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洪言:消费金融后风口阶段的分化与突围 | Vclub
薛洪言
2019-07-14 14:16:21
  • 点赞
  • 评论
  •   ♥  收藏
  • A
    分享到:

2015年消费金融风口涌现,行业蓬勃发展。然而当热潮退去,资本趋于理性,强监管形势下,行业如何进一步发展。

6月11日,清华五道口金融学院联合清泉石资本,邀请苏宁金融研究院院长助理薛洪言先生分享消费金融在风口阶段后的发展、困境与思考。本文根据薛洪言先生在Vclub沙龙中分享整理而成。

薛洪言:消费金融后风口阶段的分化与突围 | Vclub

消费金融是很多人非常熟悉的领域,大家也都是消费金融产品的使用者,今天我们会从宏观、行业和机构各层面的数据,分享关于行业发展、困境、趋势的思考。

消费金融在过去三年一直被称作互金领域最大的风口,它是强监管环境下仅存的风口。因为促消费的大环境还在,所以消费金融在行业层面是受到监管政策鼓励的。消费金融领域也处在快速发展阶段。但我认为,经过这几年的快速发展,消费金融行业步入到了一个拐点和分化的阶段,在分化里就会涉及如何转型,如何突围,如何抓住下半场的红利。

我从四个部分来阐述。第一个是信号,侧重于宏观和行业层面信号。第二个是分化,基于消费金融自身,从政策、机构层面看产业为什么会出现分化的结果。第三个是隐忧,在目前的风口环境下,行业面临的潜在风险,可能会给未来一到两年的消费金融行业的发展带来很多不确定性。最后是我自己对行业前景的判断。

1

- 信号 -

说到信号,GDP增长的变化为各行各业提供了宏观背景。2012年开始,GDP开始趋势性破8,之前十几年增速基本上都在8%以上,2012年起,包括中央的文稿都开始认可GDP低于8%增速。

薛洪言:消费金融后风口阶段的分化与突围 | Vclub

为什么GDP增速下降会对消费金融有影响?因为消费是GDP三驾马车之一,消费与消费金融有非常大的关联。GDP增速下降,三驾马车会有结构性的变化。整体上消费对GDP增长的贡献度是提升的,2018年消费对GDP增长的贡献达到80%。所以,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发挥消费的基础作用、投资的关键作用,保住经济为经济结构调整提供稳定的环境。

这是多年以来大家都认为消费金融是风口、各种资本加速对消费金融领域的投入的一个重要原因。另外,收入到一定阶段后的自然演变,使消费金融从宏观层面、行业层面都进入到快速增长的阶段。这是消费的崛起,是消费金融的崛起。

2016年以来,互联网金融领域都在进行强监管,为什么消费金融能够安然无忧,而第三方支付、P2P、众筹行业萎缩特别厉害?回顾过去几年监管政策文件,没有一个是系统性针对消费金融的,它可能会基于现金贷、校园贷等特定领域出台一些结构性文件,但很少从整体层面对消费金融行业进行约束,总体的口径是鼓励的。

过去几年实体产业的变化对消费金融行业产生了巨大影响,最明显的是实体产业的互联网化,根本驱动因素是手机网民数量的增长。2010年iPhone 4的出现使移动设备步入智能化时代。移动智能设备的快速普及,带动了手机网民数量的快速增长。2016年以前,手机网民同比增速在10%以上,手机网民的增长带来了所有产业的互联网+,也就是互联网化、线上化。从电商领域到O2O等很多产业,特别是和C端消费者接触的产业,都相继走上了互联网化、线上化的道路。

产业背景的变化产生了什么影响?第一,产生了大量数据。线上化的数据可以留存、可以分析。第二,为消费金融的发展提供了线上场景。没有线上场景,线上消费金融、互联网消费不可能发展起来。如果需要去实体店买东西才能用消费金融的话,是不可能有互联网消费快速崛起的。所以过去几年产业层面互联网化,为2015年以后的消费金融的崛起,特别是互联网消费金融的崛起,提供了产业层面的基础。

