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开始,就先亮明笔者的观点:ESG 投资,在 A 股未来会越来越被接受,甚至成为一个新热潮。
之所以会想到这个话题,是因为有读者来问一只新基金,工银瑞信要发行的工银瑞信 180ESG ETF,读者的关注点在于,类似 「ESG」 这么高大上的主题,普通基民有没有必要关注?
这个问题如果放在一年前,我的回答或许是 「有需要」,而站在 2021 年的当下,我的回答会更坚定:必须要!
ESG 背后的大蓝图
格局决定未来,这句话看着像鸡汤,但对投资而言,极为重要。许多看起来宏大甚至会被认为晦涩的概念,却会在未来一段时间,决定我们的投资回报。
就像 DCF(股息折现模型),这个词和背后的算法,并不新鲜,是证券从业人员入门必学甚至必考的一个知识点。而许多散户或小白基民,往往觉得这东西太晦涩,望而却步。
但站在 2021 年的当下,在经历了 2019 年至 2020 年 「核心资产」 驱动的这波 A 股大牛市后,谁又能忽略 DCF 这三个英文字母的威力呢?
「核心资产」 之所以那么受追捧,关键就在于处于低息环境的外资,基于 DCF 模型(而非 A 股此前热爱的 PEG 估值模型),可以对类似贵州茅台这样的稳定成长企业给予更高的估值宽容度。
而外资通过沪股通、深股通的身体力行,再加上 A 股基金经理们对此的逐步认同,终于有了这两年的结构性大牛市。
DCF 是如此,其实 ESG 也是如此。
ESG 分别代表 E(环境)、S(社会)和 G(公司治理)三个方面,在发达证券市场,已经成为了一种主导的投资理念。
ESG 是责任投资发展的产物,相比传统投资的 「唯利是图」,责任投资是指将企业、对环境的影响、社会责任的履行情况以及公司治理结构等因素纳入投资分析,旨在获得可持续的长期投资收益。
ESG 这个概念从最初不买烟草股、军火股等开始不断衍生,内涵越来越丰富,也越来越为发达国家的投资者所接受。
在发达市场,ESG 已经成为一种主流思想,尤其是在炙手可热的 ETF 领域。
《中国责任投资年度报告 2020》报告显示,从责任投资资产规模来看,全球可持续基金资产规模在 2019 年底首次突破万亿美元,并于 2020 年第三季度攀升至 1.26 万亿美元。
而我国泛 ESG 公募基金数量则增至 127 只,资产规模 1209.72 亿元。
之所以 ESG 作为一种投资理念大行其道,一方面是价值层面,这种新兴的投资理念推动了企业由利润驱动到绿色成长的转型,对促进社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中国基金报》的一篇报道曾经提及:
出生于 20 世纪,跨入 21 世纪开始成年的新一代年轻人 (约相当于我国「80 后」 和「95 前」),愿意在投资中加入更多的个人价值偏好,也因而愿意为相关投资品支付更多的管理费,他们中不少人投资时,不仅会观察投资业绩,也会对公司原材料来源、公司对待员工是否友好及公司的环保态度都有考察。
但另一方面从赚钱层面看,ESG 也是超额收益的来源,此前一项研究显示:2009 年 2 月至 2020 年 12 月 MSCI 新兴市场 ESG 指数累计收益为 367.9%,明显跑赢 MSCI 新兴市场综合指数的 258.6%。
当然,站在 2021 年,ESG 可不仅仅是 「责任投资」+ 超额收益,它还正好契合了最热门的「碳达峰」、「碳中和」 概念。
「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 2030 年前达到峰值,争取在 2060 年前实现碳中和。」这是我国去年的庄重承诺,而 2021 年钢铁股的一波凶猛行情,正是借着 「碳中和」 的东风。
当然,要说碳中和,又有谁能比 ESG 投资范式更贴切主题的?
