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蛟龙号”由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702研究所引领研发
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团队获得经济年度人物创新奖
2013-12-13 00:00 马燕 薛蓓 扬子晚报
“蛟龙号”由
中国重工第702研究所引领研发 获得经济年度人物创新奖
[导读]
——1)“蛟龙号”由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702研究所引领研发,该所位于我省无锡;
——2)蛟龙号团队获第十四届中国经济年度人物评选183;创新奖获;
——3)“蛟龙号”总设计师、702所77岁的研究员徐芑南;
——4)中国重工702研究所所长翁震平;
——5)“蛟龙号”深潜驾驶员叶聪作;
——素有“中国经济奥斯卡”和经济风向标的年度人物,今年花落谁家?昨晚七点半,第14届中国经济年度人物颁奖盛典在北京举行。厉以宁获第十四届中国经济年度人物评选183;终身成就奖,雷军、林左鸣等10人获第十四届中国经济年度人物评选183;年度人物奖,蛟龙号团队获第十四届中国经济年度人物评选183;创新奖,中国技工获第十四届中国经济年度人物评选183;特别奖。
——2012年6月24日,同一天中国创两个记录
——“神九”在天宫与下潜7000米的“蛟龙号”海天对话
——昨日颁奖典礼的最高潮出现在20:08以后。当“神九”航天员景海鹏、刘旺被主持人王小丫请出时,观众们都在纳闷:他们,将颁奖给什么样重量级的获奖者?答案就是:“蛟龙号”!这是我国首台自主设计、自主集成研制的作业型深海载人潜水器,最大下潜深度为7000米级,是目前世界上下潜能力最深的作业型载人潜水器。而“蛟龙号”的研发,正是由位于我省无锡的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702研究所引领的。在十分钟左右的颁奖过程中,出现了多次让观众深深崇敬、报以热烈掌声的“意想不到”和感人高潮。观众们以最热烈的掌声,请出了“蛟龙号”团队——“蛟龙号”总设计师、702所77岁的研究员徐芑南、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702研究所所长翁震平、“蛟龙号”的驾驶员叶聪作为团队代表登台领奖。
——此时,主持人告诉了观众一个意想不到的幕后故事:2012年6月24日,“神九”在太空翱翔,“蛟龙号”在深海潜到7000多米。他们进行了一次最遥远的对话。这样一次既豪迈又浪漫的“海天对话”说了什么?叶聪说,当时突破七千米深度,他驾驶着“蛟龙号”,发自心底祝福在太空的三名航天员能够对接成功。
——随后,“神九”航天员为蛟龙号团队颁奖。景海鹏动情地说,“去年的6月24日,在同一天,在中国,诞生了载人航天和载人深海两个记录,同时进行了‘海天对话’,现在又实现了面对面的‘海天交汇’,我感到非常幸福,非常感谢科技进步发展,共同祝愿载人航天、载人深海取得更高成就!”
——老夫妻一个念一个听,十年坚持研制“蛟龙号”
——《泰坦尼克号》导演卡梅隆也是“蛟龙号”粉丝
——随后,获奖的“蛟龙号”团队发表获奖感言,感谢所有人对中国经济做出的卓越贡献。王小丫又揭秘了第二个意想不到。
——“徐芑南说,他最想感谢的就是他的夫人,方之芬。十年前,66岁的徐老放弃在美国颐养天年,回到中国研发‘蛟龙号’。但他患有心脏病,徐夫人每天要听到他的呼噜声,摸一摸徐老的心跳,才能安然入睡。”讲到这里,小丫的眼睛也噙着泪水。
——“十年研发过程中,徐老的右眼突然看不见了,63岁的夫人就做了他的眼睛,把深奥的、海量的数字一点一点念给他听。徐老一边用耳朵听,一边用脑子记,这一听就是十年。”
——“我真的很难相信,两位老人就是如此一念一听,研制出了全球领先的‘蛟龙号’。”此时,镜头缓缓推向这位幕后英雄——“深深说一声谢谢您!”满场观众为二老的相濡以沫所感动,再次爆发出持久不衰的掌声。
——接下来还有一个“意想不到”。主持人陈伟鸿面带神秘地说:“接下来,还有一位远在大洋彼岸的‘超级粉丝’将为‘蛟龙号’团队送上祝福。”这位“超级粉丝”是谁呢?大屏幕那头,是一位全球闻名的“大导演”《泰坦尼克号》、《阿凡达》的导演詹姆斯183;卡梅隆。“他在线上等了很久了。”主持人陈伟鸿用英语现场连线詹姆斯183;卡梅隆,再次感叹,“蛟龙号”的努力让大家看到了比大片更精彩的未来。
【马上就访】
——“蛟龙号”由无锡702所研制 进入全球载人潜水器“第一梯队”
——“蛟龙号”由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702研究所引领研发,该所位于我省无锡。昨日,在该所所长翁震平和“深潜英雄”——“蛟龙号”驾驶员叶聪密集的行程间隙,扬子晚报记者采访了他们。
——翁震平所长表示,“蛟龙号”研制成功,是中国建设“海洋强国”的一小步。他认为,人类对海洋的认知,远没有对太空的认知那么深,但其实海洋的资源是非常丰富的。比如海底可燃冰的蕴藏量,是天然气蕴藏量的两倍,并且是清洁能源,要靠深海装备去勘探发现、开采运输到岸上。此外,海洋还蕴藏着常规的油气资源、矿产资源、稀有金属也等待人类去开发,这同样需要先进的深海装备去开采。在他看来,如今开采要吸取人类以往的教训,每做一步都要去保护环境。“而如何去保护好海洋环境,又需要海洋装备。”
——当扬子晚报记者请“深潜英雄”——“蛟龙号”驾驶员叶聪讲讲他的深潜故事时,他谦虚地表示,此次对“蛟龙号”而言也是个转型,从挑战极限向科研服务转型。“我们作为蛟龙号的驾驶员也在服务升级,提供最好的服务。我觉得重要的一点,是十八大以来提出‘海洋强国’,对我们越来越重视,是深海科研比较好的契机。”(马燕 薛蓓)
图为神舟九号航天员为蛟龙号团队颁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