薛洪言:消费金融后风口阶段的分化与突围 | Vclub

这是A股互联网服务板块61家上市公司的营收数据。2016年以前,营收增长都在50%以上,2017年有一个断崖式下降,从56%降到26%。表明2017年互联网产业板块、互联网+场景层面出现了显著变化。所以,2017~2018年“互联网寒冬”的叫法与数据是吻合的。

消费金融在2017年有一个分化。2017年以前,消费金融更多的是基于线上场景做金融。2017年,现金贷成为拉动消费金融快速增长的新动力。现金贷和场景没有直接的关系。消费金融不仅避开了场景线上化放缓带来的负面影响,还发展到了一个黄金阶段,无论是增速还是规模都达到阶段性的高点。

2018年,现金贷新规出台,很多机构开始重新布局场景金融。2018年初趣店成立大白汽车,度小满去做教育分期,很多机构做医美分期。2018年下半年出了一些“套路贷”的乱象,表明消费金融在线上信贷层面可能遇到一些问题,转战场景也遇到了一些困难。这是产业层面的变化给消费金融发展带来的影响。

接下来看一下金融科技对消费金融的影响。金融科技是当前消费金融发展最主要的驱动力。金融科技应用最成熟的领域是消费金融领域的大数据风控。早在2007年,阿里巴巴就曾与建行合作探索基于线上数据做线上小微商户贷款。

P2P在2007年成立,2012年前后开始发展,很多创业公司依据线上化数据做风控。;逻辑和产业的互联网化一样。用户行为的线上化带来线上数据,包括金融场景,使整个金融场景开始向线上迁移。在这个过程中,传统的金融机构其实错失了机遇。金融服务于各个场景,各个场景也需要金融的支持。电商发展起来后必然需要支付环节的电子化、线上化。所以场景线上化之后会自然产生对线上金融的需求。

2012年前后是产业场景线上化的高潮期。当时金融机构主要的供给者是传统金融机构,但传统金融机构对于线上化并没有太大的兴趣。因为当时金融机构主要的盈利来源是对公贷款等业务,零售,特别是线上的利润贡献非常小。

同时,2012年传统金融领域有一个大风口——大资管风潮。证监会解禁了基金子公司、保险的投资范围,大资管领域迎来快速增长。所以当时传统银行对公贷款不良上升,他们的转型方向是同业业务、大资管,没有人想到去做线上金融,所以线上金融是稀缺的,互联网创业公司提供线上金融服务就有了土壤。2012-2013年前后互联网金融崛起,传统金融机构的不作为是一个重要的背景。

随着场景线上化、数据线上化,自然就产生了风控流程的线上化。当时最大的难题是欺诈。传统金融业务在线下有核实面签环节,但线上没有。所以2016年以前,互联网金融行业无论支付还是贷款,最大的风险来源是欺诈。在一些细分领域70%以上损失来自于欺诈,很多创业型消费金融机构因为欺诈问题倒闭。整个行业对金融科技的需求非常大。

2017年前后,大数据风控有了实质性进展。因为现金贷崛起的前提是解决欺诈问题,如果没有解决欺诈问题,现金贷定价再高也没用。所以大数据风控等金融科技技术的成熟,为现金贷风口的崛起提供了技术支撑。

从现阶段来看,金融科技的发展步入了一个新阶段,或者说一个瓶颈。我们从用户、场景、数据、政策和市场各个方面来看。

用户层面。开始时用户高速增长,2007年接近天花板,用户增速开始下降,获客成本开始提升。获客成本的上升对于互联网金融领域,特别是创业机构带来很大的影响。,对大家在产业链地位,在产业蛋糕里面能占的份额产生很大影响,流量方、场景方地位崛起、话语权上升,因为这是最稀缺的资源。相比之下,风控越来越成熟、越来越同质化,随着传统金融机构转型做资金方,资金也不再稀缺,用户和场景成了决定性的资源优势

这两年很多新的互联网巨头切入消费金融、互联网金融领域的时候,其实没有去做支付,也没有做核心的金融科技,更多的是做导流。随着获客成本提升,在消费金融产业链里面,大家能够赚取利润的份额,会有一个新的洗牌过程。

