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40万理财变保险需108岁领回本金,咋办?扬汤止沸还是釜底抽薪
保险天下
2018-11-13 13:51:43
  • 点赞
  • 评论
  •   ♥  收藏
  • A
    分享到:

案例:朱女士去银行买理财产品时,被银行工作人员推荐买了保险产品,当时说是五年期满后本金和利息都能取回。朱女士觉得利息比银行高许多,就同意了。朱女士又拉着自己家人合起来共计840万。第二年,朱女士接到电话被要求续保,当初的工作人员也换成别人。这时,朱女士才知道,介绍她买产品的根本不是银行工作人员,而是保险公司的销售人员,而且两个人一个电话停机,一个是空号。朱女士还知道,这笔钱要拿回来,得等到朱女士108岁,利息也低于银行的活期存款利息。银行领导说自己今年才调来,以前的事不清楚;找保险公司,保险公司说那两个员工已经离职。



媒体介入后,朱女士已经与保险公司和解,保险公司在20天之内返还本金和利息。



不管怎么说,也算是个不错的结果。



如果说,每天都有这样的新闻,显得咱们太过悲观;如果说,每月有一条这样的新闻,又显得我们太过乐观。



很多人说,老年人去银行存钱,很容易被穿着银行工服实则保险公司员工的人三说两说存钱存成了保险,现在看,中年人,年轻人,也很容易被穿着银行工服实则保险公司员工的人三下两下说动,本来要买理财却买成了保险。



这里需要明确的一点,银行的保险也是经过有关部门审批备案批准后在银行售卖的,安全。



这里的安全,指的是,就算理财变保险,钱也不会没有了;这里的有保障,是这些保险多半在合同里约定了投保人身故后保险公司怎么赔付。这一点跟银行理财是不同的。银行理财,客户身故了,若还没到期,顶多是把本金退回来。





每次这样的新闻出来,不论媒体还是同行,都有各种各样的建议,这些建议都不错——



牢记自己是去干嘛的,去银行就是存钱去了,存钱以外的业务,一概不要接触;



认真看合同,详细了解合同内容,确定合适了再买;



哪怕他们说的再好听,自己觉得再划算,都不要当下同意;



万一不小心买成了保险,一定利用宝贵的犹豫期,在犹豫期内赶紧退保;



就算最后打算购买了,也要给自己留些时间,回家跟家人商量商量再说;



面对“银行工作人员”的热情推荐和各种的关怀,一定要狠得下心拉得下脸来,不要不好意思;



得空多学习一些金融知识,了解理财产品跟保险的区别;



等等的吧,还有的,只教你一招,辨别你买的是理财还是保险,合同上盖章的位置,如果是盖的银行的章,说明买的是银行的理财;如果盖的是某某保险公司的章,那就说明买的是保险。



如今,又有一个法子,什么?找媒体——看看被媒体曝光的理财变保险存款变保险的新闻,大部分都像朱女士一样,最后保险公司退回了本金加利息。



这些方法都是站在客户的角度,让客户做足功课,防止存款或理财变保险,即使真的存款或理财变保险,也可以通过别的渠道拿回本金或本金加利息。





不过,有没有人想过,这些方法有些像看病,只是治标没有治本。说实话,就算出10本葵花宝典,都不一定管用。



再说直接一些,这些方法类似于扬汤止沸,远不及釜底抽薪。也就是,既要治标更要治本。



本是啥?本当然是银行和保险公司,以及我们的有关部门了。



先说银行,各位,我们看过太多新闻,客户买理财或存钱,买成保险后,无一例外地,都是身着银行工服的保险人员销售的,这说明存款或理财变保险的事情,银行都知道对不?



这个新闻里,行长说自己刚来的不了解情况,这是事实,不过,不能因为新来的行长不了解情况,就推卸责任是不?银行这保单是在你们银行签的吧?你们银行有没有责任呢?



再来说保险公司,保险公司声称那两个工作人员已经离职,但,保单上的章是你们保险公司的吧?那两个工作人员是不是代表你们公司推销产品的?这份保险是在你们的工作人员误导甚至欺骗下买的,保险公司该不该负责呢?





新闻里报道的这家保险公司,近年来退保金不断增长。2009年,退保金仅为15.09万元,2011年退保金一下子达到2.63亿元,2015年突破50亿元,到2017年,退保金再次大幅增长,达到104.51亿元,较2016年同比增长57.61%



退保金达到104.51亿,从10年前的15.09万增长到104.51亿几近1000倍?这中间发生了什么?为什么退保的人越来越多?保险公司是不是该反思反思?



虽然理财险也有理财的功能,但毕竟不是银行的理财产品对不?公司给员工培训时是不是要强调,除了要给客户介绍理财型保险的优点,也要给客户讲明白这款产品的不足,尤其要让客户知道,交了这么多钱,需要交几年,能得到什么收益,客户最关心的本金多久能拿回来,尤其要告诉客户买了保险,想退的时候会有很大损失。



老百姓去银行存款或买理财产品,说明他们印象里,银行是国家的,存款也好,理财也好,他们都没有想过会跟保险公司扯上关系;老百姓不懂,但银行的人都懂,银行里穿银行工服的保险公司员工也懂,不论是银行还是保险公司的员工,都有义务向客户交代清楚,跟客户说,这是一款理财保险,给您介绍产品的是保险公司驻我们银行的人员,您觉得合适,您就买,不合适,您就还买我们银行的理财。



果真如此,客户不会有任何意见,相反,遇到合适的理财险也会考虑的。





实践中,不乏这样的客户,手里有一些闲钱,三年五年不会动用。这样的客户可以接受理财型保险几年不取的特点。



最后说说我们的有关部门,每年这么多存款变保险理财变保险的新闻,有没有想过对涉事的银行跟保险公司有个惩戒呢?加大他们的违规成本,强制他们规范经营。最直接的做法当然是罚款了,罚一次就让他们觉得疼,会不会从另一个角度减少甚至杜绝这类事件的发生呢?还可以人事变动,也能起到警戒警示作用吧?



银行不加强自己的经营管理,保险公司不加强自己的员工培训,有关部门不加大力度惩戒销售误导甚至销售欺骗,类似朱女士这样要么身故要么得活到108岁才能拿回本金加利息的案例,还会出现。



 

(来源:保险天下的财富号 2018-11-13 12:21) [点击查看原文]

郑重声明:用户在财富号/股吧/博客等社区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请勿相信代客理财、免费荐股和炒股培训等宣传内容,远离非法证券活动。请勿添加发言用户的手机号码、公众号、微博、微信及QQ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8328号 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编号:91310104631286033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21-61278686 举报邮箱:jubao@eastmoney.com
沪ICP证:沪B2-20070217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05006054号-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120号 版权所有:东方财富网 意见与建议:4000300059/95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