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商行抢滩消费金融 深耕属地化蓝海市场 访江苏银行消费金融与信用卡中心总经理杨巨人
中国经营报
2019-07-13 09:02:47
  • 1
  • 评论
  •   ♥  收藏
  • A
    分享到:

近年来,城商行的大零售业务发展势头较为迅猛,其中消费金融已成为城商行零售业务的重要抓手。


在目前获批开业的24家持牌消费金融公司中,股东为城商行的就有15家。5月以来,多家城商行持股的消费金融公司引入流量巨头,纷纷布局未来应用场景、产品创新、风险管理、智能客服等业务链。尚未持股消费金融子公司的城商行亦不甘示弱。


近日,江苏银行消费金融与信用卡中心总经理杨巨人在接受《中国经营报》记者专访时表示,城商行发展消费金融更容易抢占属地化的优质客户,在机构、人员、网点、合作商户等方面的运营成本相对较低,机制体制可以更加灵活。


城商行应以立足于区域化为特色


《中国经营报》:在目前的市场环境下,城商行发展消费金融业务有哪些优劣势?


杨巨人:为应对利率市场化和竞争需求,顺应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新旧动能转化的需求,近年来,众多城商行纷纷向大零售业务转型,通过财富资管和贷款消费两大引擎重塑新零售业务价值链。


城商行发展消费金融的优势在于可以立足于区域化特色,更容易抢占属地化的优质客户,在机构、人员、网点、合作商户等方面的运营成本相对较低,机制体制可以更加灵活,与互联网平台合作,海量获客,下沉客群,实现指数级发展。同时,应对市场的抗风险能力相对较强,根据市场需求做出决策的速度相对较快。


但城商行发展消费金融一定程度上受地域、规模等限制,高质量的消费场景还需要进一步增加,同时,第三方支付机构的竞争态势带来的冲击也不容忽视。


优势和劣势都是相对的。作为城商行,可利用后发优势,更加透彻地深耕属地化的蓝海市场,为解决最后一公里,通过消费金融,嵌入线上线下更多的生活场景,为用户提供便捷的金融服务;为平衡安全与便捷,从线下申请到全线上一站式受理,如江苏银行的“e融”系列消费金融产品在消费信贷、支付结算、储蓄融资等诸多方面将更凸显竞争力。


《中国经营报》:面对庞大的市场机遇,预计未来消费金融牌照将受热捧,更有很多具备场景及客户优势的巨头参与其中。怎样看待与其他金融机构的竞合关系?


杨巨人:近年来,持牌消费金融机构的数量日益增加。截至目前,全国已经有24家消费金融公司获批开业,江苏银行也在积极申请筹建消费金融公司中。


银行与持牌消费金融机构确实在某些方面存在着竞争关系,但总体而言,二者提供的服务和竞争的领域是差异化的。首先,银行的产品服务体系更加多元,可以提供线上及线下服务,也可提供网贷及信用卡产品,还能发展普惠金融。其次,银行的消费金融场景也更为广泛。既可以搭建线上自营场景或与场景电商、互联网公司合作,又可以借助庞大的分支机构和销售队伍,拓展线下分期场景和独有商户场景。相较而言,持牌消费金融机构也有自身的特色。一方面,其潜在客群基础更加广泛。另一方面,可以接入人行征信,并依托互联网或线下销售团队,提供更加专业化的产品服务,覆盖较高的资金成本,同时实现良好的风险控制,服务更加下沉的客群。


大量持牌消费金融机构进入市场也有益于银行业的发展,与银行是竞争同时也是合作的关系。其一,持牌机构的进入,将净化市场环境,改善市场参与主体良莠不齐的情况,共同创建良好的市场环境,服务消费和实体经济发展。其二,消费金融行业体量巨大,持牌机构的进入,可以更好地满足金融消费者需求,填补银行业不能进入、不愿进入的领域,完善消费金融产品生态。其三,银行和消费金融公司之间在技术输出、数据服务共享、同业资金拆借方面有着广泛的合作关系。


《中国经营报》:去年以来常态化严监管政策落地、行业清退洗牌、前期野蛮生长以及爆雷后的大众信任缺失等问题接连出现,在此背景下,银行如何把握消费金融业务风险?在风控方面有哪些新措施?


