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引爆在线医疗 阿里健康、平安好医生、卫宁健康谁是王者?
首条财经
2020-02-13 09:09:12
  • 4
  • 2
  •   ♥  收藏
  • A
    分享到:

作者:胡胤云

来源:首条财经——首条研究院

新冠肺炎发威,让2020年变得极不平凡。

如何将坏事变成好事,一些行业在加速转型中书写答案。

比如新零售、在线教育、云办公等企业的持续火热,展示出了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的活力潜力。

当然,站上风口的还有在线医疗。

2020年2月8日,国家卫健委发布《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关于在疫情防控中做好互联网诊疗咨询服务工作的通知》,对互联网医疗重要作用充分肯定。明确提出“要充分发挥互联网医疗服务优势,大力开展互联网诊疗服务,特别是对发热患者的互联网诊疗咨询服务,进一步完善“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功能”。

利好助推下,阿里健康平安好医生卫宁健康等上市公司迎来强势行情。

疫情引爆在线医疗 阿里健康、平安好医生、卫宁健康谁是王者?


图片来自网络

9年征程 新冠拐点

说起互联网医疗,其实已不是新鲜事物。

2011年7月,春雨医生以线上问诊为开端,开启了国内互联网医疗征程。

到2014年,互联网医疗的潜力和便捷性逐渐被市场认可。年内互联网医疗企业获得7亿美元投资,整个行业市场规模达到113.9亿元人民币。短短一年时间,国内互联网走完从PC到移动端的转移,线上医疗迎来行业爆发期。

资本宠儿引来更多实力入局者,包括BAT在内的众多互联网大咖也开始布局这一领域。

到2015年,一方面,“互联网+医疗”被政府列入到未来长期发展规划之中,另一方面,行业监管力度较为宽松,众多企业蜂拥而至。

《互联网医疗行业报告》显示,2012年至2016年,中国互联网医疗市场规模保持着38.7%的复合增长率。

不过,繁荣快增之下,问题也不断出现。利益驱使导致野蛮生长,行业爆发了信任危机,假医、假药等违法行为层出不穷。

由此,政府相关监管政策陆续落地,在线医疗开始了大浪淘沙。

洗牌之下,行业头部企业逐渐显示。但流量过分变现、医疗资源短缺、业务受限、持续亏损等问题依然困扰着行业。

诸多质疑声,让互联网医疗业发展前景并不明朗、甚至一些投资者对其商业模式也产生动摇。

然新冠病毒疫情的突然爆发,给行业提供了转折点。

疫情爆发后,居家隔离模式让国人的就医场景发生根本改变。在线医疗迎来井喷。

易观千帆的相关数据显示,2020年春节期间,互联网医疗在线问诊领域独立APP日活最高峰达到了671.2万人,最大涨幅接近160万人,涨幅达到31.28%。同时春节期间,医药电商活跃人数峰值达到148.21万,头部企业最高用户增长率为8.27%。

显然,作为抗疫“第二战场”的互联网医疗发挥着巨大作用。互联网医疗企业,也似乎正迎来自己的高光时刻。

阿里健康的大健康生态圈

这从龙头企业的强势表现中,可见端倪。

先来看阿里健康。

2020年2月10日,阿里健康延续涨势,早盘急升近10%,高见13.3港元,创逾四年半新高。截至2月12日收盘,阿里健康股价为13.7港元。总市值1649.45亿港元。

公开信息显示,2014年阿里云携手云锋基金,出资10.4亿收购了港股上市公司中信21世纪并更名“阿里健康”,实现了借壳上市。目前,阿里健康是阿里巴巴集团在大健康领域的布局,其愿景是通过大数据助力医疗、用互联网改变健康。

此次疫情防控中,阿里健康凭借互联网优势,先后在支付宝上线“线上义诊”、在淘宝上线“买药不出门”等服务,访问量大增。

值得注意的是,股价大涨不止有疫情因素影响。

2020年2月7日,阿里健康发布公告称,拟向大股东阿里巴巴控股附属收购Ali JK ZNS Limited的全部股权。总对价为80.75亿港元。

根据公告,阿里健康收购的标的业务包括在天猫平台上销售医药产品及服务,以及由此建立的所有商家关系等。

此番收购后,阿里健康表示可以进一步更广泛丰富自身业态,巩固作为阿里巴巴集团旗下唯一大健康平台的旗舰地位。将尽一切合理努力尽快促使目标商家完成“商家转签”,将向目标商家提供更多以医药保健为主的解决方案等增值服务,改善用户体验,包括提供最新政策讯息帮助商家物色商机,优化商家产品搜索,整理及分析消费者行为数据,为商家策划及组织营销活动等。

