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眼中的中国平安
大阳研究
2019-10-15 13:45:35
  • 8
  • 6
  •   ♥  收藏
  • A
    分享到:

其实平安低估这个结论,不需要计算器就可以轻易得出,就像巴菲特说的:“如果我看到一个250磅或300磅的人走进来,那么即使没有精确数字,我也知道他是个胖子”

根据2019半年报,平安集团的内含价值(EV)已经突破11000亿,其中寿险EV超7000亿。

而新业务价值(NBV),2016-2018年分别为508亿、673亿、723亿,2019上半年又同比增长了4.7%,达到410亿。

这个稍显疲弱的4.7%,在半年报披露后被不少人看作是美中的一点“不足”,甚至有人悲观地抛出“拐点论”。但其实你只要翻翻历年报告,就会发觉在这个数字上大做文章没太大意义,一是因为它的波动性向来不小,就像去年,上半年只增长2.2%,下半年却猛增16.9%;二是眼下的中国经济正处在川普所说的“27年来增长最慢的一年”,阶段性的降速也是再正常不过。

不管怎么样,随着高价值保障型业务比例的提升,新业务价值仍保持增长态势,今年突破850亿应该不是问题。

这样看来,拥有11000亿的内含价值(EV),以及每年850亿+且仍在增长的新业务价值(NBV),平安16000亿市值相当于1.45EV或(EV+5.9NBV),并不算贵。

此外,其实内含价值(EV)这个指标本身,用在平安身上也是过于保守的

我们知道,寿险部分的内含价值(EV)=调整后的净资产+有效业务价值,有效业务价值是存量保单根据模型推算出的未来税后利润折现值。所以内含价值一般被称作寿险公司的清算价值,或净资产价值。

但问题是,如果真的以EV这个价格清算(不考虑新业务价值),所有股东一定都会跳起来反对的,原因有三:

(1)计算模型中5%的投资收益率和11%的贴现率的设定都不是基于最优原则,而是审慎原则。尤其这11%的风险贴现率,像是一把弹簧把未来属于公司的利润狠狠地压缩了。所以一家寿险公司如果以1倍EV的价格被兜售,即使它未来获取不到任何新业务价值,那也相当于一个复合年化收益接近于11%(平安约9%)的资产包(前提是模型中的其他假设,如投资回报率、死亡率、续保率、费用支出等与后续实际相符)。

(2)若EV计算模型中的那些运营假设过于保守,就会有额外的营运正偏差源源不断地释放出来。中国平安就是如此,2017、2018、2019H1的营运偏差分别为101亿、217亿、122亿(同比+9.4%),它们占各自当期营运利润的比例高达19%、30%、25%。这些连续出现的巨额营运正偏差,显示平安采用的模型中,对费用率、死亡率、退保率等参数的设定是非常保守的,或在某些方面,他们总能优秀得超出自己的预期。所以你如果还是只盯着EV这个近似于“扣非”的指标,恐怕会忽视平安持续输出“非”的能力。

(3)集团1.1万亿的内含价值,除了寿险的7000多亿之外,其他业务板块(产险、银行、资管、科技)的4000亿都是以净资产计入的。考虑到这几个板块的营运ROE都在11%-20%之间,仅以净资产为它们定价显然也是偏低估的

当然,低估值并不是我看上平安的全部理由,如果仅从P/EV维度来看,太保、新华的估值要更低得多

要发现平安的“卓越”,也真的不困难。

比如强悍的负债端能力。2018年平安保险代理人的人均新业务价值高达4.88万/人,遥遥领先于3.17万/人的新华和3.04万/人的太保。

其背后的原因,一方面是平安高质量的内部培训,使销售团队狼性十足,另一方面还有交叉销售的绩效激励在起作用。想象一下,当保险代理人请你喝咖啡,热情洋溢地为你讲解了一个小时寿险产品后,你还是觉得每年交两三万的保费太贵了而想要婉拒。

这个时候,如果对方“退而求其次”地提出希望你办张信用卡、开个证券账户或买个理财,你是不是就很难说“NO”了呢?(不要忘了,这是中国的人情社会,一般情况这位约你喝咖啡的保险代理人并不是纯陌生人)

