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毅资产邱国鹭:一个公司过去做的不怎么样,转型成功的概率不大 | 聪投纪要
聪明投资者
2019-05-23 14:51:28
  • 点赞
  • 评论
  •   ♥  收藏
  • A
    分享到:

“(沪深300指数)今年反弹了20%,4月份又跌一些回去,估值现在的范围大概在十二倍,肯定没有去年那么好,但还是相对低估的。”

“我们会去看很多终端指标,有可能经济已经在筑底的过程中。至于什么时候开始往上,我们不知道,我们也不去猜,因为这太难。”

“我们挑股票,并不在乎未来会做得什么样,更重要是看它过去做了什么。一个公司如果过去做的不怎么样,它们要转型,本身成功的概率不大。

“不要很多事情如果历史读多了,就会更加淡定。”

以上是高毅资产董事长邱国鹭在5月6日的一场路演中,分享的投资逻辑和对当下市场的看法。

高毅目前管理规模数百亿,均为权益资产,是国内证券私募中稳定的第一梯队。

聪明投资者整理了邱国鹭的演讲全文,分享给大家。关于怎么看待持有现金、高毅资产六个投资人如何和而不同、邱国鹭看好的行业等,到聪明投资者官网查看问答环节。

挑股票、挑人,更重要的是看过去

过去不怎么样,未来成功的概率也不大

高毅资产和别的公司有什么不同?为什么能够在短短的四五年内能够成长为业内比较领先的头部企业?核心是顺着规律做事。

总有人说高毅成功的秘诀是什么?第一,我们谈不上成功,我们也才刚开始四、五年。过去四五年做的再好,哪一年突然不行了,这都完全有可能。

做资产管理,最重要是把一群优秀的人才以一种有效的方式组织在一起,简单讲是人才和机制。

有人才和机制之后,核心还是基金经理,每个人都比较资深,而且加入高毅之前就比较优秀,我们要的是marketing proved,经过战场的考验、在市场中证明自己的基金经理。

这和我们的选股标准一样,A股很典型,总有人出来兜售我是下一个谷歌,下一个腾讯,A股有无数的这种故事。

但就像彼得林奇说的,如果有人和你讲公司A会成为下一个公司B,他的建议是把公司A和公司B的股票都卖掉。

因为公司A能成为公司B的概率,顶多是万分之一或者千分之一,同时大家都把公司B当作成功的代名词,很有可能股价已经充分反映。

我认为第二句话不一定对,因为过去这么多年证明美国的Facebook、谷歌、亚马逊奈飞苹果,都一再超预期,说明头部企业做到了可积累、可强化的正循环。

A股是充满了各种诱惑、各种科幻小说的市场。总是有人和你讲,我们未来怎么样。

但我们挑股票,并不在乎未来会做得什么样,更重要是看它过去做了什么。一个公司如果过去做的不怎么样,它们要转型,本身成功的概率不大。

很多人都说投资就是投未来,这话也对,也不对。过去肯定和你没关系,买股票要获得回报,肯定是未来的成长、未来的分红、未来的现金流才有用。

但另一方面,未来的特点在于可能来,也可能不来。而且A股的特性,凡是人们谈到未来,他们就很容易上杠杆。因为未来还没来,我把它做成什么样都可以。

韩非子有一本书,他说什么东西最难画?画人、画花鸟鱼虫是最难画的,因为每天都看到,什么东西最好画?画鬼,没人见过,你怎么画都行。

对我们来讲,挑基金经理也好,挑公司也好,很重要的是看他过去做了什么。

首先,高毅找这些合伙人之前,很认真地分析他们的历史业绩。我们希望他能够至少有七、八年连贯的投资业绩,行业业绩前百分之一、二的人。

为什么要求七八年,因为我们在2014年筹备了快一年,如果2014年有七八年的业绩记录,说明经历过2008年的大熊市,也经历过2011年的中级熊市。

2015年的最高点,高毅只有三个产品,当时三个产品在顶部大概有七十几亿,也不算一个小私募了。很多私募有几十只产品,总是挑最好的一只、两只产品给你看。

因为我们的基金经理都经历过2008年的大熊市,也经历过2011年的股灾,所以在2015年的股灾中,我们的应对是可以的。

挑公司也是这样子,谁也说不准公司未来怎么样,看公司是不是好公司,管理层是不是好管理,重要的是要看他历史上做了什么。

多读历史,贸易摩擦见怪不怪

就像人生最重要的三个哲学问题,都是你要进入大学校园时,保安问你的三个问题:你是谁?你从哪里来?你要到哪里去?