第二,产业层面的场景线上化为互联网消费金融的起步提供了支持。场景衍生了金融需求,开始是支付,后来是理财、消费贷款,到现在,场景出现了寡头化的趋势。如果再想获客、增长,传统金融机构想做零售转型,没有太多的选择,必然要找金融科技巨头合作,加入各种开放平台。市面上几大开放平台,蚂蚁、百度、360金融、腾讯、苏宁,这些大机构的开放平台背后依靠的都是自身的场景。

2018年大家说to C端创业机会越来越少,因为场景、业务、数据、科技都开始向大平台集中,越来越“大而美”,基于此,2018年下半年大家开始谈产业互联网转型。

政策层面。2015年以前政策对互联网金融非常宽容。为什么中国和美国的P2P差异那么大,美国现在主流P2P也就两三家,没有所谓高峰和低谷。中国P2P高峰有3000多家运营,现在处于备案前的艰难阶段,造成这个区别的原因是2008年美国证监会开始对P2P纳入监管,把P2P的业务模式看看作为证券化业务,进行严格监管,监管介入比较早。我们是2015年底开始监管,所以我们的P2P有几千家规模。从结果上看,这使得我们的金融科技能够领先全球。反过来,现在强监管环境下,创业门槛、从业门槛都在提升,对于金融科技的浪潮也起到一个抑制作用。

所有因素结合在一起,在市场层面产生了从跑马圈地、到绿树林立、到优胜劣汰、到分化阶段的结果。

2

- 分化 -

关于分化,总量上根据银行业金融机构消费贷款数据,口径用个人贷款减个人住房贷款,包括车贷、经营贷。数据上看,规模、余额仍保持比较快的增长,但增速从2018年以来一直在往下走,2019年一季度增速又创新低。

薛洪言:消费金融后风口阶段的分化与突围 | Vclub

在行业总量增速下降的时候,对应的是行业机构层面的分化,有些机构往上走,拉动增速向上,有些机构往下走甚至退出,拉动增速往下,两种力量相互角力,最终出现一个不上不下,或者增幅不太高也不是降太多的水平。所以总量层面规模增速下降,对应的是行业在机构层面、政策层面分化的现状。

政策层面的分化表现了监管矛盾的心态。行业层面鼓励消费是鼓励消费金融,但是又担心整体债务、个人杠杆过快增长给金融体系带来风险。2018年1月,银监会明确提出要控制居民个人杠杆快速增长,要关注消费金融个人杠杆快速增长的问题。结合2017年12月的现金贷新规,监管层对消费金融已经从一开始的鼓励到严监管。2018年上半年,不仅仅是消费金融,整个金融政策都是趋紧的,去杠杆都是偏一刀切。

2018年下半年P2P开始暴雷,债券开始密集违约,机构资金趋于避险,率先逃离小微企业和民营企业,产生了所谓去杠杆对民营经济的挤出效应。民营经济通过产业链的传导开始损害实体经济的可持续发展。2018年下半年开始,货币政策开始转向,银保监会8月份重新提要促进消费金融的发展,以此来鼓励消费升级,为宏观经济的稳定增长提供支持。虽然在行业层面鼓励消费金融,但居民个人杠杆率的快速增长仍然值得担忧。

2014年居民杠杆率为36%,2018年增至53%,增速非常快。基于这样的现状,监管虽然未在行业层面出台限制性的规定,但是出台了很多补丁性结构性限制政策,来防止居民杠杆率过快增长。

第一,助贷、联合贷的监管。正式文件没出台,去年的征求意见稿通过媒体流传开。助贷监管的主要精神是区域性银行不要跨区域发展,立足于服务本地经济,限制资金外流。为此设定了比例限制。不过由于文件没有正式下发,所以尚未看到实质性影响,但在心理层面已经给行业带来了比较大的影响。

第二,互联网贷款资质问题。一是2017年12月的现金贷新规暂停了互联网小贷牌照的发放。二是针对民营银行,要求线上放贷需具备互联网贷款资质。目前来看,17家民营银行,只有三家银行有资质。

第三,杠杆率在趋紧。小贷公司杠杆率一直是1.5倍,现金贷新规之前,小贷公司会通过abs、贷款转让等方式把资产出表。但是现金贷新规明确把这些纳入到杠杆率计算,所以2018年初很多机构开始增资,个别机构一下增资几十亿,就是为了适应新规定。