毕竟 ESG 中的 E,本就指的是环境,而国际上常用的许多评估指标,本身就是碳中和相关的。
一方面是国际主流投资范式,另一方面又是我国 「碳中和」 承诺的需要,ESG 投资可谓是生逢其时。
工商银行的 ESG 助力
ESG 在国际上蔚然成风,我国相关部门也在推动 ESG 在中国的落地,比如 2018 年 9 月,证监会发布修订后的《上市公司治理准则》,确立了环境、社会责任和公司治理 (ESG) 信息披露的基本框架。
与之配套的是随后上交所、深交所、港交所在上市公司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方面的监管不断加强。
当然,ESG 投资,信息披露只是第一步。最核心的,是需要一套 ESG 评级系统,就像债券的信用评级一样——有了这套系统,投资机构才能根据 ESG 评级来进行不同的策略设定。
不过,ESG 评级,不是那么简单的。国情不同,决定了海外的 ESG 评级模型不能照搬。
早在 2015 年,央行首席经济学家马骏就撰文强调中资金融机构有必要在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的基础上,从自身投资决策需要出发,充分挖掘运用客户数据信息,建立符合中国实际的 ESG 评级体系,在有效防范环境与社会风险的同时,推进经济绿色转型。
这也是此后国内多家机构推出 ESG 评级系统的大背景。而在这里面,除了一些社会化第三方机构外,更耀眼的自然是工商银行的 ESG 评级系统。
其实这不难理解,ESG 评级,对许多第三方机构就是一门生意,而对工商银行而言,却是首先为了满足自身绿色金融转型的需求,其重要性和战略意义更大,所以在工行内部就有了 「绿色金融课题组」 和之后发布的《ESG 绿色评级及绿色指数研究》。
这套评级系统,在环境污染排放和社会责任等维度可获取权威公开数据及量化指标,同时充分依托工商银行数据系统优势,深度挖掘工行研发的相关数据,并在数据的存储和更新方面已实现自动化和实时化。
工商银行在基于上证 180 指数成分股的一次试评后,对这套评级系统给了极为正面的结果:
工商银行 ESG 评级的得分与可比机构的 ESG 评级结果存在正相关性,但也存在一定差异。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工商银行数据和第三方机构提供数据对最终 ESG 评分结果的贡献超过了 50%。使得工商银行 ESG 评级较同业有着更高的辨识能力,对受评企业 ESG 表现的区分度更好。
可见,相比其他 ESG,工行的 ESG 评级,有其独到之处。
ESG:新 Smart Beta
ESG 评级好不好,对我等基民而言,关键还是看超额收益。
在《ESG 绿色评级及绿色指数研究》 中,工商银行还做了一个上证 180 指数使用 ESG 评级投资的收益回测,两年回测中,收益好于上证 180 指数,波动也更小。
正是基于这项研究成果,所以才有了 2018 年底由中证指数公司发布的 180 ESG 指数 (931088)。
中证 180ESG 以上证 180 指数为样本空间,与上证 180 指数相比,中证 180ESG 指数个股集中度更高,市值分布上,大市值个股占比更高,核心资产和龙头白马的典型性更强。
从 2016 年至今,中证 180 ESG 表现明显优于同期上证 180 指数。
从历史数据来看,中证 180 ESG 这个指数,相比上证 180 指数,跌得少,涨得多,的确有优势——尤其是 2021 年前四个月,当碳中和成为火热概念时,这四个月的优势尤为显著。
180 ESG 更具优势
数据来源:Wind
这些年,中证指数公司推出了一多个 ESG 指数,对比近年的表现来看,有工行 ESG 评级加持的180 ESG 指数累计收益更高,期间回撤更小,更具投资价值。
180ESG 指数收益高回撤小
数据来源:Wind 截至 2021-05-14
如果将 180ESG 视为一个基于上证 180 的 Smart Beta 指数,在白箱规则下,获取超额收益——既可以践行社会责任原则,又可以获得超额收益,何乐而不为呢?
在指数发布 2 年多之后,终于要有对应的产品了。
工银瑞信基金作为 ESG 理念的倡导者和践行者,已于 5 月 17 日起顺势发行工银瑞信中证 180ESG ETF。
年初,工银瑞信基金宣布正式加入联合国责任投资原则组织(The United Nations-supported Principles for Responsible Investment,简称 「UN PRI」),成为签署该原则、承诺践行六大负责任投资原则的中国公募基金管理公司之一。
工银瑞信在公司经营上,也是坚持 ESG 的理念。
数据显示,截至 2020 年底,工银瑞信基金旗下各类产品(含非公募)已累计为客户创造了 4281 亿元的投资回报,其中公募产品累计为投资者创造了 1743 亿元的利润,居行业前列、银行系基金公司首位。
在《上海证券报》主办的第十七届 「金基金」 评选中,工银瑞信获得 2020 年度「社会责任投资(ESG)基金管理公司奖」。
根据公告,工银瑞信中证 180ESG ETF(证券简称:ESG180;认购代码:510993;二级市场交易代码:510990)于 5 月 17 日至 6 月 11 日发售,其中,网下现金认购的日期为 5 月 17 日至 6 月 11 日,网上现金认购是 6 月 9 日至 6 月 11 日,有兴趣的不妨关注。
(来源:张翼轸EarlETF的财富号 2021-05-18 09:27) [点击查看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