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新”十年 上汽“技术顶流”关注哪些事?
上汽集团资讯
2024-05-25 14:52:10
  • 9
  • 8
  •   ♥  收藏
  • A
    分享到:
来源:新华财经


K图 600104_0

  5月24日,上汽集团(以下简称“上汽”)发布面向“新赛道”的七大技术底座,包括纯电、混动、氢能三大整车平台,以及电池、电驱、超混系统和智能车全栈解决方案。在发布前夕的预热活动中,技术底座“筑基人”——上汽工程师团队代表与媒体“面对面”,对相关技术成果进行了详细地介绍。“造车”十余年,上汽“技术顶流”一直在关注什么?思考着什么?他们如何看待未来出行?

  洞察需求:消费者需要一台怎样的车?

  如今,买车越来越像买手机,各种新颖功能让人眼花缭乱。而在上汽集团副总裁、总工程师、创新研究开发总院院长祖似杰看来,对绝大多数有购车需求的消费者来说,出行安全舒适、车子越开越好开才是用车时最核心的诉求,也是工程师在研发设计时最需要把握的原则。

  “消费者视汽车为消费电子产品,而我们在造车时却不能抱以同样的心态。”祖似杰说,“安全”始终置于首位,“一旦发生事故,手机可以重启,但生命不能重来。”

  尽管七大技术底座分别涉及不同技术路线,而安全可靠是“上汽造”的共同特点。上汽集团创新研究开发总院副院长、上汽零束CEO李君介绍,全新一代全固态电池——“魔方”在针刺以及200℃热箱的场景下,能够确保电芯不起火不爆炸。上汽集团创新研究开发总院副院长、捷能汽车公司总经理仇杰牵头研发的DMH超级混动系统中,电池包顶盖可以确保半小时以上的阻燃性能。

  以人为本,对用户负责,产品是上汽价值观的直接体现。无论是技术底座,还是产品概念,十年间,上汽工程师们越来越自如地站在用户角度考虑产品创新。

  更新一个功能相对容易,创造良好体验则难得多。“所以我们选择抓住驾乘时会出现的高频、刚需场景,代入到‘端到端’的产品使用体验,来创新和迭代软件。”李君说。

  “从客户需求出发,研发总院研发范式和开发方法论从过去至今发生了质的变化。”祖似杰说。“要满足具体场景下的用户需求,我们不只是要提供一种技术,或是一个产品,而是一个系统解决方案。他以无人驾驶为例,”在何种程度上可以大规模运用,什么程度上还不能盲目量产,要在对用户负责的基准上把握边界。祖似杰说。

  放眼全球:国际同业实力几何?

  每公里二氧化碳排放值低于100g,这一项指标让仇杰很自豪。在全球范围内,日系车由于布局较早占据了混动市场主要份额。“DMH超级混动系统是我们对标日、韩车企打造的,这项指标足以说明我们排放水平不落人后”。他说。

  “欧洲路况对汽车动力性要求高于国内,所以我们插电混动产品在低速、加速、高速等性能表现上都进行了加强,并且满足‘欧七’排放标准。”祖似杰补充说。

  十年来,上汽海外年销量由8.6万辆上升到120.8万辆,增长了14倍,已连续8年保持国内第一,产品和服务遍布全球一百余个国家和地区。伴随上汽在欧洲等海外市场的开拓,上汽工程师对全球范围内的同业竞争者保持着高度关注。

  日本固态电池的专利占全球的68%。对于处在技术前沿的丰田等日系车企,上汽清陶总经理李峥深表敬佩。融合吸收先进的技术经验后,清陶形成了自主技术路线,奋起直追。李峥有信心固态电池量产在国内推进地更快。“全固态电池的量产,事关产业主导权之争,中国高效的产业链和市场是我们敢与之一较高下的最大底气。”

  过去,上汽通过合资合作,学习先进经验。如今,上汽工程师们通过一次次地“解构”和“重构”, 逐步掌握了核心自主技术。“每一张草图,每一段发动机的底层代码,都掌握在‘上汽人’的手中。”祖似杰说。开阔的视野同样显示了上汽“开放”的心态。面向国内、海外两大市场,上汽构建强大技术支撑体系,为自主品牌和奥迪等合资伙伴赋能。

  思考未来:“高速移动的机器人”何时来到?

  2023年上汽制定实施“新能源汽车发展行动计划”:到2025年,上汽新能源汽车整体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智能化场景应用及智能座舱技术达到全球领先水平;新能源渗透率超过 45%;海外销量达到140万辆;加快建设成为具有产业全球竞争力和品牌国际影响力的世界一流车企。

  回顾过去十年,上汽“两线”作战,一方面对于燃油车的市场存量进行维护,另一方面在纯电、混动、氢燃料等新能源赛道建立核心技术竞争力。

  新老赛道切换,当工程师们眺望前景时,更感当下行动的紧迫性。

  零束全栈1.0方案已在智己等车型上量产落地,全栈3.0方案预计在今年推出。李君透露,正在规划全栈4.0方案,以应对AI大模型技术即将带来的颠覆性冲击。

  “在应用体验上,AI大模型率先将产生两个变化,一个是自动驾驶,一个是中央协调运动控制小脑(VMC)与3.0的结合”,上汽集团创新研究开发总院常务副院长、乘用车公司副总经理芦勇说。他认为,将软硬件结合起来看,未来汽车是“高速移动的机器人”。

  李君进一步解释,如果人工智能大模型可以主动发现并解决安全风险,那么基于被动安全系统或许有可能再重组,冗余的硬件可以被进一步减除,汽车性能也可以发挥得更好。“虽然我们还远远没看清整体的方案和产品具体长什么样子,但是已隐约感觉技术带来的颠覆式改变要来了。”李君说。

郑重声明:用户在财富号/股吧/博客等社区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请勿相信代客理财、免费荐股和炒股培训等宣传内容,远离非法证券活动。请勿添加发言用户的手机号码、公众号、微博、微信及QQ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8328号 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编号:91310104631286033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21-61278686 举报邮箱:jubao@eastmoney.com
沪ICP证:沪B2-20070217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05006054号-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120号 版权所有:东方财富网 意见与建议:4000300059/952500