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来讨论】延迟退休的背后:老年就业群体如何进一步扩大?!
嘉实基金
2021-03-31 17:57:28
  • 1
  • 1
  •   ♥  收藏
  • A
    分享到:

近年来,我国人口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老龄化和少子化都已经成为很严重的问题。2000年我国步入老龄化社会,随后老龄化程度日益加快。2000年至2019年,我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总量由8800万增加到1.76亿,占总人口比重由7.0%上升至12.6%。并且老龄化趋势还在加快,预计65岁及以上人口在2030年将达到2.8亿,占总人口20.2%,届时我国将进入深度老龄化社会。


人口结构的变化直接影响劳动力市场。我国劳动年龄人口在2011年达到9.25亿的历史峰值,之后开始下降。相应地,我国就业人口总量在近年也不断下降。


与老龄化对应的,是劳动者中中老年群体占比急剧扩大。人社部和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自2013年,我国45周岁及以上的劳动者占比,首次超过25-44岁劳动者占比,并在随后几年中持续拉开差距。截至2018年,我国45岁及以上劳动者占比40.89%,25-44岁劳动者占比39.03%。16-24岁的劳动者占比持续下降,从2000年的12.8%持续下降到2018年的7.96%,这与高等教育扩张带来的该群体劳动参与率下降有关。
对于60岁以上老年群体,我国老年人口在总就业人口中的占比呈上升趋势。其中60岁及以上的就业人口总量,从2001年的4300万人增加到2018年的7800万人,占全国就业人口比重从5.9%上升到10.1%;65岁及以上的就业人口总量,从2001年的2200万人增加到2018年的4000万人,占就业人口比重从3%上升到5.2%。


老年群体劳动参与率也较高。据人口普查数据统计,我国55-64岁老年人口的劳动参与率在1990年至2010年间呈小幅上升趋势,从1990年的55.5%增加至2010年的59.7%,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的劳动参与率,在1990-2010年间呈小幅波动趋势,约为20%左右。但最新数据显示近年我国老年人口劳动参与率呈下降趋势,这是由我国退休福利的不断改进导致的。


由于老龄化加剧和预期寿命延长,世界各国都在不断延长退休年龄,以缓解养老金危机。发达国家退休年龄普遍大大高于我国。近期,我国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门表示中国将推行延迟退休政策,这意味着未来一段时间老年人口劳动参与率可能进一步回升。


国际数据显示,各国老年人口劳动参与率,都在随着退休年龄延迟而提高。比如,OECD成员国55-64岁的老年人口的平均劳动参与率,从2000年的50.0%上升至2019年的64.4%,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的平均劳动参与率,从2000年的9.1%增加至2019年的16.0%。这些国家老年人劳动参与率绝对水平和增幅都超过了我国。此外,很多国家都实行弹性退休年龄制度,这样实际退休年龄可能比法定更晚。笔者之前做过的数据分析发现,实际退休年龄延长对各国经济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未来随着我国持续老龄化和退休年龄延长,需要有效开发老年劳动力,提高老年人口劳动参与率。笔者根据微观数据计算发现,不同年龄段劳动者失业率随年龄存在明显的U型规律。年龄在25岁以下和45岁以上劳动者失业率明显高于中间年龄段。在现存失业人口中,45岁以上失业人口占失业总人口比重不断上升,2018年已经成为各年龄段占比最高(超过40%)的失业主力。可见,如果延迟退休,有可能加大失业人口数量,老无所依问题变得愈发严峻。


当前,供需两端都存在不利于中老年人就业的因素。在供给端,因中老年人平均教育水平和技能不高,在体力劳动难以为继的年龄段,其就业竞争力缺乏;在需求端,新一轮技术进步对常规性工作形成替代,简单重复性工作需求下降。此外,受社会保障全国统筹不足影响,中老年群体仍然面临跨地区转移困难,难以迁移到劳动需求较大地区就业。


总结看,老年人口占比迅速增长,且延迟退休要求该群体继续劳动参与,但该群体失业率较高,因此整体就业压力增大。为应对老龄化和就业压力,就必须在延迟退休的同时有相应措施。当前针对“4050”人员,主要是提供培训和咨询服务促其自主创业,对雇佣单位进行补贴,开发公益岗位,促进灵活就业,增加职业培训和职业介绍。未来随着老年就业群体进一步扩大,这些应对措施都应进一步加大力度。同时,提高社会保障统筹、促进这些劳动者跨地区就业也是重要手段。


(作者孙文凯为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主要研究兴趣包括劳动经济学、发展经济学、民营经济发展,著有《人口管理中的政府政策抉择》、《中国劳动力流动问题研究》等。)

内容来源:澎湃新闻网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文仅作为精选财经要闻服务,内容来自机构研报摘要、公开权威媒体报道;版权归原作者(机构研究员、媒体记者)所有,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嘉实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无关;不作为对上述所涉行业及相关股票、基金的推荐,也不构成投资建议。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公司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如需购买相关基金产品,请关注投资者适当性管理相关规定,做好风险评测,选择与之相匹配风险等级的产品。

(来源:嘉实基金的财富号 2021-03-31 17:57) [点击查看原文]

郑重声明:用户在财富号/股吧/博客等社区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请勿相信代客理财、免费荐股和炒股培训等宣传内容,远离非法证券活动。请勿添加发言用户的手机号码、公众号、微博、微信及QQ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8328号 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编号:91310104631286033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21-61278686 举报邮箱:jubao@eastmoney.com
沪ICP证:沪B2-20070217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05006054号-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120号 版权所有:东方财富网 意见与建议:4000300059/95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