但是,第三个问题,你要到哪里去?资本市场要到哪里去?这个公司要到哪里去?没有人知道。

我们能做的就是把这个公司从哪里来?它历史上做过什么事情,它现在在哪里?它是谁?它的现状怎么样?它在行业里面处于什么样的地位?它自己是否能够进一步的提升?所有未来,在过去都能够找到影子和迹象。

我读了很多历史,不只是公司的历史,人的传记或者是国家的发展史。我1999年在美国参加第一家基金公司,老板和我说,历史读多了,很多事情见怪不怪,这很重要。

你去看看日本,日本和美国打了40年的,在打的过程中,顺差、关税也好、自我限制也好,货币升值也好。货币升值,日元四五十年前兑美元是1:4,后来升值到1995年是1:80。

这个是什么概念?这是500%的升值。本质上,货币的升值和关税是有一定相似之处的。货币如果升值10%,你卖的东西全世界都给你提价10%。日本在发展过程中货币升值了500%,但是并没有影响到他的出口。

有时候日元兑美元一晚上就跳空15%,也没有影响,包括前几年中国的货币从1:8升值到1:6,那个时候大家都在想,中国的出口企业原来净利润率就只有三四个点,如果货币升值五个点,我们岂不就得亏损,后来发现没有。

很多事情如果历史读多了,就会更加淡定。

好公司的规律其实很简单

这也是我们在讲的内在规律。

内在规律是什么?第一,买的便宜。第二,头部企业对于相对中小型是有优势的。第三,优质公司的特点是有章可循的。

就像好人的特点是什么?一个人,你觉得他是个好人,这个人可能正直、诚实、慷慨、谦虚有礼貌,你可以有一堆的形容词来形容他,好公司也是一样。

好公司的特点,长期来看,赚钱不辛苦;坏公司的特点,辛苦不赚钱;平庸的公司赚辛苦钱。

但这是表象不是原因,它为什么赚钱不辛苦,有时候你看到某个公司太好赚了,和印钞票似的,你把它的商业模式想清楚,我书里面第一章叫实业的眼光,比较了几个不同的行业。

那篇文章写在2013年的9月份,但是2013年创业板业绩特别好,那年涨了百分之七八十,沪深300大概跌了7~8%。那年是分化非常大的一年。

但回头看2013年炒的那些东西,不管是手机游戏,还是影视公司,还是互联网金融,最后都是一地鸡毛,这是它的商业模式所决定的。

比如电影公司,数据具体我记不太清楚,2012年2013年的时候增长非常快,每年票房都是50%以上的增长,那是真正的成长股,每年50%增长很可怕的,复利的力量!

当时中国整个国家的票房一年也就三四百亿,但最大的电影公司当时市值也有三四百亿,但中国电影票房一半是好莱坞占走,另一半我们每年大概拍700部电影,但是700部电影中大概有200部可以到电影院。这200部中大概一百八九十部是不行。

真的要赚钱的角度,票房至少要到5亿,当时国产电影一年票房能超过5亿的。大概也就五六个,这五六个票房真的到了5亿,这5个亿一半多得分给电影院线,还有营销宣传,真正分到制片公司,可能就2亿多。

它事前还得雇导演、雇明星、雇编剧、雇剧组、做道具,最后赚到手中可能就几千万。这还是在700部中最好的五六部,这种商业模式你觉得它还好吗?

