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德龙149亿卖身,沃尔玛成最后独苗!为什么跨国超市全部有来无回?
财经集团
2019-10-14 20:34:32
  • 点赞
  • 评论
  •   ♥  收藏
  • A
    分享到:
来源:电商头条(ID:ecxinwen)作者:风清

谁也没想到,曾经高高在上的跨国超市几乎在中国团灭。

10月11日,世界排名第三的超市巨头麦德龙宣布以149亿人民币估值将其中国业务卖身给本土零售品牌物美。至此,长达一年多的麦德龙卖身传闻终于尘埃落定。

麦德龙卖身后,沃尔玛开始慌了,因为这意味着中国市场上的外国超市仅剩下沃尔玛一根独苗(今年刚进中国的Costo和ALDI变数太大暂时不计)。

大家可能不知道,在此之前法国的家乐福、美国的梅西百货、英国的乐购和玛莎、韩国的乐天和易买得、日本的洋华堂和泰国的尚泰全部在中国阵亡了。 曾经,麦德龙家乐福们乘着西风攻城略地,今天,我们成为了它们有来无回的禁区。这种急转直下的现象,就连哈佛商学院的MBA案例都黯然失色。那么,人们不禁要问这场跨国超市大败局是怎样发生的?今天,我们就从国家的开放包容、民族的学习精神,以及外国人的傲慢与偏见三个维度来复盘这场“跨国超市狙击战”。

国家开放,矢志不渝

首先,我要说的是国家的眼光与魄力、开放与包容,让中国人建立了自己的零售帝国。这一点,我们只讲事实,不讲故事。 在这里我先说一个反面例子: 印度,一个人口超级大国,在2019年公布的数据中,其人口13.24亿,和中国旗鼓相当。但是你永远无法想象,在印度这片土地上,零售市场竟然还是一个未开化的不毛之地。 2014年7月8日,家乐福宣布:关闭在印度的所有门店,彻底退出印度市场。请注意,和它在中国出售业务不一样,家乐福在印度是直接关店走人,东西都不带了。 几十亿的投入和品牌价值为什么说不要就不要? 家乐福的脑子没有进水,而是印度政府出手了。一直以来,印度政府都在排斥外资在印开超市,要开店也可以,但你得满足下面这些条件: 1、外资只能做B端的批发业务; 2、外资持股只能占50%; 3、只能在当地采购商品,员工须有半数以上的农村户籍。 在印度走人的不止家乐福,沃尔玛和印度政府交涉了十几年,愣是一家超市都没开。你没有听错,是一家零售店都没有。 印度政府为什么要这么干?

究其原因,是印度的零售业以“夫妻店”为主,白天老婆看店,晚上轮到老公,家里小孩放学后打杂,长大后接班。这种零售模式占印度零售规模的90%以上,从业人员数量相当庞大。 印度政府认为如果放任沃尔玛、家乐福等跨国集团进入印度,其先进的经营方式、成熟的管理理念必定对“夫妻店”产生毁灭性冲击。所以,印度政府这么多年来乐此不疲的事情就是打压跨国零售集团。 难道几十年来印度就没有开明一点的领导人? 答案是有。曾经,印度政府一度有了开放零售业的苗头,但是数以千万计的小店经营者立即开始了游行示威,吓得印度政府马上终止了改革。 毫无疑问,印度政府确实在眼下保护了本土零售小店,但从长远看,这种在温室中长大的本土零售商不仅毫无创新与竞争力,并且也活生生扼杀了印度人的购物体验。

在印度首都新德里,基本没什么大超市,仅有的几家“大巴扎”被认为是最奢华的购物场所。对印度人来说,逛超市的意义就像在追赶潮流。 印度的封闭政策带来的更严重后果在于活生生地砍掉了经济发展的一条腿。 2017年,印度零售市场总额1.08万亿美元(约6.8万亿人民币),而同期中国零售总额38万亿,在人口对等的基础上,印度不及中国一个零头!这里面间接的就业、消费、GDP差距就更大了!看完印度的例子,很多人可能知道我想表达什么了。回到中国零售业的话题上来,那么中国政府对零售业的开放没有遭到顽固势力的阻挠吗?1992年,国务院批准在北京、上海等6个城市和5个经济特区进行外资零售业试点,沃尔玛、家乐福、宜家、麦德龙、伊藤洋华堂等一大批跨国超市涌了进来,它们带来先进模式的同时,也开始冲击本土传统零售业。 和印度一样,当时要封杀外国超市的声音一浪高过一浪。 首先,麦肯锡不知是有意还是无意,发了一个预测:未来3年,中国零售业60%发份额将由3-5家世界级零售巨头控制。 其次,物美董事长,也就是今天收购麦德龙的张文中在“两会”上提出“关于零售业过度开放”的报告提案,要求政府出手限制跨国超市入侵。 最后,在2004年举办的“中国零售高峰论坛”上,上海连锁经营研究所所长顾国建放出“2005年国内本土零售业将全线败退”的大话。 这些舆论都在给政府施压,目的只有一个:抗拒全球化,维护本土超市利益。

然而,中国不是印度,国家在这时候显示出坚定的立场,扛过了舆论压力。2001年,中国加入WTO,2004年,我们全面、彻底地开放了超市行业。当时,国家批准的外资超市近百个,1000多家外资便利店、专卖店像“鲶鱼”一样进入中国,和本土商超展开了竞争。 我们现在回过头看,正是国家在关键时刻的自信与开放,拯救了中国零售业。否则,我们今天还会像印度一样,买个东西找不到像样的超市。中国零售业能有今天的成就,离不开国家的眼光与魄力!