杨巨人:国家相关规定明确要求从事金融业务必须持牌,对市场进行规范,对非法从事金融活动进行严厉打击,对广大金融消费者进行了更好的保护,强监管更加重视业务合规性,必将促进消费金融市场的健康与可持续发展。


作为银行机构,首先要建立专业可靠的风险管理队伍,且要严格规范营销行为以及审批、放款等流程管理,提升“机控”水平,适时开展业务动态调控。同时要合理利用金融科技,强化风控。以江苏银行为例,我们运用大数据开展联合建模,对征信白户的风险甄别;建成“神算子”决策引擎、“鹰眼”反欺诈体系,运用知识图谱、水文模型等开展信用卡欺诈和商户欺诈风险的有效应对。


互联网化带来技术 人才 场景新挑战


《中国经营报》:随着银行对场景建设力度加大,银行有哪些办法获得更多客户,同时降低获客成本?


杨巨人:低成本、高质量地获客是银行普遍追求的。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更需要市场参与机构明确发展定位、目标市场客户以及营销策略。


江苏银行始终致力于建立适应市场化的普惠金融体系,积极响应城乡居民消费需求,提升品质消费水平,努力为客户“融创美好生活”。在客群的选择上就聚焦长尾客群,紧贴市场需求与客户痛点,与传统零售高净值客群适当区分、有效互补。在渠道上,着力“打造最具互联网大数据基因银行”,以互联网以及线下网点为主要渠道,通过建立优惠商户网络和获客渠道来拓展大众客户,提供综合消费金融服务方案,并逐步转向具有小额、分散、线上化、批量化的特定消费场景,实现线下线上融合、互相渗透、互为补充。在路径上,走好“高效投入、高额回报”的集约化发展道路,不走“大肆烧钱、大水漫灌”的粗放式发展路子,通过金融科技运用,推动客户画像、生命周期管理以及精准营销,加大系统自动化、智能化建设,加强风控模型迭代优化,加快人工智能技术运用,持续打造应用场景,提高客户黏性,提升经营效率,确保规模效益的有效均衡。


《中国经营报》:金融科技将为银行发展消费金融带来哪些机会?


杨巨人: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给消费金融的发展带来了更多机会。就商业银行而言,目前及未来一段时间的新机会将主要聚焦于互联网下的消费金融业务发展。


可以看到,新时代年轻用户经移动互联网的培育,消费的方式正从线下转移到了线上,线上化正深度改变人们的消费习惯。快捷、便利与实惠的用户思维正助推商业银行不断通过移动APP更精准地触达消费金融用户,移动互联以及线上化正将消费金融变革为以客户为中心,以场景为切入的金融服务业。同时,金融科技也将助推消费金融业务高质量发展。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深度运用也助推业务模式更加多元化,技术的提高使得对风险的控制能力增强,更能帮助银行更快速、更精准地贴近用户需求并开展营销,展现银行品牌价值形象,培养用户忠诚度。


《中国经营报》:银行在发展消费金融业务时还存在哪些难点?需要解决哪些问题或需要哪些政策支持?


杨巨人:目前,互联网化深刻影响和重塑了行业格局,并由此带来了银行业发展消费金融业务的新难点。首先是技术。我们在业务发展过程中接触了BATJ这些中国最顶尖的互联网公司,在合作中我们深感银行业金融科技的进步空间还很大,可以优化的流程架构、体制机制还很多。其次是人才。消费金融业务的发展,互联网化趋势的日益加深,越来越需要具备金融科技复合背景的人才加入到我们的队伍,解决业务发展中面临的新问题。再次是场景。越来越多掌握场景的大电商大平台入局消费金融行业,取得了相当不错的成绩,我们也通过和这些平台的合作收益颇丰。但是银行自身的消费金融场景依然偏少,如何把我们的网贷、APP以及营销活动做得更吸引客户、价值创造能力更强,是当前我们面临的非常重要的课题。


与此同时,商业银行发展消费金融业务还受到政策法制、市场同业以及经济发展水平等环境的影响较为明显。相较于传统银行贷款依靠征信、抵押物、证明材料等,更加关注互联网交易、社交、支付等数据信息事先实现对客户画像的授信评判。此外,消费金融业务在催收、核销政策方面鉴于业务全线上、跨地域的特质,不良发生后,催收、举证以及举证有效性成为焦点,更需要“按期核销、账销案存”的政策指引。未来,更希望消费金融相关的法律制度以及统一的征信平台更加完善健全,为消费金融的发展降低政策以及信用风险,促进行业更加健康稳步发展。

(来源:中国经营报的财富号 2019-07-13 08:56) [点击查看原文]

郑重声明:用户在财富号/股吧/博客等社区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请勿相信代客理财、免费荐股和炒股培训等宣传内容,远离非法证券活动。请勿添加发言用户的手机号码、公众号、微博、微信及QQ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8328号 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编号:91310104631286033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21-61278686 举报邮箱:jubao@eastmoney.com
沪ICP证:沪B2-20070217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05006054号-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120号 版权所有:东方财富网 意见与建议:4000300059/95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