从政策层面来讲,监管过去一年为消费金融行业适当降速,或者说为了缓解居民杠杆的快速增长做了一些努力。因为受限于宏观层面保增长的要求,没有出台更严厉的措施。即便如此,政策层面的分化还是给行业分化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比如在联合贷和助贷的监管,互联网贷款的监管,杠杆率的监管,可能会利好一些机构,比如助贷的监管利好全国性银行,不利好地方性银行,因为它要求地方银行资金不出省,自然会产生分化的作用,包括监管趋严会对银行对资金方的偏好产生影响。

去年下半年开始,业内明显能感觉到很多非上市的互金平台很难得到资金方的青睐,资金方要求越来越高,即便是上市平台,也能感受到资金方的合作门槛在提升。P2P很难获得机构资金的支持,加上行业密集暴雷后个人资金外流,行业萎缩非常厉害。

趋严管理环境下,金融机构作为资金方都会尽量选择大机构,比如度小满、360金融等平台,都能够快速的增长。作为大的互联网巨头,资金方愿意把资金给它们。但其他的一些上市平台,如趣店、乐信等,从去年一季度开始,季度放贷量一直在平稳波动,基本上没有再增长,背后反映了整个资金方的态度趋谨慎,导致资金流向分化,对行业层面、机构层面带来影响。

机构层面的分化可以从不同的维度来解释。首先银行过去几年在进行快速的零售转型,整体上评估做的好的也就两三家,招行、平安做的好。国有大行、包括一些城商行的零售贷款也在增长,但谈不上取得了多大成绩。2017年以前房价走势非常好,所以很多银行个人贷款增长,背后原因是住房贷款的增长,并不是因为消费金融做得有多好。

如果看一家银行互联网转型做得好不好,就看它的电子渠道客户数。银行零售转型能力,原来用AUM(资产管理规模)衡量,现在用MAU(月活用户)来衡量。在互联网生态模式下,用户是基础,用户量大了其他业务自然就有了。

招行电子渠道用户每年增长非常快,2018年,招行APP和掌上生活APP等渠道加在一起已经接近1.5亿,去重接近1亿。而且招行信用卡累计发卡量过亿,说明招行在互联网转型里做的非常好。

对于平安银行,平安集团在整个零售领域的布局实力很强,互联网金融领域中陆金所做业务、金融一账通做金融科技,加上汽车之家等场景。自己有场景、有科技也有用户,有百万级线下寿险代理销售队伍。所以平安银行零售转型,更多的是靠平安集团的用户输入。2016年开始转型,到2018年零售利润贡献已经接近70%,这是不可复制的优势。

中小银行转型分化也非常明显。从上市银行个人贷款增速排行榜看,我们简单地用个贷增长大致反映银行零售转型的情况。有一些城商行的确抓住了助贷风口,作为资金方,与流量平台合作实现了快速增长,比如西安银行苏农银行上海银行长沙银行。他们在这一波助贷快速发展过程中,盈利能力有了非常好的积累。更多的银行是既没赚到钱,也没有科技积累,在过去的几年感觉是被抛弃了。所以现在有一种声音,认为银行业会迎来洗牌。

区域性银行在实体经济经营转型过程中存在区域捆绑紧的问题。地方性银行最早可以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当时无论是城商行还是农商行都是一种合作金融机构,都不叫银行,不是银行。到了1995年,人行、国务院开始承认它们是银行,把这些城市的合作组织组建成城商行。这些地方性银行背后的大股东都是地方财政局,所以在过去的十几年,中国经济、地方经济快速增长,基建快速增长,重工业快速发展过程中,他们能够得到政府支持,拿大项目是非常容易的。

2012年以前这些城商行日子过得都非常不错,因为他们和地方政府是绑定的,无论是行政事业单位的存款,还是对公基建贷款,他们能很容易拿到。但是2012年以后,实体经济风险开始加速暴露,很多地方现在都没有缓过来,那些地方的区域银行同样受到这个影响,一荣俱荣,一损俱损。2015年统计显示,净利润增速下降的城商行基本上分布在中西部区域。