花旗认为,此次收购有助于提升其大健康平台实力,维持阿里健康买入首选的评级, 目标价设在14港元。

专家表示,这显示出阿里巴巴对互联网医疗市场的重视程度。

梳理其发展轨迹,在雄厚资金、资源协同效应下,阿里健康快速打造线上线下融合的大健康生态圈。

2016年,阿里健康获得天猫医药平台的独家运营权;2018年,阿里健康又以大约18.28亿股股份即106亿港元对价收购天猫医疗器械及保健用品、成人用品、医疗和健康服务等业务,涉及8550万活跃买家和超過3300名入驻商家。

据不完全统计,截止2019年10月31日,阿里健康先后投资了华润万东万里云、广州五千年、安徽华人健康漱玉平民大药房、贵州一树药业、甘肃德生堂等多家连锁药房。

手握这些核心资源,阿里健康历年的财报数据也较为可观。

相关财报数据显示,2015年至2018年,阿里健康的营收从0.37亿港元增加至50.96亿港元,增长136倍,而绝大多数增量来自收购后的并表。

2019财年中报显示,阿里健康实现营收41.17亿元,同比增长119.1%;毛利率较上年同期下滑3.1个百分点至25.1%;经营利润2939万元,亏损金额较去年大幅收窄91.5%,经调整后的利润净额暴增12倍多。

值得注意的是,阿里巴巴上市后曾提出过“双H战略”,即健康和快乐,并表示最可能诞生下一个BAT量企业的领域就是医疗健康。随后,阿里健康分别入股爱康国宾和美年健康这两家国内体检巨头。

目前,阿里健康共涉及医药电商、互联网医疗、智慧医疗、产品追溯等五个领域。

从天猫医药平台看,同期,在阿里健康运营下,该平台产生的商品交易总额(GMV)超370亿元,年度活跃用户消费者数1.6亿。

从医药自营业务看,截至2019年9月,阿里健康在线自营店(阿里健康大药房和阿里健康海外旗舰店)年度活跃消费者超3700万。

从医药新零售看,截至2019年11月,阿里健康“30分钟送达、7*24小时送药”服务已覆盖杭州、北京、广州、深圳、武汉、上海、成都等共10个城市。同时已在全国超过120个城市推出一小时达的”急送药”服务,未来将在更多城市铺开。

此外,阿里健康在医美、口腔、疫苗、体检等板块的消费者医疗业务收入增速很快,截至2019年9月30日止前6个月收入较去年同期增速达到274.4%。

在关键的医疗队伍方,阿里健康表示,与本集团签约提供在线健康咨询服务的执业医师、执业药师和营养师合计超27000人,其中主治、副主任及主任医师超18000人。

由此来看,阿里健康的业务体系逐渐完善、业绩也不断向好,展现出较大的成长空间。

疫情引爆在线医疗 阿里健康、平安好医生、卫宁健康谁是王者?


图片来自网络

掣肘问题

不过,掣肘问题也依然不少。

比如阿里健康的产品追溯,更像是一个公益项目,而最有未来感的智慧医疗和互联网医疗,暂时仍没多少存在感。

另外,2019年11月,国家发改委发布《市场准入负面清单(2019年版)》,规定电商不能直接销售处方药,虽然未明确禁止“互联网医院+处方药”的医药电商模式,但显然政策面趋紧。

医药电商作为阿里健康的明星业务,难以进入处方药市场是其面临的最大障碍。

再来看医美业务,一方面美团开始布局,另一方面新生力量新氧医美在“内容+社区”的模式上也直击阿里短板。

有业内人士认为,面对日益凸显的竞争格局,构筑大健康平台的阿里健康可能会像天猫一样陷入被围攻的局面。

这更凸显了产品服务的重要性。

遗憾的是,疫情风口下,阿里健康竟还遭到了消费者的投诉。

2020年2月7日,一匿名消费者在黑猫投诉平台表示,2020年1月21日在阿里大药房购买了100个口罩用于应对疫情,阿里大药房在1月23号发货,至2月6号快递仍旧处于揽件,询问客服,一开始是说物流原因请耐心等候,现在直接以征用不给发货,可查证后却没有物流信息,认为大药房存在虚假发货。并且,客服到现在都没有进行妥善处理。而后有人发现,阿里健康竟然重新上架并涨价了相同品牌的口罩,有发国难财的嫌疑。

2020年1月29日,“暗恋xiao时候”在黑猫投诉平台称,在阿里健康大药房购买维德医用口罩收到的却是卫朗牌一次性口罩,沟通换货,给出的回复却是库存紧张,更换了其他品牌,既然没有为什么要卖呢?又为何要私自换掉消费者购买的商品?