民族精神,力挽狂澜

 我们的民族精神有很多,善于学习是我们立于世界之林的基石。 荀子曾在《劝学》中说过“青取之于蓝而胜于蓝”,可见学习能力强是中国人自古就有的优秀基因。跨国超市在中国大溃败的首要原因正是在于本土超市的卓越学习能力,青出于蓝胜于蓝。 当家乐福沃尔玛等大批超市涌入中国时,他们将大卖场模式、先进的技术和运营管理经验带到这里,打得本土百货业哭天抢地。

从阵痛中清醒过来的中国零售人并没有缴械投降,他们发现零售业是一场持久战,外国人能做到的,中国人也可以做到。于是永辉、物美、步步高、世纪联华……一大批国产超市开始学习外国人的卖场模式,吸纳他人之长为自己所用,并探索更适合中国人购物习惯的具体细节。 比如,以前外国超市的开店逻辑是到郊区去,让人找店,一周逛一次超市把用品全部买回家。而中国超市发现人们去商场的需求是热闹、有人情味,他们除了购物之外还喜欢闲逛。于是,他们把门店开在闹市和社区,主动吸引、招揽顾客,很快就扳回一城。 在深圳,有一家名不见经传的超市叫万佳超市,万佳人发现沃尔玛以“一站式购物”和“天天平价”为卖点,但西式风太强未必适合东方人。于是,万佳采取错位经营,它将传统百货的特点与大卖场结合起来,创造出土生土长的“万佳模式”,成功在沃尔玛的眼皮底下撬走了大批中国顾客。 着眼全球,巴西、墨西哥、阿根廷等国家的本土零售企业在开放不到10年后几乎全军覆没,它们那里至今都是沃尔玛家乐福的天下。 而在20多年的争夺战中,中国本土超市越战越勇,最终将外国超市赶出国门,抢回了主动权。正所谓教会了徒弟,饿死了师父,卓越的学习能力是中国超市自强与崛起的基石。

 外国人的傲慢与偏见

 跨国超市在中国溃败的原因细分起来有很多,但根本原因却只在于他们自己:骨子里排斥中国人,甚至可以说看不上中国人。 以家乐福为例,它的中国区总裁和高管,以及中国各大分区的总裁全部是清一色的外国人,这意味着他们来到中国赚钱却根本不信任中国团队。沃尔玛、麦德龙、乐购玛莎也基本如此,这些外国总裁们压根就对中国市场不熟悉,一开始还能借着商业模式的优势牛一阵子,但时间一久,他们优柔寡断、坐失良机的毛病就会越来越明显,一旦中国人开始反击,就会溃不成军。我举两个例子: 家乐福在中国一直没有采购和配送中心,都是供货商自己将货品拉到门店,没有品控环节,造成家乐福商品饱受诟病。当时,国内绝大部分连锁超市都有自己的配送系统,但是家乐福的国外总裁们就是看不上,直到深陷泥潭当中,新上任的中国区总裁Thierry Garnier才开始集中采购权,建立配送中心。 然而,一切都已经晚了。 另一个亚马逊,在它进入中国的15年里最大的表现就是对中国团队不信任、不授权,他们的CEO一直是没有在中国生活过的外国人。

 刘强东曾公开表示过:“如果中国区负责人都不能决定一件事,谈什么执行,你可以问问亚马逊中国区总裁,他可以说他想做的一切事情都能成功做到吗?我可以!”最终在今年7月,亚马逊卷起铺盖回了美国老家。 毫不夸张地说,正是外国超市们的傲慢与偏见断送了自己的大好前程。 跨国超市在中国团灭的故事讲完了,通过这场能让MBA商业案例黯然失色的商战我想表达什么呢? 翻开中国历史,大汉的丝绸之路,盛唐的万国来朝,无不显示出政府的开放与自信、民族的包容与学习是国家立于世界之巅的根本——这跟我们今天零售战争的胜利是一脉相承的。 因为开放,我们接触了外国的先进技术与模式。因为学习,我们汲取了外国的长处,补齐了自己的短板。这就是成功之道。 我相信,跨国超市的团灭只是一个开始,有来无回的肯定还有其他行业,比方说白电、黑电,你还能找到多少外国品牌?

(来源:财经集团的财富号 2019-10-14 20:34) [点击查看原文]

郑重声明:用户在财富号/股吧/博客等社区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请勿相信代客理财、免费荐股和炒股培训等宣传内容,远离非法证券活动。请勿添加发言用户的手机号码、公众号、微博、微信及QQ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8328号 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编号:91310104631286033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21-61278686 举报邮箱:jubao@eastmoney.com
沪ICP证:沪B2-20070217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05006054号-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120号 版权所有:东方财富网 意见与建议:4000300059/95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