互联网入侵对地方金融机构也产生了比较大的影响。一是全国性银行加速做零售转型,出现了掐尖效应,就是地方性银行积累了一些优质用户,全国银行发力进来,这些用户很快就被大行抢走了。因为他们利息低,产品、APP体验好。全国性银行加速下沉,给地方金融机构带来优质用户流失的风险。

去年下半年开始,国家开始强调发力小微金融,利率不得提高,用比较低的利率来发展小微金融,很多全国性大银行到地方做了小微企业贷款,而且利率非常低,这样又将很多地方银行的小微对公贷款优质客户抢走了。因为小银行不可能有那么低的利率,大银行因为盘子大可以不顾及局部亏损。

互联网巨头现在也发力地方场景,这两年无论支付宝还是微信,在地方的交通、医院等场景布局非常快。地方银行在个人业务更多依靠代发薪,包括市民卡,公交这些与地方场景结合的产品来保持个人业务的稳定。但是随着互联网巨头向地方性场景渗透,区域银行在这些方面的优势在快速瓦解。

金融科技浪潮背后需要数据来支撑,小而美是做不到的。小而美的机构没有数据、没有人才,很难适应金融科技的大发展。区域性银行在过去几年并没有获得非常好的发展。

2018年下半年,随着互联网金融出现问题,很多做to B业务的金融科技输出的机构开始把目光瞄向了小银行、城商行、农商行,觉得他们被时代抛弃了,要去拯救他们,要给他们提供金融科技支持。所以很多机构在转型为这类客户提供支持和服务。

但是对这些银行机构来讲,迫切的需求是活下来,把利润做上去,能够把不良损失弥补上,创业型的金融科技方案提供商满足不了这个需求。他们需要的是是能够将业务流量和科技一起给他们的解决方案。首先把他们业务量做起来,让他们能够获得盈利或者可持续回血,然后再探索科技进步。所以真正做的好的也是有流量支持的巨头。

薛洪言:消费金融后风口阶段的分化与突围 | Vclub

持牌消金公司也出现了比较大的分化。过去几年是消费金融大发展的风口期,持牌消费金融公司整体上是受益者。但持牌消金公司2018年净利润在10亿以上的只有2家,2017年只有3家。净利润超过2亿的也就5家。看上去也没有真正抓住互联网消费金融风口。净利润靠前的三家,只有捷信是第一批四家消费金融公司里面的,招联、马上都是后起之秀。其他持牌消费金融公司,没有特殊机缘或者自身没有特别大流量,都没有很好的抓住消费金融风口。

所以消费金融的风口真正利好的机构,要么就是胆大包天的现金贷、超利贷、714高炮,要么就是和互联网巨头沾亲带故的,或者在策略上有独特性,或者运气好,多数机构并没有获益太多。

小贷公司明显出现一个巨头化现象。注册资本高的头部小贷公司基本上是互联网小贷公司。2008年小贷试点开放,早期的小贷龙头是瀚华小贷,现在已经被互联网巨头的小贷公司超越了。瀚华小贷2012年净利润达到高峰,2015、2016、2017年的净利润比较低,平均息费也在下降,2015年以前是最辉煌的阶段,它代表了传统小贷公司龙头发展现状。早期小贷公司更多的是做对公贷款,和城商行、农商行面临的问题一样,没有在零售布局。因为他们没有场景,没有流量,没有大资金支持,所以风口起来后被甩在后面。

互金平台也在分化,已经上市的机构属于头部机构。2018年一季度开始,除了360金融按既定的速度保持增长,其他机构都受到影响。因为消费金融规模增长很容易,就是敢花钱买流量,风控通过率稍微放得高一点,要追求规模的话是能够得到规模的。

为什么其他的机构没有追求规模,360金融追求规模?是因为战略上的差异吗?是因为觉得增长太快有风险吗?我觉得不是。所有的上市公司都追求增长,而且他们过去一年股价的跌幅很大,压力非常大,那为什么不增长?因为缺少资金。为什么会受到资金限制?这与监管信号有密切关系,主要的资金方是银行,银行对非巨头型机构的资金支持在下降。像360金融可能不受影响,因为它背后有奇虎360这样大的互联网巨头在。