也上投诉,均已通过平台审核。

平安好医生的公益经 噱头营销?

陷入口罩风波的,不止阿里健康。

另一位在线医疗大腕——平安好医生似乎玩的更大。

2020年1月22日,随着新冠疫情扩张,平安好医生在其官方微博宣称:平安好医生开启“免费领口罩,免费问医生”活动。其承诺:即日起,用户可登陆平安好医生APP免费领取口罩。同时,在武汉、北京、广州、上海、深圳、杭州、成都等全国11个重点城市,平安好医生还会通过当地合作药店免费为市民发放口罩,首批发放的口罩超过1000万只。

疫情之下的一罩难求,让该活动瞬间火爆。

不过,实际剧情却让不少用户失望了。

值得注意的是,平安好医生称联合当地医药店发放的免费口罩为3M规格口罩,但很多消费者领到是KN90等很多没见过规格的杂牌口罩,市面价格在1元左右。

并且,对于不在上述11个城市的群众,APP上显示,口罩一只20元,领券后免费,只能领一只,还需自己支付10元运费。而随春节期间快递调整,运价也变成了18元。

换言之,在此次公益性活动中,不少消费者花费至少18元领到了1元的劣质口罩。更重要的是,1000万个口罩,激活1000万个注册用户,平安好医生借此获取了大量用户。

这难免让人怀疑,平安好医生挂羊头卖狗肉,打着免费口罩的旗号赚钱圈用户。

声声质疑中,一场爱心满满的公益活动,变成一地鸡毛。也难怪网友会质疑其是营销高手,在“发国难财”。

问题在于,这是否是其一时迷了心窍。

梳理平安好医生的产品服务表现,不容乐观。

有消费者曾投诉平安好医生称,其无论是免费问诊还是付费问诊,都存在答非所问,言语失当情况,主要表现于病症和所推荐的科室或医生对应不上。

还有消费者吐槽,在平安好医生上给差评和留言,差评竟然只有自己能看到。

此外,在抗生素需处方的行业政策下,很多药店卖处方药,都是利用平安好医生APP进行开处方。而这个开处方的过程就是简单的填写姓名、电话、病症,有人质疑是否有造假可能。

可见,平安好医生还有不少补丁要打。

疫情引爆在线医疗 阿里健康、平安好医生、卫宁健康谁是王者?


图片来自网络

大涨之下的实力成色

客观而言,虽然存在不少问题,平安好医生在此次抗疫行动中的贡献仍可圈可点。2020年1月20日,其启动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成立抗击新冠疫情的指挥中心,成立专门的医学专家组,开启全体医务人员培训。

据平安好医生后台数据显示,截止2020年1月24日,站内关键词搜索TOP3分别是:口罩类(搜索量同比增长25倍以上)、连花清瘟等药品(搜索量同比增长280倍以上)、新型冠状病毒(搜索量同比增长3400倍以上)。

也基于此,疫情风口下,平安好医生也出现了上涨态势。

2019年12月31日,平安好医生股价为56.85港元。2020年2月12日收盘,股价为72.3港元,市值771.65亿港元。也就是说,2020开年以来,平安好医生股价已累计上涨超30%。

如此涨势,实力成色如何呢?

公开信息显示,平安好医生是中国平安集团旗下第五家全资子公司,第三家上市公司(第一家中国平安,第二家平安银行),其于2018年5月于港交所上市,融资11亿美元。公司主要提供医疗及健康服务,如家庭医生服务、消费型医疗服务、健康商城服务和健康管理与互动服务等,主要在中国国内市场开展业务。

除了系出名门,行业实力也不容小视。

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四月,平安好医生位居互联网医疗APP用户及时长首位,且大幅领先于竞争对手。

Trustdata《2019年第一季度移动互联网行业分析报告》显示,平安好医生2019年第一季度全域生态流量超5500万,同比增长180%,排在行业第1,新增用户占全行业6成(60.1%),大幅领先好大夫在线(16.2%)、微医(12.0%)、春雨医生(5.6%)的新增用户。