但是我们读历史,美国之前的那些独立的电影公司,基本上最后都破产了。

经过仔细的分析,经过读历史,是能够认识到什么是好的商业模式,什么是不好的商业模式,但是市场当时可能不太懂。

我们把这个事情想清楚之后,你就会发觉,有的东西是有规律可循的,而我们要做的事情正是追寻这种规律。

比如说我们开一个好公司,它的特点是什么?能够有定价权。我的产品、我的服务如果提价提个10%,我的客户会不会跑掉。

另外,定价权体现在净利润率上,体现在资本回报率上,有很多指标能够去判断一个公司是不是好公司。

对我们来说,我们能做的是,比较简单地把一些真正关乎投资本质的事情找出来,我们又是一个比较坚定的执行者,做投资的人都懂这些道理,但是真正能够执行下去的并不多,知易行难。

我们第二本书叫《投资中不简单的事》,理念很简单的,但你怎么灵活应用,其实不简单。

如何应对不确定性

对我们来说,一点好处在于,高毅是一个人比较多样化的生态。

大多数私募的特点基本是创始人主导,我们有六个基金经理,是相对平行的。我们对每一件事情,都能够全方位多角度,公司内部是和而不同的文化。

基本上,我们对每个公司、行业,都会进行深入讨论,讨论的结果几乎从来没有取得共识过。

那就是个好事情,因为真理越辩越越明,核心在于你能够把一个行业的脉络梳理清楚,它的驱动因素是什么?它的真正推力是什么?你才能够真正把握住未来变化可能性。

我们一定要明白一点,预测未来是一件很难的事情,我们从来也不低估它的程度,但我做的时候尽量不去预测它。

一般来讲,我希望我买的股票在今天已经非常低估了,未来只要不太差,我就能够连本带利收回来,这个一般是我做的,能够比较好把未来不可知的风险控制住。

因为未来会有已知的不确定性和未知的不确定性。所谓已知的不确定性,就像你去玩一个罗盘,最后罗盘要落在哪一格你不知道,这种叫已知的不确定性,一旦你知道它掉到每个的概率是多少,在1到2,2到3之间是可以算的,最后结果不知道,但是产生这个结果的机制你知道。

甚至你买彩票也是这样,只要没有人作假,赌场没有人出老千,这还是已知的不确定性,所以有人能够去数牌。

但是现实生活中还会有很多未知的不确定性,比如你扔个硬币,如果这个硬币是公整的,正面和反面的概率都是50%,正面或反面我不知道。

但是如果这个硬币中间本身已经切一个角,或者有点不太规则,那你就知道这个硬币肯定不是各50%,但具体是多少你也不知道,这就叫未知的不确定。

但至少从表面上看得出,硬币不是均匀的,更可怕是,有的硬币表面上看是均匀的,但里面可能灌了铅,或者里面有镂空,你根本就没看到,你甚至不知道里面到底有没有。

投资得把这种不可知的因素都考虑进去,反而对可知的风险我们不是特别怕。

再比如,大的机会往往在大幅下跌之后出现,这也是一个规律。

而且这种东西都是周而复始的,暴涨之后必有暴跌,暴跌之后又会有暴涨,它们在测算市场的波动性,市场波动性是正相关的。

暴涨之后就容易暴跌,如果现在大幅起伏,未来有大幅起伏的概率就更大,如果短期风平浪静,接下去继续风平浪静的概率就更大。

通过很多国家的长期的历史,可以总结很多规律性的东西,但这些规律有的有用,有的没用,如何把它们融会贯通、灵活应用,这是一个挑战。

我们的解决方案是找出一些最简单、最基本的规律,把它重复做,市场会不断给你机会。

A股现在处在什么位置

我们再来谈一谈市场现在在哪里,或者市场要往哪里去。

三个基本问题中,市场要往哪里去是一个比较难回答的事情。我们能够搞清楚的是,首先,市场在哪里?

第一个问题,市场估值怎么样?估值高不高?

投资的胜负的关键是低买高卖,那什么时候是低,什么时候是高,每个人有自己的解读。

比如说估值,香港过去50年估值的中位数大概是15倍PE,美国欧洲估值的中位数大概就十五六倍。高的时候可以到30倍,低的时候可以到七八倍。基本上往上一倍空间、往下50%。