P2P行业更是如此。去年6月份密集爆雷以后,行业贷款规模在快速缩水,从1万亿到现在7000亿,缩水将近30%。前十大平台的占比在快速提升,集中度在提高。去年6月份前十平台占比34%,今年4月份提到了46%。前十大平台的贷款余额也在下降,只不过下降稍慢,其他下降更快。虽然下降,但集中度占比依然在提高。

所以行业处于这样尴尬的局面,和备案也有关系。

2016年8月网贷监管制度暂行办法出台,但今年4月财新曝光的试点方案,与之前的监管框架有很大不同,从这个方案中看,今年下半年可能会有一些地方进行备案试点,少量P2P会走完备案流程。到2020年,全国范围内能够完成备案登记工作。

P2P新的监管框架有向银行监管靠拢的趋势,包括强调提风险准备金,出借人风险补偿金,这些都类似于存款准备金,类似于存款保险,强制计提拨备来提高安全性,对注册资本门槛也提高了。

产业链层面也出现分化。场景方、流量方的话语权在提升。简普科技信用卡单张的推荐费2017年是74元,到2019年一季度是107元,他给用户推荐一张信用卡能从银行赚107块钱,但银行未必能从一张信用卡里赚107块钱。很多人开卡从不逾期,不分期,银行根本赚不到钱。商户的刷卡回佣是很少的一部分。很多强势场景还要求银行开联名卡,要参与客户后续贡献的利润分成。

所以,现在来看就是巨头搭台,中小机构唱戏。大家都围绕四大流量巨头琢磨怎样增长自己的业务,百度系、头条系、蚂蚁系和腾讯系。流量越来越集中,对产业链的方方面面将会产生很多深远的影响。

3

隐忧 -

我们看了很多分化的数据,得出很多结论,但是我也做一些风险提示。

薛洪言:消费金融后风口阶段的分化与突围 | Vclub

第一,行业面临的问题是居民收入增速下滑。消费贷款是要还的,虽然短期可以以贷养贷,但是长期是要靠收入来还。2013年以来,居民个人收入可支配收入增速一直在下降,负债杠杆率在快速提升,从20%左右提到53%。这一增一降之间,还债压力在变大。家庭收入的制约,会成为消费金融行业发展的风筝线,到了一定高度,难再有突围空间。

薛洪言:消费金融后风口阶段的分化与突围 | Vclub

第二,消费贷款的很多资金没有流向消费领域。监管对居民的杠杆快速增长持宽容的态度,是因为它支持消费,促进消费升级来保增长,如果借的钱没有去消费,去还贷款了,去投资了,去买房子了,如果是这样,监管会毫不犹豫的对行业进行制约。

数据上看,居民杠杆率在上升,从2014年36%到2018年的53%。住房贷款在2016~2018年占比开始微降,与房价走势一样。房价2016年已经开始趋稳,住房贷款占比开始趋稳了,但居民杠杆在快速增长。大家还是借钱,借钱是去消费了吗?消费支出在可支配收入的占比一直在下降,从2014年的69%降到了2018年的66%。消费是有限度的,不可能一直借钱消费,不合实际,我们居民收入水平提高到一定程度,消费金额比例肯定是下降。消费占比下降,负债上升又没买房,去干什么了?这是黑洞,统计不清楚的地方。

其他用户调研数据方面,比如贷超平台,90后群体30%都是以贷还贷,有些平台统计数据是60%,非常高的水平。可能也会有人去做投资。从宏观经济层面看不出促进消费的效果,政策层面宽容度可能会下降,对行业的发展会有不确定性。

薛洪言:消费金融后风口阶段的分化与突围 | Vclub

第三,多头借贷问题。多头借贷背后的问题首先是消费金融行业风控同质化。因为数据在集中、流量在集中、场景在集中,风控的模型在趋同,大家可能用的都是那几家的数据,那几家的风控模型,或者都是那几家培养的人出来创业做同样的事。所以风控是趋同的,获客也越来越集中,靠流量平台、贷款超市。

贷款超市肯定是一客多卖,他们有天然动力把客户推给更多的金融机构,金融机构用同一个模型,要么都拒绝,要么都同意,用户一下从一个借不到钱的人变成有20个平台对他都敞开怀抱。可能就忍不住借20个平台。过度借贷必然会引发杠杆率过快增长,进而会引发很多问题,包括以贷还贷。