根据Trustdata2019年第三季度数据,在主流医疗健康类应用用户使用总时长中,平安好医生占据7成(73.5%)。

另一方面,近五年来,平安好医生整体营收实现较大增长。2019年上半年,公司营收同比增长102.40%至22.73亿元,2018年营收同比增长78.68%至33.38亿元,较2015年的2.79亿元增长了近11倍,年均复合增长率高达128.80%。

上述增长得益于用户量大增。截至2019年12月31日,平安好医生注册用户数达到3.15亿人,较2018年末增加5000万人,增长率为18.9%;期末月活跃用户数和期末月付费用户数分别达6690万人和300万人,同比分别增长22.3%和26.0%;报告期内平均付费用户转化率为4.0%,去年同期为3.6%。

不过,光鲜之下,平安好医生的问题隐患也有不少。

2月12日,平安好医生发布2019年全年业绩,全年总收入人民币50.65亿元,同比增长51.8%;净亏损人民币7.47亿元。较2018年的净亏损人民币9.13亿元减亏18.2%。

这种增收不增利、持续亏损的尴尬表现,已持续数年。

2019年6月30日,平安好医生已累计亏损约34亿元。2015至2018年,平安好医生分别亏损3.24亿元、7.58亿元、10.02亿元、9.13亿元。

巨额管理费用也值得考量。

2019年上半年财报数据显示,在2019年上半年,平安好医生运营费用(包括销售及营销费用、管理费用)占收入比率为40.5%。其中,销售及营销费用为3.76亿元,较2018年上半年的4.71亿元减少20.2%;管理费用为5.44亿元,较2018年上半年的3.76亿元增加44.7%。增加的主要原因是人力费用增加,以及IT相关支出的增加。

2019年年报显示,其销售及营销费用占收入比率从2018年的37.1%下降至23.8%,金额超12亿元;管理费用占收入比率从2018年的29.8%下降至21.2%。金额超过10亿元。

上述问题,值得平安好医生警惕。能否借此次疫情的场景习惯培育,降本增效、尽快摘掉亏损帽子,是其一大看点。不过,这个过程并非一蹴而就,要讲究方式方法。类似上文那种噱头式营销、摩擦用户信任线的野蛮打法还是少一些为好。毕竟在重体验的互联网医疗领域,用户信任、消费口碑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卫宁健康的是是非非 涉孙小波案

不止是港股,A股的热情同样高涨。来看下代表企业卫宁健康。

截至2月12日收盘,卫宁健康股价为20.96元,涨幅10%。2020年2月3日,股价为15.24元;短短一周时间,卫宁健康股价上涨超30%。

公开信息显示,卫宁健康业务覆盖智慧医院、区域卫生、基层卫生、公共卫生、医疗保险、健康服务等领域,专注于医疗信息化领域,并通过地方医疗信息化厂商并购实现全国布局,是中国医疗健康信息行业最具竞争力的整体产品、解决方案与服务供应商。

2015年,卫宁健康确立了“传统医疗信息化”和“创新互联网+医疗健康”的双轮驱动战略;2017 年,确立了智慧医院、智慧卫生、智慧健康三大产品体系,同年,卫宁健康成为中国及亚洲地区唯一一家上榜IDC(互联网内容提供商)全球医疗科技公司。

此外,其业绩表现也相对不错。截止2019年9月30日,卫宁健康营业收入11.9783亿元,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7294亿元,较去年同比增加41.7261%,基本每股收益0.1695元。

机构评级方面,近半年内,13家券商给予增持建议,27家券商给予买入建议。

不过,与阿里健康、平安好医生类似,卫宁健康也有不少槽点。

截至2019年3季度末,卫宁健康的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告负,为-2.29亿元,同期净利润为2.53亿元。

2016年至2018年,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分别为1.40亿元、0.80亿元和1.24亿元,同期净利润为5.25亿元、2.30亿元和3.07亿元。换言之,公司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长期跟不上净利润。

值得注意的是,2020年1月9日,有消息称,曾任创业板发行审核委员会委员的孙小波受贿一案牵涉数家上市公司,其中就包括卫宁健康。

孙小波受贿案判决书显示,2011年7月,拟上市企业上海金仕达卫宁软件股份有限公司为了IPO申请通过审核,卫宁健康董事长周炜在北京请托孙小波给予关照,送给其1万欧元(折合人民币92447元)。

