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看来,投资者的进阶过程,可以用「四重法门」来概括,分别是看法、做法、方法和心法。
我们可以对一切事物有自己的看法,可以是很小的事,比如「对于你家楼下面馆的口味,你怎么看?」;也可以是很大的事,比如「对于全球变暖这个议题,你怎么看?」
当我们讨论看法的时候,我们不需要有实践经验,甚至也不需要有足够的背景知识,就能点评天下一切事。至于对错,「不重要啊,这就是我的个人看法,你不同意就算了呗」。
投资者在投资实践之前,往往是先有对投资的看法。这个看法来自间接了解,比如家里有个老股民,经常就自己亏钱的交易抱怨,就会形成「投资肯定很难」的看法;之后机缘巧合之下,看了几本投资大师的经典著作,又会产生打通任督二脉的顿悟感,改变自己的看法,认为「投资其实很简单」;如果这个时候市场走势比较不错,家里的老股民也开始赚钱了,就会进一步强化自己的看法,「此时投资正是赚大钱的好时机」。
如果说看法阶段是站在岸边对水中游泳者指指点点,做法阶段就是亲自跳到水里开始扑腾。
投资者会选择开启投资实践,必然是因为当时自己对投资的看法是乐观的,相信自己有赚到钱的机会。而正如学游泳的人一样,不管岸上看了多少游泳教学视频,甚至是在岸上反复练习过蹬腿划水,刚进到水里的时候,都会经历一段手足无措的阶段。
投资也是一样,看是一回事,做是另一回事。人对于市场的认知,对于自我的认知,在看法阶段总是会有偏差的,只有在做法阶段才能在碰壁中去修正。有的投资者看到别人亏损内心煎熬的时候,会认为「你们不够淡定啊,如果是我,肯定会很坚定」,实际上当自己的组合净值真的遇到调整,实实在在地看到账户页面出现「当日亏损XXXX元」的时候,很可能瞬间破防,开始焦虑的寻找一切能解释市场下跌的消息,渴望有人能够给自己明确的后续操作建议。
从看法到做法,从理论到实际,从事不关己到切身利益,投资者的进阶之路,必然经历一段迷茫期。穷则思变,当原有的经验和能力不够用的时候,投资者就会开始寻找破局的方法。
这个时候,投资者就会开始面临学习哪个投资流派方法的抉择了。有的投资者会选择技术分析,这个流派看起来简单清晰,似乎只要能够画出正确的支撑线或趋势线,就能准确预测市场涨跌。如果经过一段时间,投资者发现自己预测的准确率并不足以盈利,就可能出现分化:有的投资者选择继续钻研技术分析,认为准确率不够高是自己分析方法用得不对;有的投资者则选择学习其他的投资方法,开始了解基于基本面的价值投资。
从寻找方法,到学习方法、运用方法到理解方法,这里需要相当长时间的实践和思考。有的投资者可能会在这个过程中失望,放弃投资,在自己的头脑中刻下「普通人做投资只能是亏钱」的看法;而另一些投资者则迎难而上,在实践中慢慢摸索出自己的方法论,面对市场能够有逻辑有体系进行应对。
当投资者在投资方法论的道路上走得越远,就越是强烈地认识到:投资中遇到的问题,既是复杂的,也是简单的;既是多变的,也是不变的。复杂且多变的是市场价格波动的表象,每天的市场波动原因和前一天都可能是不同的;简单且不变的是市场周期往复的趋势,它总是会随着投资者的贪婪和恐惧,重复牛熊周期的循环。
在这个阶段,投资者会开始有意识地从自己的投资方法论中,提炼出不变的规律,这就是心法阶段。
心法这个词,一听就很有意境,这个词的确是出自传统文化典籍。
在四书《中庸》的导读里,朱熹写道,「此篇乃孔门传授心法,子思恐其久而差也,故笔之于书,以授孟子。其书始言一理,中散为万事,未复合为一理,“放之则弥六合,卷之则退藏于密”,其味无穷,皆实学也。善读者玩索而有得焉,则终身用之,有不能尽者矣。」
你看,什么是心法,就是能够提炼成简洁的规律(始言一理),同时在具体问题面前灵活运用,又能应对复杂变化(中散为万事),而通过具体应对的长期实践,又能对这些规律有更深的认识,进一步强化自己对规律的认知(未复合为一理)。$睿远成长价值混合A(OTCFUND|007119)$$睿远成长价值混合C(OTCFUND|007120)$$睿远均衡价值三年持有混合A(OTCFUND|008969)$
(来源:赫本风的小黑米的财富号 2024-12-20 05:11) [点击查看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