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中,孔子在评论卫国的公子荆时说:“善居室。始有,曰:‘苟合矣。’少有,曰:‘苟完矣。’富有,曰:‘苟美矣。’”意思是说,公子荆善于居家过日子。刚刚有一点财产,便说差不多够了;稍稍增加一点,便说差不多完备了;富有以后,便说差不多美满了。可以说,公子荆是知足常乐的典型。
在资本市场中,我们看到不少铤而走险而落得身败名裂的人,其主要原因就在于贪得无厌。所以,“知足”不是没有追求,“知足常乐”更不是平庸的表现,相反,这是一种难得修炼成的德性。
回顾在上期文章里提到的南海泡沫事件,不难发现人们不仅仅习惯性地表现为过度乐观,而且还表现为过度自信。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常低估风险,同时高估自己控制形势的能力。另外。在做判断和决策时,人们常常认为自己比别人更聪明,更拥有精确的信息。过度自信来源于人们的控制力幻觉,即人们总是认为自己能够控制事件的发展,并且能够取得成功。
大量的研究表明投资者对自己的投资能力过度自信,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预测的过度自信。即在进行投资预测时,投资者的自信区间过于狭小。比如,在预测股票未来的价格变化时,过度自信的投资者估计,股票的价格会在10%的幅度内上下波动。然而,历史数据表明,股票价格波动的范围要远远大于这个区间,也就是说,投资者低估了股票投资的风险。
第二,确定性的过度自信。人们常常对自己的判断能力过度自信。实验表明,当人们认为自己的选择100%正确时,事实上,真正的正确概率只有70%~80%。人们一旦认为投资于某种股票是正确选择的时候,就常常忽视股票可能遭到损失的可能性,这样,如果股票未来的业绩不好,投资者就更容易感到失望。
无论是基金还是股票,“老手”和“小白”最大的区别之一就是心态,其实正视波动,已经让你的投资心法迈进“一大步”了。
美国经济学家奥登在1998年对贴现经纪人的10000个交易账户的数据进行了研究,并分析了过度自信导致的投资行为的一些特征。研究发现,过度自信的投资者在交易的过程中会频繁地买入和卖出股票,一般来看,在第一年后,投资者卖出股票的收益比买入股票的收益高出3.4%,而把非投机性的交易排除之后,这一差异上升至5.07%。经济学家巴伯和奥登在2000年的一篇题为“交易对财富有害”的文章中,把投资者按照每月的交易量分为五类,并描绘了从1991年2月到1997年1月按照每月交易量进行分类的投资者、平均的个体投资者以及S&P指数基金的年度收益情况,最终显示,随着交易量的上升,投资的净收益率反而会下降。
另外,心理学研究显示,男性比女性更加过度自信,这就意味着男性的交易行为比女性的交易行为更加频繁。巴伯和奥登(2001)在1991年2月到1997年1月的样本中发现,男性比女性的交易频率高出45%。同时,频繁的交易导致男性的年度收益率降低至少2.5%,而对于女性来说,却仅仅降低1.7%。基于以上的结果,奥登认为,由于女性没有男性那样过度自信,所以夫妻共同进行的交易可能会少于单身男性进行的交易。奥登研究了单身男女和所有男女的交易情况。结果表明,单身男性比单身女性的交易量高出67%,但是年度收益率低了3.5%。在所有女性、所有男性、单身女性和单身男性的四个组别中,单身男性的交易量最高,而所获得的净收益却最低。
关注山石,再创新高,朋友们再会!
#社区牛人计划#
$睿远港股通核心价值混合A(OTCFUND|022700)$
$睿远港股通核心价值混合C(OTCFUND|022701)$
$睿远均衡价值三年持有混合A(OTCFUND|008969)$
(来源:山石理财日记的财富号 2024-12-25 11:46) [点击查看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