公开信息显示,2010年6月4日卫宁健康闯关创业板失败,次年7月5日获创业板发审委表决通过;证监会于2011年7月20日批复核准卫宁健康发行不超1350万股新股,孙小波正是卫宁健康首发审核委员之一。

此外,2020年1月8日,卫宁健康收到创业板公司管理部《关于对卫宁健康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股东周炜、王英及周成的监管函》。

据悉,周炜、王英及周成为卫宁健康公司的实际控制人及其一致行动人,于2019年12月21日披露了《简式权益变动报告书》。2011年8月18日至2019年10月30日,该股东们持股比例累计减少9.11%,其中增减持股份导致持股比例变动达到5.53%,被动稀释导致持股比例变动达到3.58%。

对此,深交所指出,“你们在持股比例变动达到5%时,没有及时向我所报告并披露权益变动报告书”。违反了《创业板股票上市规则(2018年11月修订)》第1.4条、第11.8.1条规定。

疫情引爆在线医疗 阿里健康、平安好医生、卫宁健康谁是王者?


图片来自网络

下半场竞争

简单梳理,可以看出,站在风口下的阿里健康、还平安好医生、卫宁健康,实力不俗也槽点不少。与在线医疗业近十年的发展类似,潜力活力无限,也不乏问题质疑。

不过,从目前来看,无论行业还是企业都处在最好时期。

短期看,疫情的突然爆发,让从业者价值凸显。2003年SARS期间,淘宝、京东流量大增,成为线下商业向线上迁移的拐点。那么,当前新冠疫情,是否也会成为在线医疗爆发式增长的拐点呢?

长期看,庞大快增的市场需求,也让行业处于蓝海前夜。

弗若斯特沙利文报告显示,2018年至2020年,中国大健康市场规模预测值分别为10.85万亿、12.19万亿元、13.66万亿元。

据中投顾问产业研究中心数据统计,2018年,我国远程医疗市场规模为130亿元,未来五年的年均复合增长率约为27.63%,2022年将达到345亿元,未来互联网医疗市场空间有望突破千亿。

从国家政策角度看,近三年来,国家相继出台多项互联网+医疗相关的政策,对互联网医疗行业具有很大推动作用。

2018年,国家先后出台多份与互联网医疗相关的文件,2019年8月,国家医保局正式印发了《关于完善“互联网+”医疗服务价格和医保支付政策的指导意见》,将互联网医疗纳入医保之中。

相关政策支持下,互联网医疗也在逐渐开始与公立医院、政府展开合作,多方频频动作中将线下医疗向线上拓展是整个医疗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对此,新时代证券研究团队表示,从政策鼓励角度而言,2020年后,更多在线医疗、大数据、AI智能等互联网企业有望参与进来,在技术和数据层面给出更多的判断、解决方案。在线诊疗、互联网医疗迎来加速发展契机。

不过,这不代表从业者可以高枕无忧。

按照现有政策,互联网医疗仍有不少边界限制,比如即使是现有医疗机构发起的互联网医院,也只能做复诊;政策中包含的互联网医疗的概念业仅针对在线诊疗;同时,获取原始数据对互联网医疗行业也是大难点。

另一方面,随着行业洗牌结束,众多劣质企业已被淘汰,互联网巨头间的竞争将更加激烈,同时,也不乏更有实力的跨界者加入战团。

这就对从业者提出了更高质、高效的产品服务要求。而做为传统医疗的革新优化者,我国互联网医疗业仍处初级阶段。

聚焦阿里健康、平安好医生、卫宁健康三家龙头级企业,背负上下重托,可谓重任在肩。如果上半场竞争是普及场景、培育习惯、扩规模增流量,那么下半场将是产品力、服务度、创新力、平台力等硬核的综合比拼。

在线医疗的下半场已经到来,阿里健康、平安好医生、卫宁健康,实力满满也不乏槽点,显然都还需不少打磨、沉淀。

医者仁心、医者匠心。谁将是最终王者,首条财经将持续关注。


郑重声明:用户在财富号/股吧/博客等社区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请勿相信代客理财、免费荐股和炒股培训等宣传内容,远离非法证券活动。请勿添加发言用户的手机号码、公众号、微博、微信及QQ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8328号 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编号:91310104631286033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21-61278686 举报邮箱:jubao@eastmoney.com
沪ICP证:沪B2-20070217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05006054号-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120号 版权所有:东方财富网 意见与建议:4000300059/95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