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汽发布全固态电池技术,2026年量产装车,多家产业链企业已取得阶段性技术成果
广汽集团资讯
2024-04-13 10:56:19
  • 12
  • 21
  •   ♥  收藏
  • A
    分享到:
来源:红星资本局


K图 601238_0


K图 02238_0

  4月12日,在2024广汽科技日上,广汽集团(601238.SH)正式发布全固态电池技术,该技术将于2026年量产搭载昊铂车型。

  广汽埃安电池研发领域负责人李进告诉红星资本局,目前市场上搭载的固态电池多是“半固态电池”,仍需要加入传统液态电解质,与当前常规液态锂离子电池并无本质差异。

  全固态电池作为颠覆性电池新技术,有望打破当前动力电池的技术局限。全固态电池可以在实现超高能量密度的同时,大幅改善电芯的本征安全性,同时实现更宽的使用温域,已成为全球动力电池领域竞争的技术高地。

  李进同时指出,全固态电池开发难度巨大,需要在高性能全固态电解质及正负极材料,创新极片及电芯设计,高速连续化制造工艺及装备,以及系统集成设计等领域开展技术攻关,堪称动力电池领域的“珠穆朗玛峰”。

能量密度超400Wh/Kg

续航里程可超1000公里

  据介绍,广汽已实现全固态电池在能量密度、安全性和制造技术上的阶段性突破。第三代海绵硅负极技术实现了新型结构、超高容量硅负极材料在全固态电池中的应用;高面容量固态正极技术实现了正极材料、极片设计以及制造工艺的三重突破。

  凭借上述两种技术,广汽全固态电池的能量密度达到400Wh/Kg以上,较当前量产液态锂离子电池,体积能量密度提升52%以上,质量能量密度提升50%以上,续航里程可超1000公里。目前广汽已经实现了大尺寸多层堆叠全固态电芯的制造,容量达到30Ah。

广汽固态电池能量密度达到400Wh/Kg

  安全性方面,得益于高强致密复合电解质膜技术和高稳定性正极材料改性技术,广汽集团开发的全固态电池可以实现穿钉、裁切等机械滥用条件下不发生热失控,通过了200度热箱实验。

  量产方面,广汽集团在干法电极制备、超薄固态电解质成膜、固态电解质膜与极片组装、温等静压原位界面融合等工艺上实现突破,打通了全固态电池全流程制造工艺。

  李进表示,相比传统液态锂离子电池,未来大规模量产状态下,设备投资可减少15%,厂房面积降低40%,综合制造成本有望降低35%以上。

多家产业链企业宣布

已取得相当甚至超越的技术成果

  固态电池是当下最热风口之一。近期,多家相关产业链企业宣布,已取得与广汽相当、甚至超越广汽固态电池的阶段性技术成果。

K图 002460_0

  4月12日,赣锋锂业(002460.SZ)董事会秘书任宇尘在答投资者问时表示,公司一代半固态电池已实现了少量车型的试装,正在积极与下游车企探讨进一步量产的可能。二代半固态电池正在研发中,电芯能量密度目前可以做到400Wh/Kg以上,高能量密度的同时保持高安全性能,可以通过针刺测试,输出功率较高,可以持续5C以上放电。

  4月8日上市的智己L6,其固态电池供应商清陶能源的第一代固态电池的能量密度达368Wh/Kg,测试车辆最大续航达1083公里。第二代固态电池产品能量密度可达400-500Wh/Kg,已进入中试准备阶段。第三代全固态电池产品能量密度大于500Wh/Kg,正在全力推进突破工艺设备创新,完成可量产性及可靠性论证。

K图 300750_0

  4月3日,宁德时代(300750.SZ)宣布,公司凝聚态电池能量密度最高可达500Wh/Kg,正在进行民用电动载人飞机项目的合作开发。4月2日,太蓝新能源宣布,成功制备出首块车规级单体容量120Ah,实测能量密度达到720Wh/Kg的超高能量密度体型化全固态锂金属电池。

氧化物为国内主流技术路线

硫化物路线难度高潜力大

  《中国制造2025》提出,到2025年,我国动力电池能量密度要达到400Wh/Kg,到2030年达到500Wh/Kg。

  红星资本局了解到,液态锂电池能量密度的理论极限在350Wh/Kg左右,当前液态锂电池的材料体系逐渐达到上限。固态电池的能量密度有望达到500Wh/Kg甚至更高。

  固态电池体系符合未来高能量密度趋势。一般来说,能量密度在250Wh/Kg左右,对应续航500km-700km,500Wh/Kg对应续航里程能达到1000km以上,能够有效解决里程焦虑。

  信达证券研究员武浩指出,根据电解质的不同,固态电池主要分为聚合物、氧化物、硫化物三种主流技术路线,各有优劣。氧化物体系因研发成本和难度相对较低,较多新进厂商和国内企业选择这一路线,也有望在半固态电池中实现规模化上车。

  从长远的角度来看,硫化物固态电解质虽然研发难度高,但因其优异的性能和较大的潜力,丰田、LG、松下等实力和资本雄厚的企业选择其为主要技术路径,头部企业已有十几年的技术积累, 一旦实现突破将形成高技术壁垒。

  就在4月10日,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在硫化物软包电池叠片技术上取得关键性突破,打通了硫化物全固态电池的大型车载电池制作工艺的最后一道难关。

  红星新闻记者吴丹若

郑重声明:用户在财富号/股吧/博客等社区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请勿相信代客理财、免费荐股和炒股培训等宣传内容,远离非法证券活动。请勿添加发言用户的手机号码、公众号、微博、微信及QQ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8328号 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编号:91310104631286033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21-61278686 举报邮箱:jubao@eastmoney.com
沪ICP证:沪B2-20070217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05006054号-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120号 版权所有:东方财富网 意见与建议:4000300059/95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