现在大家寄希望于百行征信,百行征信现在已经有些产品开始对外开放,如果这样的平台打破了信息孤岛,能够清晰的看到现状,很多机构会吓得不敢做。那时候供给侧缩水,很多人资金链就断了,风险开始暴露,这也是问题。

薛洪言:消费金融后风口阶段的分化与突围 | Vclub

P2P快速退出会给消费金融行业未来一年里带来比较大的不确定性。P2P备案截止日期是2020年,2017年提出三年重大风险攻坚战,期限就是2020年,资管新规过渡期限也是2020年。届时,不可能金融领域的潜在风险隐患都解决完,只有P2P还留个尾巴。所以,2020年P2P备案肯定会有实质性进展。

但现在P2P运营平台一千家,能给备案的可能不到一百家,相当于900家要在一年里密集退出。这些机构的退出可能会引来很多问题。快速退出意味着供给侧快速缩水,很多人借不到钱,出现不良,在消费金融领域产生传染效应,尤其行业多头借贷比较普遍,会把风险传递给其他机构。

薛洪言:消费金融后风口阶段的分化与突围 | Vclub

声誉压力问题一直存在。过去几年关于消费金融的监管,现金贷、校园贷、租房分期等都是舆论风险引发监管出手。2018年消费金融领域的声誉压力并没有下降反而在提升。现金贷新规以后,监管出台了一些措施整治乱象,但是投诉还是越来越多,包括去年套路贷问题,租房分期问题,教育分期问题,数据隐私问题等等。这种声誉风险压力会给行业带来短期脉冲式影响。今年315曝光了714高炮,曝光后一星期内,互金协会,北京、厦门和广州的地方机构相继出台了政策,公安、司法机关做了运动式整治,但如果高压态势不能持续,很容易死灰复燃。

薛洪言:消费金融后风口阶段的分化与突围 | Vclub

监管未来怎么管也是影响行业走势的关键变量。监管出手会引发什么影响?从2017年12月的现金贷新规里面能找到相应的案例:2017年12月出台现金贷新规,短期内把无场景依托的现金贷暂停了,虽然后来仍然在做,但短短几天的暂停就已经对行业带来比较大的影响。

几个头部平台, 2018年一季度跟2017年四季度相比,业务规模都有比较明显的缩水,包括逾期率也有明显上升。像二三四五,一个季度拨备计提了将近八个亿,比全年前三个季度还要多。

4

- 前景 -

对于未来,我们回到宏观做一个中美对比。从消费贷款比社会零售品总额数据来看(消费总额有多少是消费贷款来支持),中国跟美国有比较大的差距,大概还有30个百分点。

薛洪言:消费金融后风口阶段的分化与突围 | Vclub

所以中国消费金融的市场空间还是很大,但它的问题是短期过快增长。负债是可以的,但是要慢慢的负债,不能短期过快增长,那会在局部引发一些问题,从而引发全局性影响。所以现在的问题是,消费金融行业从总量层面来讲是有增长空间的,但它过去三年快速增长引发了很多的潜在问题,这些风险没有得到合理释放,未来一两年对行业会有负面影响,风险事件的出现不可避免。但是放长眼光来看,行业没有问题。短期有风险,长期没问题。企业运营层面,向着长期有前景的业务方向调整、做结构转型升级,把短期可能出问题的业务尽快抛弃,就能比较有效地度过短期危机。

战略调整方面,第一,放贷机构要放弃速度情节。很多放贷机构是被资本催生起来的,这些机构普遍有速度情结。对机构来讲,要做主动抉择,尤其是现在风险还没爆发,高速增长是可以的,这时可以主动战略调整,追求从速度到质量的转化,在模式或者产品类型上,向场景集中。

第二,场景金融在政策层面上是安全的。因为场景金融就是促进消费,场景金融的特点是钱直接打给商家,相当于受托支付,没有打给个人,资金流向可控,是百分之百促消费。政策层面即便再出台任何的限制性措施,对于这一块肯定还是支持的,因为宏观层面还是要保增长。所以说未来一段时间里,大家如果去发力场景金融,或者主业是做场景金融,政策风险性其实非常低。