对我们来说,大概知道估值中枢在全世界范围内,到了相对成熟的国家经济体,应该是什么样的估值水平。

很多人会说,高增长的时候估值会高一点,到后面增速低估值就会低一点。一方面,这是对的。但是另一方面,估值高增长的时候,盈利的确定性就会更明显。

我经常喜欢举一个例子是空调。2005年以前,空调的增速是非常快,那个时候中国的空调渗透率、保有量都很低,但是谁也挣不到钱,因为那时候有一堆的企业在竞争。

2005年,百分之六七十的空调厂商死掉了,剩下的企业日子就不错了。在洗牌的过程中,也许增速慢,但行业格局可能变得更良性,利润的确定性会更明显。

在1975年以前的十年,日本GDP平均增速大概百分之九,但1975年之后的十年,平均增速就在四到五之间,等于经济增速减半,但那里的股市反而有大发展,当然,这和利率水平的下降也有关系。但这也说明,增速本身并不能决定所有。

市场的估值可以看市盈率、市净率,这两个最简单。

去年年底,沪深300指数的pe和pb基本上是在过去十几二十年的最低点,和2008年的1664点,还有2005年的998点,估值差不多。

那时候的估值是比较低的,今年反弹了20%,4月份又跌一些回去,在这个过程中,肯定估值会稍微高点,现在的范围大概在十二倍,肯定没有去年那么好,但还是相对低估的

关于政策底、市场底和经济底

第二点,我们的基本面利润怎么样?价格等于市盈率乘以利润,P=peE。将来要有价格的增长,要么pe能够提高,要么E能够提高,要么能够有利润的增长,要么能够有估值产生。从利润的角度,市场是有四种周期,每种领先于另一种。

第一个是政策周期,这是最早的,政策周期会领先于市场周期。一般都会先有流动性的放松、货币政策的改变、政府的喊话,喊完了之后市场才会开始见底。

市场是前瞻性的指标,市场周期一般是领先于经济周期。一般是市场先见底,经济才会见底,或者市场间见顶,经济才会见顶。当然有时候过度敏感,就像人们总是说,过去五个经济衰退,股市预测对了九个。因为它总是过度敏感,但不排除它依然是隐性的指标。

经济周期也会领先于基本面周期。因为要经济改善,利润才出来。初期的改善基本上是增收不增利,收入是改善的,但是利润不一定。在这过程中,基本上是这个数据。

回来看,政策拐点在去年6月份,那个时候央行出来说了一句话,但是市场没有人注意,很关键的一句话是去杠杆任务取得阶段性成效,下一步要进入稳杠杆阶段,那是我们货币政策的拐点。

之前从2017年1月到2018年6月,18个月内市场在去杠杆,货币政策比较紧,才会发现民营企业的流动性、股市流动性各方面都比较紧。在这种情况下,才会有2018年将近30%的下跌。

我们可以做一个假设,假设政策底就在2018年6月,一个佐证是,股市到今年的1月3号4号才见到最低点2400多点。

但是很多金融股,像招行平安这些银行股保险股,在去年7月份8月份就见到筑底,券商股是贝塔最高、对市场最敏感的板块,它的最低点出现在去年的9月底和10月初。

这些金融的股票特别敏感。市场已经告诉了你,虽然指数在创新低,但一些高杠杆、高弹性的金融股,反而提前见底。因为货币政策的拐点已经在去年6月份出现了,虽然说大多数人都没有关注到这一点,但市场很聪明。

第二点,先假定如果政策底是在去年6月,今年1月3号、4号算不算市场底?我们不知道

这是肯定要过6个月、12个月,我们才知道这个事情。假设它是,接下来,经济底应该在什么时候? 基本面底应该在什么时候?

今年一季报的利润增长已经比去年四季度要好很多了。一季度包括很多中观的行业指数,因为我们不仅看宏观数据,还看一些中观指标。

比如,看快递包裹数量,最后让你知道中国的电商到底是怎样的增速;看航空的头等舱和商务舱的客座率,看顺丰的快件,信件的增速,我们就能够知道中国的商业活动怎么样。

其他可以去看用电量,可以去看铁路运输的货币量,或者看重卡的销量、挖掘机的销量,可以知道基建的情况;去看用电量和铁路的货物数,你就知道重工业做的怎么样。

有很多综合的指标,而且你要明白哪些指标的统计是更可靠的,哪些指标是更干净的,我们会去看很多终端指标,有可能经济已经在筑底的过程中,至于什么时候开始往上,我们不知道,我们也不去猜,因为这太难。