再比如管理层的高瞻远瞩。在几家国内险企中,平安最早从银保渠道转向代理人渠道建设,最早摆脱对于万能险和其他理财型保险的依赖,也是最早大举投入打造科技金融生态的。牢牢把握这几项关键竞争要素,使平安可以获得更多的高价值的、保障型的、长期的高质量保单,拥有更强劲的盈利后劲。

这些特质体现在ROEV上,平安比新华、太保、国寿高出了5-15个百分点,这也是平安拥有更高P/EV估值倍数的最坚实基础。

我说想把剩下15%左右现金中的大部分都留给茅台,但现在茅台显然已经没有机会给我了,于是我将目标转向平安。在16000亿位置成交了2%后,如果有15500亿的机会出现,我会再打出2%-3%的子弹。

可平安虽好,我却一直不敢像重仓腾茅那样重仓它。除了业务板块较多,要一个一个看清楚不容易之外(或者换个说法,因为我懒),还有几个困惑始终萦绕在我脑中:

第一,我喜欢能提供好产品的公司,如喜诗糖果、茅台酒能让人怦然心动、收获愉悦,而盖可保险、B夫人家具店则性价比很高,可以为用户省钱。但是在将平安的寿险健康险产品与其他竞品做比较时,我总是没办法感知它们在价格、服务、赔付速度等层面孰优孰劣。

另外,不得不承认,以平安福为代表的热销产品,在网上是存在一些争议的,尽管那些言论并不完全客观公正,也不排除很多是屁股决定脑袋的恶意攻击,但我还是很难完全忽视它们。目前,我正在开展自己的圈子调查,通过访问至少100个平安保单持有者,我应该会有更真实的认识。

第二,在我眼里,保险这个行业比较特殊,一份特定寿险产品对消费者的“吸力”是不足的,而更多需要依靠营销的“拉力”,所以保险代理人的数量依然是驱动行业保单销售的关键。可是现在,始于2015年取消资格考试后的增员潮开始陷入停滞,近900万的保险代理人数量确实也几乎没有多少增长空间了,平安刚出炉的半年报中,月均代理人数量和代理人活动率还出现了罕见的双降。

一边是高到比肩美国的代理人密度,另一边是差距仍大的保险深度和保险密度,这让我想不明白,我们该如何看待中国寿险市场这条雪道,它还有多长,雪球还能滚多远?

第三,在帕特多尔西的《股市真规则》里,他评价寿险行业“罕有引人注目的投资机会”,还说它们“提供的商品很容易替代”、“竞争优势单薄”。

为什么中美的寿险市场存在那么大的差异呢?我想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行业竞争格局的不同。在美国,有着一千多家寿险公司,行业第一名的市场份额仅9%;而中国呢,只有不到100家寿险公司,行业第一名的市场份额高达20%。

可以预见的是,随着未来在股份比例、地方审批等方面对外资的限制逐步放宽(尤其是后者,让外资企业几乎寸步难行),国内保险市场玩家数量的增多是必然趋势。这会带来怎样的改变呢?会加剧竞争吗?会冲击现有定价吗?我一下子也说不上来。

总体来说,平安16000亿的价格以及肉眼可见的竞争优势,让我完全无法抗拒;但以上的几点困惑,又让平安暂时无法排进我最确定公司行列的前三或前五

最后,也向马总致敬,感谢马总创立这么优秀的企业,平安中国,中国平安。

觉得文章不错的朋友,动动手指:订阅”

(来源:大阳研究的财富号 2019-10-15 13:45) [点击查看原文]

郑重声明:用户在财富号/股吧/博客等社区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请勿相信代客理财、免费荐股和炒股培训等宣传内容,远离非法证券活动。请勿添加发言用户的手机号码、公众号、微博、微信及QQ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8328号 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编号:91310104631286033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21-61278686 举报邮箱:jubao@eastmoney.com
沪ICP证:沪B2-20070217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05006054号-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120号 版权所有:东方财富网 意见与建议:4000300059/95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