、压货严重的白酒业,也称得上是一次“洗礼”。


酒鬼酒存货惹的货


不难发现,无论是茅台还是郎酒,疫情都像是酒企与经销商、与消费者关系的“试金石”。


通常状态下,酒企与经销商虽是战友。可一旦反目,也是小船彻翻,必然势同水火。


2019年底,酒鬼酒就在此方面吃了大亏。


2019年12月20日,酒鬼酒被前代理商石磊举报,2012年向酒鬼酒公司购买的54度500ml老酒鬼酒中被添加甜蜜素,即环己基氨基磺酸钠。


在石磊提供3份报告,内容为有检测资质机构对54500ml老酒鬼酒的检测结果,均显示酒内含有“甜蜜素”。


据悉,甜蜜素,是一种合法的食品添加剂,其广泛用于饮料、休闲食品等加工食品中。不过,但因人体摄入甜蜜素过量,会对人体的肝脏和神经系统造成危害。国家标准明确要求禁止在蒸馏酒中使用甜蜜素。


尽管酒鬼酒对此矢口否认,但2014年4月至2015年3月,酒鬼酒将生产8万瓶54500ml老酒鬼酒,共计40吨酒水,作为市场政策支持,无偿赠送给石磊;以及2016 年初,酒鬼酒提出对经销商存有疑虑的2013年前所有库存产品予以退换,并在友好协商的基础上给予合理补偿等现象,还是令人遐想。


目前,事件仍无定论,但从酒鬼酒的公告中可发现,纠纷起因,是经销商出现了高库存。


且不说石磊这位前酒鬼酒经销商,就算是现任的经销商,同样面临类似问题。


2019年,6月28日,酒鬼酒发布了红坛的停货通知,9月才恢复发货,渠道库存消化至2个多月。


其寓意十分明显,是为了让渠道端尽快消化库存,侧面反映出渠道库存高企现象。


值得注意的是,除渠道外,酒鬼酒自身的存货也出现了大幅增长。


财报显示,此前酒鬼酒的存货长期在8亿元左右,截至2019年9月30日,酒鬼酒的存货9.05亿元,同比增长12.3%。其中,半成品的比重最高,占到了全部存货的大约79%,成品只占14%。


以酒鬼酒2019年前三季度的平均销货速度计算,其最新的存货对应的存货周转周期超过1000天,几乎是其三年的销售量。存货之巨,可见一斑。


出现这种情况,足以说明酒鬼酒没有平衡好需求与产能间的关系。过分追求规模数量,由此导致了产能过剩,存货堆积。


酒鬼酒总经理董顺钢在2019年也曾透露,过去从生产整体数量来说,在2016年刚进入的时候不过2000多吨,到2018年我们生产产量到了5000吨,到了2019年我们生产量要达到8000吨。


令人玩味的是,如此情况下,酒鬼酒依然表示,按照未来发展战略规划,公司将会按计划逐年扩大产能,力争未来3一5年内在现有产能基础上增加一倍。目前产能可满足公司发展的需求。


从业绩来看,2019年第三季度,酒鬼酒营收2.59亿元,同比增长9.48%,归母净利润2817.69万元,同比下降39.50%。


市场需求与产能如此割裂,足见证明其在扩充产能方面,存在激进与盲目性。


疫情洗礼白酒业 茅台、郎酒、酒鬼酒可是梦中人?


图片来自网络


可贵警钟


众所周知,历经黄金十年,产能过剩一直是困扰我国白酒行业发展的严重问题。


回顾2019年,扩产能、高端化依然行业发展的关键词。由此带来的酒企跑马圈地、撒钱式营销、疯狂提价、粗放压货、炒货等问题乱象,频频发生。


一片繁华盛景中,泡沫在堆积,危机也在滋生。


在产能过剩的背景下,头部酒企只要压低价格,就会挤压二线、区域酒企的生存空间,连锁反应下,恶性竞争、过度竞争等问题也就不断出现。


而新冠疫情的突袭,打乱了白酒业的上述节奏。行业遇冷,虽然让酒企一时业绩受损,但更似一场及时雨,可以趁机冲刷浮躁、虚假,暴露更多问题。


这是锻炼行业逆境前行的可贵机会。


如仅凭借市场、行业红利发展,而不注重修炼“内功”,无论疫情是否出现,这样的企业乃至产业也必将行之不远。比如汽车业目前的发展困境,就是一个例证。


多难兴邦、大疫兴企。


以此来看,突如其来的疫情,也是一个可贵警钟。


问题在于,这能否敲响一干梦中人,即使敲醒是否仍会装睡呢?铑财将持续关注。


本文为铑财原创

如需转载请留言


郑重声明:用户在财富号/股吧/博客等社区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请勿相信代客理财、免费荐股和炒股培训等宣传内容,远离非法证券活动。请勿添加发言用户的手机号码、公众号、微博、微信及QQ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8328号 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编号:91310104631286033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21-61278686 举报邮箱:jubao@eastmoney.com
沪ICP证:沪B2-20070217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05006054号-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120号 版权所有:东方财富网 意见与建议:4000300059/95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