太难的事情不要去做,也不要把投资的成败寄托一些太难的事情上

我们把投资成败寄托在什么上呢?如果我买了一个很便宜的优质公司。长期来看回报不会差,这是比较容易实现的,过程中的波动我们再说。

因为对我们来讲,政策底一般领先于市场底,市场底领先于经济底,经济底领先于盈利底,一般是按这个顺序。

但是,也不见得每个人都能够算得出来。我们不一定要去做一个很大胆的假设,但我们能够对市场有比较冷静的分析。

首先,去年底估值不太高,虽然去年是下跌,我去年整个仓位都是比较高的,年初大概80%,四季度又加到了90%。因为我们看到政策的拐点出来了,市场继续下跌,估值又进一步改善,去年底那个位置挺好。

现在从底部反弹了百分之二十几,也不差。至于说这个时候在一个不错的点位,短期会不会再往下跌,这个谁也不知道。

我们只能说,基于对基本面、市场估值的判断,中长期市场相对比较乐观,这是一个比较大的估算。

但我们也认识到,未来谁也没有正确的答案。我们能做到的是,即使是在比较不理想的状态之下,也能做好风控。

就像2015年下半年和2016年的三轮股灾,中国市场虽然跌幅没有2008年多,但跌的速度超过2008年,2008年还断断续续,三轮股灾基本上每一轮就是几天的暴跌,2015年下半年有时候七八个交易日就能跌30%。跌的速度你们没地方躲。

我们的风控做得相对还是可以的,我们有很多超额收益反而是在熊市中出来。

今年虽然我们也比上证指数好一点点,但并没有胜出太多,牛市我们没跟上市场,熊市跌得少,长期看来指数就很好,回报率就不会太差。

牛短熊长的A股:少跌比多赚更重要

我们研究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规律,又去研究A股的特性。

A股的特性和美股有什么区别?美股牛长熊短。标普500指数在2008年暴跌了一年,在2009年3月份见底之后,月线基本就是一条直线。它们是涨了很久,咔地跌一下。

我们刷地大涨一下,开始慢慢跌,牛短熊长。2014年底到2015年,涨了九个月,然后哐哐哐往下跌。很多人都是等市场涨完了再冲进来,那时候经常已经晚了。

这是股灾三周年的时候,2018年年终,某第三方做的一个统计,所有的百亿私募从股灾顶峰的累计收益,我管的产品国鹭一号是第一名,我在三轮股灾中的回撤也是百亿私募中最小的。

我是-12%不到,-11点几,第二名是-18%。

我必须要强调,这个是不完全统计。为什么说是不完全统计,因为高毅都还有其它基金经理的业绩比我好,没有统计进来,肯定是不完全的。

有一段时间这个产品业绩很不好,在2015年的二季度,4000点是牛市的起点那篇社论之后,股市在短短的两个多月从4000点涨到5200点,涨了30%。那两个多月我大概只赚了7、8%。

在那种很泡沫化的环境之下,我是不会去参与这种炒作的,那个时候我们买低估的优质股票,不见得能够跑赢市场,A股每几年就会有一波这种炒作,但是如果把时间拉长一点,还是这样的效果更好。

从2015年的6月12号到到3月底,上证指数从高点到现在,回报率是-40%,偏股混合型公募基金的指数是-25%,过去快四年了,跌了1/4,20亿以上的私募股票指数大概跌了-0.08,基本持平。

回想一下,时间拉长了,你并不在乎短期的得失,为什么我们这次希望能够封闭三年以上,也是这个考虑,因为时间拉长一点,反而会有更好的效果。

选择越大越强的生意

不要越大越难的生意

回过头来,核心还是在于我们能够比较简单的找到各种行业的特点,能够知道行业的本质。

我们分析过很多行业,包括医药、TMT,每个行业都有内在可循的规律。我们会找到优质公司的特点,比如定价权,它能够提价、能够不断的自我复制,它能做的一些事情,别人做不了,它自己做事情,也可以不断地越做越大。

就像研究员给我推荐股票,我经常问他们三个问题:第一,你觉得公司好在哪里?第二,你为什么觉得这个公司便宜?第三,你为什么觉得要在现在买?

