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金融助力碳达峰碳中和
突破五周控盘
2021-09-21 20:49:29
  • 6
  • 评论
  •   ♥  收藏
  • A
    分享到:

在“十四五”规划和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我国再次重申了“3060目标”,即在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实现碳中和。这一目标对我国经济、能源和环境方面将带来十分深远的影响。碳达峰、碳中和的意义不止于绿色环保,其背后蕴含了人类社会经济增长的模式转变。
值得注意的是,实现碳减排目标时间紧、任务艰巨、资金缺口巨大。发展绿色金融有助于满足巨大的新增绿色低碳投资需求,是我国碳中和目标实现的重要抓手。对金融业来说,发展绿色金融既是挑战又是机遇。绿色金融将迎来广阔的市场空间。
巨大的资金缺口呼唤绿色金融
中国碳排放的绝对规模以及碳排放强度和增速,都表明中国要实现“3060目标”并非易事。两个目标之间预留的时间短,需要尽快推动碳减排,降低碳排放的峰值,碳减排任务极其艰巨。
时间紧迫、任务艰巨,在短时间内想要通过生态固碳的方式几乎不可能,因此我国需要在节能减排和技术固碳上下功夫。这意味着,实现碳中和需要大量的绿色、低碳投资。其中,绝大部分需要通过金融体系动员社会资本来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所需投融资的缺口十分巨大。今年3月21日,央行行长易纲在中国高层发展论坛上称:“对于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资金需求,各方面有不少测算,规模级别都是百万亿元人民币。”这意味着,中国“3060目标”将滋生出百万亿元级别的投资需求。
清华大学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估算,实现碳中和需要累计新增投资约138万亿元人民币,超过每年GDP的2.5%。国家发改委相关研究也认为,碳达峰与碳中和需要的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在100万亿元以上。2030年实现碳达峰,每年需要资金3.1万亿~3.6万亿元。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需要在新能源发电、先进储能、绿色零碳建筑等领域新增投资139万亿元。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发布《中国绿色金融发展研究报告(2020)》,指出2019年新增绿色资金缺口0.62万亿元,绿色投融资需求仍以年新增1万亿元的规模增长。中金公司估算,为达到碳达峰,2021-2030年中国绿色投资年化需求约为2.2万亿元/年;为实现碳中和,2031-2060年的绿色投资年化需求约为3.9万亿元/年。基于这些估算,绿色金融将迎来巨大的发展机遇。
必然的升级优化
面对百万亿元级的绿色投资资金缺口,绿色金融作为基础设施,升级优化是必然的。
2014年,中国人民银行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可持续金融系统探寻项目(UNEP Inquiry)联合成立了中国绿色金融工作小组,提出了建立绿色金融体系的十四项建议。随后几年,《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关于建立绿色贷款转向统计制度的通知》等一系列文件相继出台,形成中国的绿色金融体系。自此,我国在绿色金融标准、激励机制、披露要求、产品体系、地方试点和国际合作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在部分领域的成就已经取得了重要的国际影响力。但是,与碳中和目标的要求相比,我国目前的绿色金融体系仍有一些瓶颈需要突破,主要表现为投放行业集中度高、绿色金融工具单一等。
在投融资结构方面,中国当前的绿色项目投融资还是存在行业过于集中的问题。这或许会挤压部分行业绿色投资需求。以2018年到2019年的数据来看,绿色信贷是中国最主要的绿色金融工具(占比超90%),而2018年和2019年有超40%的绿色信贷投放至交通运输行业。
交通运输行业绿色项目集中化的现象致使绿色资金投放去处和需求存在不匹配的问题。从绿色融资需求来看,电力行业的需求量在几个行业中最高,而建筑行业的总需求量仅次于交通运输行业。这表明,当前主要绿色融资工具覆盖的项目与具有较大融资需求的行业具有一定差异,绿色资金的投放并不能完全匹配全社会绿色发展的需求。
不过情况正在有所好转。2019年末,44%的绿色贷款用途为绿色交通运输、24%用于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领域。截至2020年第三季度,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在绿色信贷中的比重分别为30%和29%,其他行业绿色信贷占比从2018年末的24%提升到41%,表明绿色信贷的行业投放正从高度集中走向多元。
虽然目前已有的绿色金融产品包括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基金、绿色保险、绿色信托、绿色PPP(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等,但当前国内绿色金融体系结构以信贷为主、债券为辅。根据中国人民银行数据,截至2020年末,我国绿色信贷余额已超过12万亿元,而同期我国境内贴标绿色债券余额仅为1.11万亿元,其他绿色融资方式规模更小,同时缺乏官方统计标准。截至2020年末,绿色信贷占总绿色融资规模的90%以上。
目前商业银行的绿色信贷多集中于轨道交通运输以及可再生能源等大企业或政府投资较为集中的领域项目。市场还存在大量归属于中小型企业及创新企业、急需资金支持的绿色项目。此类项目大多具有轻资产、技术和市场不确定性较高、短期内自身盈利能力尚未显现的特征。从银行角度出发,发放绿色信贷收益率不高、占用资本、向缺乏抵押物的创新企业放贷存在风控问题。因此这类企业尽管资金需求强烈,却较难获得绿色信贷支持。
不可忽视的投资机遇
绿色金融带来的投资机遇不可忽视,尤其是碳中和、碳达峰双项指标明确后,市场前景尤为可期。
投资机构已经嗅到了商机。近日,高瓴资本创始人兼CEO张磊在参与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21年会经济峰会时表示,绿色转型成为未来最大的确定性,将有力地引导大量社会资本转向碳中和领域,绿色股权(PE/VC)投资正当其时。在这个方向上,市场化的PE/VC 机构大有可为。高瓴资本认为,PE/VC具备较高的风险承受能力,可以帮助早期创新公司顺利渡过“死亡谷”。
作为推动绿色金融发展的“主力军”,商业银行在布局绿色金融这条路上已经表现了“舍我其谁”的精神。
近年来,部分大中型银行在绿色金融方面均积极探索,通过综合运用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资产支持证券、绿色租赁、绿色信托等金融工具,相继推出创新性的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涉及领域包括节能减排、清洁能源、清洁交通、污染防治等。
截至2020年末,国有六大行绿色贷款余额共计6.27万亿元,约为当前国内全部存量的一半。其中,工商银行农业银行建设银行绿色贷款余额均超过1万亿元。
股份制银行中,诸如兴业银行华夏银行招商银行浦发银行、恒丰银行等,亦占据一定的市场份额。其中,国内首家赤道银行兴业银行表现抢眼,截至2020年末,该行绿色融资余额1.16万亿元,企业客户达到2.64万户。
与此同时,部分中小银行亦积极参与其中。据不完全统计,江苏银行南京银行甘肃银行、湖州银行、杭州银行等部分中小银行近年来积极开展绿色金融产品创新,在实现特色经营的同时寻找利润增长点。
绿色金融市场规模不断扩大,未来空间广阔。大力发展绿色金融,是推动中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时代召唤和必然选择,也是实现绿色复苏的重要手段。

郑重声明:用户在财富号/股吧/博客等社区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请勿相信代客理财、免费荐股和炒股培训等宣传内容,远离非法证券活动。请勿添加发言用户的手机号码、公众号、微博、微信及QQ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8328号 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编号:91310104631286033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21-61278686 举报邮箱:jubao@eastmoney.com
沪ICP证:沪B2-20070217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05006054号-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120号 版权所有:东方财富网 意见与建议:4000300059/95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