薛洪言:消费金融后风口阶段的分化与突围 | Vclub

场景金融做什么场景,可以看居民支出结构。最终消费场景就几个,食品、居住、医疗、保健、衣着、家庭设备等。食品场景主要被信用卡占据,很少有人吃饭还要借消费贷。过去几年大家说的比较多的是租房居住,租房分期、交通通讯、教育分期、医疗保健等等场景,市场都已经有所探索,但是有些产品的确现在还没有做到位。3C分期包括线上的电商分期,做的比较到位,这些场景也比较集中,对创业机构、一般的消费金融机构也没有太多空间。而潜在的空间在于线下的教育分期、医美分期,在居民消费结构里是比较大的蛋糕,市场空间是千亿级别,有很大的挖掘潜力。

举例来说,有一家教培机构,数据显示它每年新入学人员中有50%~55%是使用分期的,因为学费是2万~5万,一半的人通过分期,培训完找工作再去还款,所以教育分期是有市场的。但这个场景爆发了很多风险,因为涉及到场景方不靠谱的问题。实物消费买个手机一手交钱一手交货,除非手机有问题,否则不存在退货。但接受培训,主观评价差距太大,借款人如果就觉得培训效果不好,不值5万块钱,可能就会引发不想还钱的风险。

因为场景消费体验本身影响借款人的还款意愿,增大场景贷款的复杂度和风控难度,加上有些场景方本身不靠谱,如存在卷款跑路等问题,就会导致线下场景做起来确实比线上要困难,要投入更多的精力在风控层面。但它并非是不可解决的问题,只不过是大家不愿意做,特别是很多机构做久了现金贷以后不愿意去做这种活,但并不代表这些场景没有空间。

未来一两年里应该去尝试做这样的业务,因为这样的业务有生命力,在未来行业调整时期,有这样的业务在手就能保证自己饿不死。

2018年下半年,很多P2P平台因为没有资金来源陷入困境。个人资金外流,机构资金不合作,没贷款可以放,不放贷款就没有收入。所以去年下半年包括头部的P2P平台都在裁员,而另一边优秀员工主动离职,因为几个月没怎么放贷款,他们知道肯定没有年终奖,有能力的员工就跳槽了,或者一个部门总跳槽,带着骨干走了,所以会给企业的人才结构、人才储备带来非常大的影响。

相反如果企业有压舱石的业务能够抵御周期,就可以保证员工层面的基本稳定。否则即便企业活下来,如果核心员工都跑了,也很难享受下一波红利。所以这样的业务虽然苦,但应该要有的。

第三,方向上看要做小微业务。这是监管导向。金融是强监管,金融机构要顺着监管要求做才有出路。P2P监管、第三方支付监管,都是一个方向——小微化。无论限制转账笔数、限制余额、限制借款余额,都是要求互联网机构往小做。

最后一点,抱一棵大树。现在大的流量巨头,或者互联金融科技巨头,都在建开放平台,张开怀抱,想把自己的生态做大。和巨头开放小程序一样,欢迎大家入住,帮他们搭建生态。这种生态肯定是双赢的,小机构可以得到流量,得到科技支持。如果行业分化,巨头肯定在分化过程中往上走,市场份额会增加。所以加入开放平台和巨头适度捆绑,有助于在分化过程站稳脚跟。积极拥抱巨头开发平台,和独立自主发展是不排斥的。

整体上来看,要有进有退。这个阶段最考验企业的战略决策能力。现在已经过了闭着眼睛投钱的阶段,需要发挥战略部的决策和导向作用了,要给企业指出未来方向,业务结构怎样调整,发力哪些业务,缩减哪些业务,做一些取舍和抉择,才能更好的度过行业分化阶段。

以上是本次分享的主要内容,谢谢大家。

(来源:薛洪言的财富号 2019-07-14 14:16) [点击查看原文]

郑重声明:用户在财富号/股吧/博客等社区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请勿相信代客理财、免费荐股和炒股培训等宣传内容,远离非法证券活动。请勿添加发言用户的手机号码、公众号、微博、微信及QQ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8328号 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编号:91310104631286033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21-34289898 举报邮箱:jubao@eastmoney.com
沪ICP证:沪B2-20070217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05006054号-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120号 版权所有:东方财富网 意见与建议:4000300059/95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