后来,第三个问题干脆不问了,第三个是实际问题,谁也没有很好的回答。关键还是前面两个问题,前两个问题都回答了,估值和品质基本就有了。

后来我还问他们一个问题,这个公司这门生意是越大越强的生意,还是越大越难的生意。这一点很重要,因为越大越强的生意具有正向循环的效果。

比如腾讯、阿里为什么能涨得这么大?很重要的是它们都是平台模式,网络效应能够越来越强。

有一些网络效应可能是单边的,有可能是本土的,比如滴滴也有网络效应,但这个网络效应不是全国一张网,是每个城市一张网,网络效应就比全国一张网小得多。

在美国,优步可能最大,但是在某些局部地方,lyft可能更大。在某些地方,可能一个出租车司机的工会就能成立一个公司,把局域的网络连走。但不会有人说,我有一个上海黄埔区的微信,因为微信是全国化的,你要联系的人不是都在本土。所以,网络也有各种级别的,我们会去分析。

去年,也有很多“独角兽”上市,百分之七八十都破发了,很多跌幅很厉害,但我们研究,最后只买了其中两个,去年都取得比较好的收益。

顺着产业规律去做,容易有好结果

高毅的长处在于,我们能够有产业研究的眼光,能够更深地理解产业内在的规律。做任何事情顺着规律去做,总是比较容易取得好结果。

投资很简单,就是估值、品质、时机。最后,我连时机都不管,只看看公司估值是不是非常便宜,能够把这两个问题回答好就行。

而且这两个问题对于不同的行业有不同答案,因为不同行业估值的方法不一样,不同行业好公司、好生意的特点不一样。

同样是做餐馆,中餐馆和西餐馆是完全不一样的商业模式。为什么中餐馆很少能够有几十家以上的连锁店,但是麦当劳全世界有36000家。因为中餐馆依靠厨师,大厨的训练久,而且大厨不标准化。

你在一家餐馆到另一家餐馆,即使是同一个连锁店,口味已经不一样了。海底捞为什么做好了?海底捞能开到几百家,为什么到一千多亿市值?因为火锅不需要厨师,只需要一个人备菜就行。

像必胜客培养一个厨师需要一天,核心在于很多西餐能够标准化,标准化之后才能扩张,是越大越强还是越来越难,中餐馆明显是越大越难的。

医院为什么是爱尔眼科出来,而不是其他医院,因为眼科比较依赖仪器设备,对医生的依赖比较少,当然,大手术还是需要医生的。很多别的标准化服务,是相对靠仪器设备的。

你看美国的这些医院,最后股票价格都不太好,真正能够连锁的是牙科和眼科。最好的商业模式有可能是精神病院,我不让你出院,你都出不了院。

问题是,它能不能可复制?它不一定具备可扩张性,你要再开新一家肯定有很多门槛,有的商业适合一个地方做大。

比如医改,我这本书里面有一个采访谈到医改,那是9年前做的采访,当时大家都认为医改是一个利好,9年后大家发现,医改对药企不是利好。原来医药公司面对的是几百家几千家的医院,下游是分散的。医改之后,下游只有一个医保。

做企业的知道,如果整个公司下游只有一家公司,肯定不是好生意。原来有很多仿制药,说真的没有任何技术含量,就是弄点糖水片,甚至都没有疗效就30%的净利润率,全世界的仿制药5% ~10%就差不多了。

很多时候你比别人认识得更早,可能会错过很多阶段性泡沫。我们不像索罗斯,索罗斯说泡沫初期,你看到它要去参与,在泡沫破灭之前你就退出来,这种太难。

我们要做的是持续积累,也有人能够暴富,但我们做不来。对我们来讲还是找到内在规律,顺着规律去做事。

最后,我们讲的时候会举很多公司的例子,不代表个股推荐,都是举例子而已,感谢大家。

(来源:聪明投资者的财富号 2019-05-23 14:51) [点击查看原文]

郑重声明:用户在财富号/股吧/博客等社区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请勿相信代客理财、免费荐股和炒股培训等宣传内容,远离非法证券活动。请勿添加发言用户的手机号码、公众号、微博、微信及QQ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8328号 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编号:91310104631286033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21-61278686 举报邮箱:jubao@eastmoney.com
沪ICP证:沪B2-20070217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05006054号-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120号 版权所有:东方财富网 意见与建议:4000300059/95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